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堂陈氏宗谱达公-叔明公派下(部分)世系传
1世:陈达(247—329)匡公次子,(原名世达,因避李世明讳而改),字大义。西晋时期人。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丁卯(247年)生。时逢八王混战,匈奴、羯起兵反西晋,当长江中、上游陷入大混乱之时,江南还是较安静之地,中原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避难。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307年)七月,以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今南京)。建兴四年丙子(316年),愍帝被俘,西晋亡。次年南方官僚与南逃之北方士族拥立司马睿为晋王,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南迁时,陈达以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今浙江长兴县)。悦其山水,遂家居下箬里。尝谓所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孙必钟斯运”,后果如所言。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己丑(329年)十月卒。娶仲氏,生子二:康、于。
2世:陈康(267—?)达公长子,字永宁,东晋时期人,西晋武帝泰世三年丁亥(267年)生。晋元帝初至江南,利用北方士族武装力量和重用北方士人,稳固政权。因此,陈康继为丞相掾,名声昭然。娶徐氏,又汪氏,生子二:英、雄。
3世:陈英(296—?)康公长子,字时亨,西晋惠帝元康六年丙辰(296年)生,仕晋,为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太守,政声洋溢。卒于官。娶欧阳氏,生子:公弼。更多关于陈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陈氏立天下。
4世:陈公弼(320—404)英公之子,字伯辅,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庚辰(320年)生。仕晋,官至尚书郎。协修法制,揆明典章,江右偏隅,稍至小康。安帝元兴三年甲辰(404年)七月卒。娶唐氏,生子:鼎。
5世:陈鼎(345—?)公弼之子,字符用,东晋穆帝永和元年乙巳(345年)生。仕晋,官为步兵校尉。状貌魁梧,议论英伟,才智俱优,时称贤宰辅。娶刘氏,又高氏,生子三:安、定、宁。
6世:陈安(371—?)鼎公长子,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年)生,南朝宋武帝时(420—422),拜散骑常侍。生三子:高、太、洪。洪迁居江西新建。次子、幼子,旧谱有载,俱未详。
7世:陈高(398—?),安公长子,字世仲,南朝宋时人。东晋安帝隆安二年戊戌(398年)生。为散骑侍郎。娶湛氏,生子一:詠。
8世:陈詠(422—501)高公之子,字可久,南朝宋时人。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年)生。仕齐,任怀安令(一作淮安令)。勤于民事,桑麻布野,德政俱佳。卒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辛巳(501年)。更多关于陈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陈氏立天下。娶沈氏,生子二:猛、伯先。
9世:陈猛(445—485)詠公长子,字仲戒,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乙酉(445年)生。仕梁,任长安太守,一说为安城(今广西宾阳东)太守。据传,有术士于徽州绩溪修文乡,见一吉地有王气,后过吴,幸遇陈猛待之殊,厚又多其德,遂献其地曰天子墓,所历三世。陈猛卒于南齐武帝永明三年乙丑(485年),引舟逆江数百里葬于其地。今堂封尚存。娶唐氏,又胡氏、马氏,生子二:道臣、道卿。
9世:陈伯先,詠公次子。官明城太守。娶赵氏,生子:峤。
10世:陈道臣(464—?)猛公长子,字绍虞,讳夔,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甲辰(464年)生。仕梁,官至太常卿。娶陆氏,又于氏,生子:文赞。墓葬长城下箬寺后,后尊为陵。
10世:陈道卿,猛公次子;仕梁,官至太守。娶曹氏(一说宋氏),生子二:文辅、文英。后不详。
11世:陈文赞(480—?)道臣之子,(《陈书•高祖纪》作文瓒),字师锡,南齐高帝建元二年庚申(480年)生南梁时,赠侍中。梁敬帝太平二年丁丑(557年),陈霸先受梁禅,改元永定,追封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卒葬长城西北五里,墓号瑞陵。娶湛氏,又魏氏、蒋氏,生子三:谈先、霸先、休先。
12世:陈谈先(499—?)文赞公长子,(《陈书•二八》作道谭),字兴治,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己卯(499年)生。仕梁,官至东宫直阁将军。初,高祖(霸先庙号)追封胞兄为始兴昭烈王,后其子顼表追为皇帝。葬长城县西北五里,墓号明陵。娶丁氏,生子二:蒨(昙茜,茜同蒨)、顼(一作昙顼)。
12世:陈霸先(503-559)文赞公次子,字兴国,小名法生,南朝陈创建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癸未(503年)生。霸先身长七尺五寸,少倜傥有大志,不事生产;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时人所佩服。太平元年(556年)九月,任梁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扬州牧、晋封义兴郡公。次年九月,为梁相国,封陈公,十月进封陈王,同月,迫梁敬帝禅位自立,仍建都建康,以姓为国,号为陈朝,改元永定,降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后被害)。在位三年期间,为政宽简,但政局仍不稳定,时南方经济稍有恢复。永定三年(559年)六月,病死于建康旋玑殿,葬于万安陵(今江苏南京石马冲)。谥武皇帝,庙号高祖。卒后,兄谈先长子陈蒨继位,即陈文帝。霸先娶章氏(一说配王氏),生子四:克、昌、立、权。
12世:陈休先,文赞公三子,字兴康,梁文德主帅。后封昭杰王,改南康忠壮王。娶尤氏,又余氏、沈氏,生子五:昙朗、拟、衮、晃、炅。
13世:陈昙蒨(522—566)谈先公长子,(《唐表》作昙茜),字子华,公元559-566年在位,为文帝,是陈朝第二位皇帝。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壬寅(522年)生。少时沉敏有识量,留意经史,武帝甚爱之,常称为吾家英秀。太平二年(557年),封临川王,后即帝位七年,改元天嘉。在位期间,击败湖州刺史王琳与北齐永嘉王萧庄联军,收复江、郢二州,又平定陈宝应等割据势力,进一步稳定和巩固陈朝政权。天康元年丙戌(566年)卒。年仅四十五岁。葬永宁陵(今南京市)。有男十三。长子:伯宗,先封临海王,后即帝位二年多被废,史称废帝,为南朝陈第三任皇帝。其余俱封王,各镇其地。更多关于陈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陈氏立天下。
13世:陈昙顼(530—582)谈先公次子,(《唐表》作昙顼),字绍世,陈文帝蒨之弟。公元569~582年在位,陈朝第四任国君,为高宗孝宣皇帝。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30年)七月生。为人宽洪大度,渊敏轩豁,多智略,有勇力,善骑射。梁元帝时为直阁将军,入侍江陵为中书侍郎。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梁陷江陵,被俘入关右。陈代梁,武帝永定元年(此年十月之前还是梁太平二年),遥袭封始兴郡王。文帝即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顼自北周还,授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迁使持节,都督扬、南徐、南豫、东扬、北江五州诸军事,进号骠骑将军。次年,加封仪同三司。六年,迁司空。天康元年(566年),废帝伯宗立,拜司徒、任尚书令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光大二年(568年),进位太傅,加殊礼。次年,因废帝年幼仁弱,遂以宣太后的名义称文帝遗志废其为临海王,自立为帝,改元太建。在位期间,与北周通好,联合进攻北齐。太建五年(573年),令吴明率兵北伐,攻占北齐数十城。但在收复淮南失地之后却滞兵不进,坐失统一中原之良机。九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次年,与北周战于彭城,大败,淮南之地复失。十四年壬寅(582年)正月卒,年53岁,葬显宁陵(今江苏江宁县牛头山)。谥宣帝,庙号高宗。有男四十二:长子叔宝(后主)、二子叔陵(始兴王)、三子叔英(豫章王涪陵太守)、四子叔坚(长沙王遂宁郡太守)、五子叔卿(建安王都官郎、上党通守)、六子叔明(宜都王鸿胪少卿)、九子叔献( 河东王子孝宽为汶城令)、十一子叔齐(新蔡王尚书主客郎)、十二子叔文(晋熙王宜州刺史)、十三子叔彪(淮南王)、十四子叔重(始兴王太府少卿)、十五子叔俨(寻阳王)、十六子叔慎(岳阳王)、十七子叔达(义阳王隋朝为绛郡通守,唐朝为礼部尚书)、十八子叔雄(巴山王)、十九子叔虞( 武昌王高苑令)、二十子叔平(湘东王胡苏令)、二十一子叔敖(临贺王仪同三司)、二十二子叔宣(阳山王泾城令)、二十三子叔穆(西阳王)、二十四子叔俭(南安王)、二十五子叔澄(南郡王灵武令)、二十六子叔兴(沅陵王给事郎)、二十七子叔韶(岳山王)、二十八子叔纯(新兴王河北令)、二十九子叔谟(巴东王)、三十子叔显(临海王鹑觚令)、三十一子叔坦(新会王 涉县令)、三十二子叔隆(新宁王)、三十三子叔荣(新昌王内黄令)、三十四子叔匡(太原王寿光令)叔叡、叔忠、叔弘、叔毅、叔训、叔武、叔处、叔封。
颍川堂陈氏宗谱叔明公派下(部分)世系
1世:陈叔明(562-614)字子昭,后因避讳隋炀帝元德太子之名改字慈尚,浙江吴兴长城人。孝宣皇帝陈顼(陈昙顼)六子。(宣帝第二子叔陵,因谋逆被除,史称叔明为第五子), 公体貌魁梧,仪容俊美,襟怀坦荡,举止宽和,敦尚名节,谨遵法度。其子孙一脉相承,皆以孝义传家。后人皆尊公为义门一世祖(或义门发源祖)。太建五年(573)立为宜都王,寻授宣惠将军,置佐刺史。七年乙未(575)为东中郎将等职。十三年(581)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外刺史。后主时为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丙午(586)晋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己酉(589)隋灭陈,入于隋。炀帝大业(605-618)中为鸿胪少卿。母何淑仪,同母兄叔坚。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壬午生,隋大业十年(614)十二月二十七卒,墓葬洛阳氓山。生子五: 志能、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叔慎生子二:高、嵩。高生才,才生子三:蕴珪、蕴玉、蕴璋。蕴珪生子二:旺、昌。)
2世:陈志能 叔明公长子,侍御史,生子:定。
3世:陈定 志能公之子,会稽郡司马,生子:球。
4世:陈球 定公之子,晋陵郡司功参单,生子:兼。
5世:陈兼 (697-759)球公之子,叔明公五世孙,字不器(时达),行二,时人呼之“陈二”,晋陵司功,翰林学士。生于唐武朝神功元年丁酉(697),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初官江州,开元二十三年任封丘县丞,开元二十七年辞去封丘县丞,天宝九载为颍川长葛县陈寔陵园撰“陈太丘祖德碑”, 天宝十一年十月,为陈留郡文宣王庙堂落成撰碑记,天宝十二年十月,应征入京,为右补阙,时年57岁。乾元二年(759)赠秘书少监。秋前病故,享年63岁。更多关于陈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陈氏立天下。裴员外为其铭诔,致以哀悼。公娶骆氏生子四:当(后裔居浙江丽水、龙泉、福建浦城、武夷山、松溪、政和、建瓯等处)苌、京(后裔居闽、浙、赣、粤、湘、鄂、皖、云、贵、川)归(后裔居浙江苍南、平阳)。
6世:陈当 兼公长子,字启庆 ,监察御史。 妣 氏生子三:褒、崖、佥。
7世:陈褒 出继京公为嗣子,生子灌。灌生子镛(龙峰谱)或名镶(义门谱)、镛生子伯宣、伯党。【分系】
7世:陈崖【因支分派别谱未合修故缺】
7世:陈佥(783—?)当公三子,公生唐建中4年癸亥年(783年)妣沈氏合葬吴兴派塘涯坵,生子六:秘、畅、仿、建、伾、诩。
8世:陈诩 佥公六子,字博物,唐翰林学士,中和2年壬寅(882年)黄巢寇浙西避乱奔处州 之邑西溪头浆安村,岁久未宁因卒焉公葬本境炭窑,妣曾氏葬灵山寺东生子四:彪、焕、成、延。 【诩公迁居浙江邑西溪头浆安村系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迁基始祖】
9世:陈彪 诩公长子,唐从军破巢封京漕总制复居吴兴妣李氏生子三:绍、赐、弦。【孙六:乔、宁、菼 、牧、挺、茂。其缺者蓋由支分派别未经合修故也】
9世:陈焕 诩公次子,字其童唐举明经遭世多变隐居不仕公乃义门望族也以留守墳墓起家浆安妣钱氏合葬玉峰,生子三:盈、发、贵。
9世:陈成 诩公三子,唐以破巢封都护叅军复居吴兴妣邬氏生子二:性、惇【派徙江州分系】
9世:陈延 诩公四子,唐出乡校举进士不第遂恬隐复分居吴兴妣李氏生子四:荣、华、爵、禄【派徙都昌东涯系】
10世:陈盈 焕公长子,字守慊唐官齐州司牧妣沈氏生子一:元【其裔徙居东邨未经合修故缺系之】
10世:陈发 焕公次子,唐从事钱氏官至职方员外郎妣李氏生子一:愷【其裔徙居东邨未经合修故缺系之】
10世:陈贵(865—?)焕公三子,字修爵天佑中为吴越军尉生唐咸通6年乙酉(865年)筮仕吴越往来瓯括卒于东嘉遂葬其地妣衷氏葬浆安生子一:某。
11世:陈某(892—973)贵公之子,行一 讳丘字成一天中为吴越右军茅将以子贵封葛国公妣慎氏封一品夫人复由东嘉之宝溪公馆就养终老焉公生唐景福壬子(892年)卒宋开宝葵酉(973年)享年82岁与妣同葬处州龙泉县西乡溪源地方仙人献掌生子一:勝。
12世:陈勝(912—982)某公之子,行一 字克让谥武定以武畧受知吴越王晋天福四年庚子为薛都监先锋从海道救福建后领節鉞寓宝溪馆羁截 南曰周显德二年(955年)受封葛国公,妣慎氏夫人留守兹土乐山川形胜遂家焉公生乾化二年壬申(912年)卒宋兴国壬午(982年)妣生乾化辛未元年(911年)卒宋兴国甲申(984年)合葬竹洋盛边大样,生二子:褐、宠。更多关于陈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陈氏立天下。
13世:陈褐(938—1014) 胜公长子,行二字伯友从父守禦区書有方监军抵闽中外肅穆是为英武将军生晋天福戊戌3年(938年)卒宋祥符甲寅(1014年)享年77岁葬竹洋后凹妣李氏生晋天福戊戌3年(938年)卒宋祥符乙卯(1015年)葬盛边样 ,生二子:崇、藏。
13世:陈宠 胜公次子,行四字仲和妣郭氏生子四:罕、攒、摌、鼎。【公有守禦之才与兄事军抵闽人皆莫之敢敌,其子孙蓋兵火薦臻流移失所无所考据故缺之】
14世:陈崇(966—1051)褐公长子,行一字益修承蔭为守禦将军因仕途之艰弃职而隐初以外姓子易为后晚生子一囊公生宋乾德4年丙寅(966年)卒皇祐3年辛卯(1051年)享年86岁葬竹洋三星聚会元妣钱氏继妣龚氏俱葬岭山上李湾 生二子:易、囊。
14世:陈藏 褐公幼子行二字谮修习武畧妣孙氏生子五:麃(居溪边上庒山头寺处)、勲(居溪边)、煦(居上庒上面)、軆(居上岭后巷)、軀(居贺坑漈竹乡)。【巳上失系由支分派别源委无据不能查考仍缺之】
(陈汀州录自“陈氏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