

宗祠概况
陈家祠堂现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以陈颖川、陈世堂的名义,用银元21691 元3毫8仙整,购买了位于西门口外恩龙里、荔枝湾福水堂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作为陈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同年开始清理场地,光绪十 六年破土动工,聘请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来进行设计,并由他的瑞昌店承包。依据书院内保存完好的一副传世楹联中的“七十二县宗盟共守”推定,是由 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
陈家祠堂整体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雅致。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家祠布局看似传统,但寓意深远。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能看到山墙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灰塑,代 表着富贵和祝福。又如,把为防火而设立的青云巷也设计成南北贯通,层次递进的巷道,意为层层递进,寓含了希望陈氏子弟通过青云巷能平步青云,考中功名,步 步高升,光宗耀祖。
在陈家祠的整个修建过程中,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两个故事:
一、石鼓。古代,住宅、祠堂门前的石鼓大小、造型是非常讲究和严格的,与人的地位、官职有关。据说,在陈家祠建筑工程进行两年后,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探 花,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以示彰表。陈家祠门口的石鼓高达2.55米,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
二、大门。陈家祠大门,每扇高6.7米,宽2.5米。当时曾想,每扇都用一块完整的木板做成。为此,设计师黎巨川找到一位木材商,说自己可在海南岛找到 符合要求的木材,索银200两。黎巨川要求该木材商交200两银作为保证金,如能如期运回则给他400两银。结果,那木材商伐下大树后,运不下山,损失了 200两银子的保证金。最后,陈家祠的大门,只好采取三拼方法做成。
广州市,简称穗,别称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古称番禺或南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型城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 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粤剧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全市总面积7434.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08万:中心城区7727163,占60.84%;新城区3343491,占26.33%;县级市1630146,占 12.83%。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广州市西部,与芳村区合并之前是广州老四区之一,被广州市府定位为“最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它历来以繁荣兴旺的商 都“西关”,和风景优美的“荔枝湾”、“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荔湾区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下 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0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