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氏渊源

作者:系统添加 2015-07-13 09:24:33

       丘氏,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1-2]   /子孙[3]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4] 。开姓始祖丘穆公[5] 。又有丘林氏和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9]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10] ,一说今山东昌乐[11] ),其支庶(支孙[1] [12] /子孙[3]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13] [4] ,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9] 。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又称丘吾子吾丘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14-17]     。鲁左史左丘明后有丘姓[18-24]        
秦汉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陕西,后向东进入浙江。西汉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9] 。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汉朝时,乌桓也有丘氏[9] [25] ,东汉末乌桓有国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楼班,从子蹋顿[26] 
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山西闻喜邱氏,以毌丘俭为祖,称为毌丘俭后裔[27] 。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为避战乱而徙居福建(参见八姓入闽),初居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28] 
据各种史料,知自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国西秦时羌人有丘氏[9] 。匈奴、鲜卑族中均有丘林氏,后来均改为丘氏,鲜卑族中的丘乃敦、丘目陵等氏亦均改为丘氏。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封临淮王)镇守来国,归而命氏,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汉族,发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为知名[9] [29-32]     。匈奴族丘林氏改为丘、林、乔三姓,丘氏发展为河南丘氏。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9] 
宋时,丘(邱)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几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区[9] 。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邱)姓丘(邱)姓总人口的30%[7] 
明时,丘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丘弘)、江苏,这三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总人口的58%,而江西省约占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丘濬)、山东(丘橓)、湖北(丘瑜)、陕西(丘民仰),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总人口的30%[7] ;安徽(丘福)、湖南、四川(丘祖德)、河南(丘锋)等地也有丘姓分布。山东即墨人丘安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出征西南,平定云南后任新添卫后所百户之职,其后落籍贵州,子孙世袭武职,官至卫指挥佥事、贵州都指挥使。丘氏家族世代执掌新添卫军事长官,知名后裔有云贵两省第一位翰林院检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实山海关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御史、辽宁巡抚的丘禾嘉[33] 
清初,丘姓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9] 
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34] 。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但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9] ,天下丘姓多改姓邱。满族亦有汉化改姓丘者[35] 
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认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并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姓。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但全国大部分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