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氏渊源

作者:系统添加 2015-03-12 09:28:31
以国为姓,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
此外还有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Erwin Engst,Sid Engst)。以及他与寒春(Joan Hinton)的儿子经济学家阳和平。
阳(Y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
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
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
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
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
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
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
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
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
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
(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
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
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
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
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氏,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
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
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
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
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
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
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十


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
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
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源流十一


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
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
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
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
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
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
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
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
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二

延安时期,Sid Engst来中国后不久,进步新闻记者羊枣死于国民党的监狱中,共产党把与羊枣同音的名字“阳早”给了Engst,希望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朋友和同志。

始祖

阳樊(姬樊)、季孙阳虎(阳货)、阳处父
令尹子瑕(公子瑕、芈瑕)、耶律·大石、别帖乞·屈出律、杨大巽(阳大巽)。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
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欧阳氏的分支

大量阳氏族谱显示多数阳氏源于欧阳氏。

迁徙

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望族出沂水郡、陇西郡。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
一百位。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故国。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阳国灭亡后,阳国
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
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
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

分布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县、灵川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营山县、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梁平县湖北省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