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门陈上下和睦,远近有名,婆媳关系更是特别融洽。作媳妇的种桑、抽丝织帛,不误农时,作婆婆的不仅认真传教,细心帮助,而且处处为媳妇搞好后勤服务,老人们认为媳妇要为陈家生育未来,是希望的源泉。
话说五代时期后梁乾化二年即农历壬申年,也就是公元912年,义门陈氏家长陈昉,准备将累年积赚的库银,购买义门老基往东的一大片田地,所得田租打算用作祭祀祖先的花费,算是对历代公婆长辈的一点回报和纪念。 腊月三十日,就是农历水猴年的除夕,时至年关,买卖就要交割清楚。上午,陈昉带领帐房先生和田资到业主黄忠铺家,况割银两,换回田契。由当地地保实地丈量测定,长宽均为三千八百步,铺石条作土埂为界,定为义门陈氏祖业“公婆大坵”的地产,佃户愿耕种者不变,退耕者另行择租。这块地水旱无忧,确保年年丰产,岁岁不误。 敲定地产后,吃过便饭,陈昉一行人回到家中,按照族中惯例,除夕之夜要统计各家这一年小孩出生人数,也就是所谓“报新丁”,到亥时末,统计结果已是三十七个男孩,新年的钟声敲响,虽然天还没亮,但已是金鸡报晓之际,又有消息传来,刚刚两位妇女又生了四个。都是“双胞胎”。当地有民间谚语记述这一盛景:“义门太婆善滋媳,一夜生子三十七,今朝两妇又双双,凑首昨霄四十一”。 说来也怪,除夕夜统计在册的这三十七个男孩,都是水猴命,的确又是猴精猴精的,他们自小很有灵性,读书也很有长进,深得各房家长喜爱。这班孩童经东佳书院培养,后经乡试、殿试,有十七人先后进士及第,其中有八人被称“八文龙”,有九人被称为当时“九”才子。 如今,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中就保留了宋代秘书省正字陈策所撰写的一副对联: “八文龙”就是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冰、陈岳、陈续、陈延年,一个个都是胸罗书史腹典坟的达官显贵,后来都分别到各地去作官了。其中陈岳因编成《唐书》一百卷,而官至史部的尚书。“九才子”就是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碧、陈位、陈谂、陈延芝,一个个都是词赋敏捷、下笔万方的文章高手。在各州各府或朝中各部门任职多年。南唐开元三年(公元939年)陈乔出任太常侍卿,掌管殿试,考定天下博士贤才,就是“九才子”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代起,义门陈氏人在朝中作官的一批批地多起来,义门陈氏的家族地位也愈来愈显赫。公婆大坵的田地每年收成都还不错,除了供祭祀先辈、优厚婆婆(年老的妇女)之外,不少节余。陈氏族长们又将累积起来的资金,专门建造了“寿安堂”相当于今天的“高干疗养院”,专供青壮时在朝廷或外地作官,年老体弱而告老还乡者使用,让他们在家乡怡养天和,安度晚年。他们一个个茂龄白首、鹤发霜鬃,老有所养,成为义门陈氏一道新的风景线。据传记,宋代一次回乡怡养的朝中大官就曾有十八位之多。 专辟“公婆大坵”这样一宗田产,既可以看出义门陈氏管理者在经营家族产业过程中的长远意识和大局观念,更以“义冠天下”而名不虚传。使封建士大夫们真正有个“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场所,解除了陈氏士子们的后顾之忧。大风大浪中,家族永远是自己平安愉悦的港湾。这样好的退休养老保障措施,给陈氏子弟在外为官,勤政廉洁,“不纳不义之财”,不取非份之利“,提供了良好的宗族生活环境,也是义门家风中极具闪光的文化传统之一。找遍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其它任何姓氏大族,还没有这样优待告第还乡官史的公场所呢! (待续)
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簮缨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擢中宏科词章灿俨然著作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