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德 安 义 门 陈

千百年来,这闭塞而宁静的一方水土
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罕见和神奇的家族
它以耕读传家,创办了东佳书院
并在东佳书院兴办家族教育
将义门陈家规进行弘扬、普及和推广
在义门陈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
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
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
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
家族之间就是一个凝聚力
没有嫉妒、没有恨、没有闲言碎语
坚持以儒家忠孝节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
无论是吃饭、住宿还是劳动
他们团结一致,注重公平
正是这样的家风思想
让义门陈氏这个家族越来越壮大


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二)修水义宁陈氏

陈宝箴与子孙合影(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陈隆恪)
修水义宁陈氏:一门五杰 文化世家
义宁陈氏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大族
由福建上杭迁入江西义宁州安乡
(今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
乃义门陈汀州庄陈魁公后裔
迁义宁以来
陈氏经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
近两百年的文化积蓄
走过了家族史上的辉煌历程
更培育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等五位杰出人物
后世誉之“陈氏五杰”“陈门五杰”
陈氏家规
陈氏先祖陈腾远“重信义、轻财贿”,
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
勉励子孙以好学、重德、爱国为家传。

(三)山西晋城陈氏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
耐得清贫始为官:
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
其中有六位翰林,
诞生了著名的
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
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
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
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陈廷敬为政清廉,
《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
陈廷敬曾严饬家人,
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
他到礼部上任,
曾立下规矩:
“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四)浙江象山陈氏
浙江省象山县
陈汉章,字云从,号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唐神龙二年(706年)立县,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称,旖旎多姿的山海风光,融青山、碧海、蓝天为一体,孕育出许多杰出人士,陈汉章就是其中的典范。
陈焯云,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就任过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教授、史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等。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尔雅学讲义》《礼书通故识语》《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缀学堂丛稿》等百余种,手稿800余万字,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晚年回归故里,著书立说,忠孝礼义,乐善好施,垂风立范,是一代鸿儒,国学大师,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
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亲为表率,对族人及子孙要求甚严,亲自撰写8条家训,其中,“勤勉、笃学、乐善、睦族”为历代陈氏子孙所尊崇。“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更成为治家格言。他一生看重知识的教化力量,临终前还立下遗训“书要好好读”,殷切期望子孙后代能以读书为上。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陈氏家族文风绵长,谦恭儒雅。
《象山历代家风家训研究》
作者 张利民:
陈汉章与其父陈昌垂合著了家训《毓兰轩训语》,共224则,内容丰富,涵盖治学、做人、择友、功名等各个方面。该家训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修身立德,淡泊明志,重于实践,对当前家风、家训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小学生朗读8条家训:
训一:勤勉笃学乐善睦族。训二: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训三:书要好好读。训四:忠厚人,不慌说,不背訾。训五:为人不可使人切齿。训六:人,切不可游手好闲。训七:凡人为恶,必有人与共为。若独自为之,必终有所畏而不敢,故少年最怕外诱。训八:无实学,切不可抨击人。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如果有书不读,那么子孙就会愚蠢;如果有田不耕,那么粮仓就会空虚。
陈汉章的一生,是手不释卷的一生,也是不断接受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正因为这样,这条家训成了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886年正月,陈汉章从东陈出发,水陆兼程,第一次赴杭州求学,先后被五家书院录取。最后他选择了诂经精舍(俞楼),师从清未著名经学大师——俞樾。
期间,他又三次赴宁波辨志精舍求学,师从黄以周先生。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