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姓,大理国国姓,先祖出自周王族支系,源于姬姓郑氏。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
《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
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
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古代段字与锻字通用。清人
王筠认为,段不用火,锻则用火,同样都要加以锤击。石头可以锤击,金属则称锤炼。锻字的出现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金属的冶炼铸造工艺才得以普遍运用和推广。其实锻字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诗·大雅·
公刘》中就有“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文字记载。这里的锻字与碫相通,是指经过加工的石料。《公刘》所记述的是
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
渭水,采运石料。按
郑玄和
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碫石是用作椹质。所谓“
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
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镈器”。晚清学者
孙诒让解
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搏器”为农
具、钱镈之类。“椎段”即锤击的意思。《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
情况。中国自商、
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段姓溯源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
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
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
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
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
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
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
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
洛阳东南,史称“
新郑”。
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
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庄公。于是
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
河南省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没有同意。
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庄公把京(今
河南省
荥阳东南20里)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来到京地之后,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
郑国大
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
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其母
武姜作为内应。于是庄公发兵声讨,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
鄢陵县北),
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
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
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
郑庄公的儿子
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
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
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
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左传》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诗经》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
郑国民歌也有对共叔段的歌颂,
史学家有许多人怀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桩冤案
段匹磾,
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
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皇帝
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
中原各地,与
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人
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
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
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
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作为段务勿尘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姓。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封于段干(约在今
山西省夏县境内)之后,即以
封邑段干为姓。后来,
魏国的
段干木、
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单姓段,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根据《风俗通》
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唐书·宰相世系
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姓来源一说佐证。这就是
山西段氏。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
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
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
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
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来,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视为白族(还有的是哈尼族)。清人
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
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
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
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
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
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
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
段务目尘、段匹磾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
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
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
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
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段姓始祖共叔段
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太叔恃母爱,并以武姜为内应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兄之位,就在他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早有防备的郑庄公先发制人,突袭京城,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
早期段姓以
陕西、
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
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
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
左丞相,封
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
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姓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 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
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
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
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
山东、河南、
河北、甘肃、陕西、
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
大理段氏
在云南段姓的历史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山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段氏皇族
云南省大理国段氏皇帝族谱
大理国段氏,出自中原姬姓。姬姓:为中国周朝王室之姓。周文王姓姬名昌,子武王有天下后,
追尊为文王。
周平王时,
相继任用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为卿士(相当于宰相)。平王死,桓王继位,不想再用郑庄公,而想改用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桓王以
周、蔡、卫、陈四国之师伐郑,为郑师所败,桓王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于是
出现了大国“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据《新唐书·宰相
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其支孙以
王父(祖父)的名“段”为氏。
又据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
段氏宗谱上说:段氏之先,
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九传至
段廉义,熙宁八年,为其臣
杨义贞所弑,自称
广安皇帝,凡四月,而段氏臣
高升泰以
东方兵讨灭之。仍立廉义之侄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十三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升泰为主,而段氏中绝。高升泰既代段氏,二年将卒,嘱其子太明
求段氏后正淳立之,号后理国。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自正淳自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段氏自思平至兴智二十二主,历三百一十二年。元灭后理国,得四郡
八府,蛮部三十有七,设大理
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地,段氏自
段实暨
段明有十二总管,与
元氏(元朝)共为存亡。
段姓迁徙
概述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
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
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
定州、
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江西段姓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鄱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
封丘县。段健凭
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
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
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
鄱阳湖四周的波阳、
都昌、
湖口、
彭泽、
乐平、
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
宋景和元年出任
袁州(江西
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
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
段成式任庐陵(江西
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
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
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
开平二年(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
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
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长子
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
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
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
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
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
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
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
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
安庆,后至
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
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
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