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韩国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
《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三支:
姚姓、
祁姓、
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历史。第二支是
姚姓子孙衍生的
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16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
湖北、重庆等地,大约占唐姓总人口30%。唐姓人口在北方诸省的比例大约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约1.2%左右,而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比例在2.4%。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
圣仁堂。
【唐氏孟权公后裔群】:郡号:晋昌郡;堂号:桐封堂;唐孟权后裔,其后裔居于广西全州/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
阳、四川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等地。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
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这支属于宋朝“五豸唐门”
唐介后裔。
《说文》:“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
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
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
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
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宗亲会
世界唐氏宗亲总会由大唐青年联合会、唐氏文化研究会、唐氏企业联盟组建而成,又称“三会”。
大唐青年联合会
2012年7月21日上午由
唐悉文于中国湖南长沙岳麓山成立发起成立全球性唐氏宗亲青年组织——大唐青年联合会。
名誉会长:唐经棣、唐传勤、唐克碧
会长:唐祖晓
执行会长:唐贤敏
本会的宗旨:团结奋进、敢为天下先、教育兴族、实业兴邦。
为建设世界唐氏而努力奋斗。
(一)团结:爱国爱族、互帮互助;
(二)教育:搭建全球唐氏青年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筹备成立大唐商学院为唐族培养培养唐氏“德、智、体、众”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实业:秉承洋务运动先驱唐挺枢:“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努力发展唐氏实业,发展唐氏金融业;
(四)扶弱:帮扶唐氏和社会各界弱势群体;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五)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弘扬唐氏家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六)交流:与不同姓氏、民族青年交流、建立 友好关系。
第四条 本会的活动地域:全球
唐氏文化研究会
唐
氏文化研究会由“中华唐氏宗族文化研究会”发起成立,是由中国和海外唐氏族人寻根问祖,世系源流、家乘谱碟研究,“唐氏文化研究会”和海内外学术交流的群
众性学术研究组织,他负有指导编写各地唐氏族谱,研究和保护唐氏文化遗产,宗亲联谊,凝聚乡情、亲情、友情,团结协作,解决唐族事务,唐氏企业家信息交
流、团结协作、孝慈友爱、兴族作贡献的职责。
唐氏企业联盟
唐氏企业联盟由“中华唐氏企业联盟战略研讨会”发起成立。
起源
源流一
出自
姚姓和
姬姓与祁姓,为
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
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
姚名重华。
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
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
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
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
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
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
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
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
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
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
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
唐山姓、
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源流二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
后汉书·
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
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
普米族的
先民。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
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
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
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
红桥、新营盘、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部分与其他
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源流三
源流四
源
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寿
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
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流五
源于
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源流六
源于
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
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⑵.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⑶.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⑸.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⑹.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⑺.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流七
源于
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
藏族,
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
政务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来担当,但必须通晓汉、藏两族语言,不论职位,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其实,唐吉忒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语
言与生活习俗,帮办一应杂务。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
瑶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始祖
得姓始祖
主要为唐尧(伊祁放郧、姬放郧、帝尧)、虞舜姚重华、唐叔虞(姬叔虞)、唐仁祖(唐古直·仁祖)。
各支始祖
唐
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
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
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
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
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
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
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
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
“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
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一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
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
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
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
庄。
迁徙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
四川、
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
唐厉迁于沛国(今属
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
建德侯,唐林之子
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
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
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
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
孙吴政权中的
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
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
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
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
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
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
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
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
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
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
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
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
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
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
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
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
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
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
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
“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
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
唐肃、
唐询(唐肃之子)、
唐坰、
唐介、
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唐姓人口分布比例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
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
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
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
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分布
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
省,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湖南为唐姓
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
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