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客家建筑“活化石”:陈家的土围城

作者:陈雄耀 2019-08-14 21:29:13

        曲樟乡的客家土围城,是典型的、客家人独有的建筑。土围城的“土”,是指建筑材料用的是土。土围城的墙:是用黄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红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后用夹板夯筑而成,墙最高处高6米,最厚处约60公分,高大厚实坚固。所以,土围城的“土”,其实并不土。在当时可是绝密!
土围城的“围”,是指客家人很好地按照一个中心的原则,把一起迁徙的各家各户,按照一定形式,围拢着居住在一起。而土围城则是中原的生土建筑艺术结合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夯筑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客家人独有的。据不完全统计:合浦客家土围城有30多座,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的公馆、白沙、山口、闸口、曲樟和常乐。
这座方形的土围城,是客家人陈氏十五代祖陈瑞甫从福建省迁至合浦县曲樟乡,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率领陈氏族人建设而成。它由“老城”、“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新城”始建于光绪廿一年(公元1896年),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民国时期,中共合浦地下党领导人张进煊、陈铭璧、朱伟等率领的游击队,曾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村民陈虞佳是游击队的“壁垒户”,陈虞佳为革命牺牲,后追认为烈士。解放后,曾在围城内设立农民协会,曲樟公社办公室、粮库、大队部、业余中学等。
这是围城内陈氏族人的祠堂。为青砖青瓦房子,分上、下二进,中间设一口天井,集东南西北四向瓦面的雨水沉进天井,是谓四水归槽,象征吸纳日月精华,汇聚四方财富。
 陈铭枢故居:原为歇山顶、夯土墙的平房,共有14间,分前后两排,中间设天井,长34.3米,宽12.1米,是陈铭枢的祖屋,也是其出生地和少年时代的居宅。
   现经修复的陈铭枢故居,是一座充满西洋味而又古香古色的一幢二层的小楼,其地处村边,屹立在一个山坡之上,门前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跑马道,楼旁就是著名的客家土围城。整幢楼看来,坚固稳重,从中透出一种刚强的力量,就像陈铭枢诗句所说:“中有贞刚气贯虹”。
陈铭枢,字真如,生于1889年10月,卒于1965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历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京沪卫戍司令,国民党政府广东省政府主席、行政院代院长、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解放后陈铭枢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在“民革”组织内,先后任中央常委、“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