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祠堂、族产常被认为是宋以后近世宗族的三大特征。明清时期,宗族常被视参与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祠堂又在宗族中扮演重要角色。
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祠堂里会供奉祖先牌位,每年于特定时期于祠堂内举行祭祀仪式,如冬至祭祖。
祠堂还兼有解决纠纷、处理族务等功能。在地方社会,一般族内争端都在宗族内部调节,不允许私自报官,而祠堂就是重要的解决场所。
族谱要求有纠纷到祠堂解决,如从中牟利则不准入祠
祠堂还在精神上约束族人。对于族人来说,死后不准进入祠堂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在民间传说中,如果死后不能进入祠堂,就代表着其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只能成为孤魂野鬼,且不能随意投胎。
另外,除族产外,还会形成以宗族祠堂为中心的共同占有地产现象,也即祠产。
正是因为祠堂对宗族极为重要,所以古代社会宗族一般都会有祠堂,甚至还出现了总祠、支祠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宗族与古代宗族有了很大不同,而祠堂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一部分祠堂在革命中作为旧社会的象征被摧毁,但另一部分恰恰因革命的需要而得以保留(如在革命时期成为革命学校、革命机关等临时办公场所)。
当前社会,仍然还有新的祠堂建立。如在河南潢川黄国古城附近新建的黄氏大祠堂,祠堂供奉历代黄氏名人,像春申君黄歇,还会定期在祠堂内举行黄姓祭祖大典。
此类祠堂已经与传统祠堂有了很大区别,仅保留了其祭祀功能,且祭祀的范围无限扩大,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某一宗族,而是涵盖了整个姓氏。
所以,还是需要建立一些祠堂的,但这种祠堂应与古代社会祠堂有着本质区别,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团结族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陈汀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