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姓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
起源
源流一·彭韦氏
出自豕韦国。夏朝复兴,少康封大彭氏(
彭祖)的别孙元哲于豕韦(河南省
滑县,后南迁今江苏省
铜山县的附近,具体位于铜山县伊庄镇赵圩村区域,归顺商朝为韦伯国。现该村有约一半村民姓韦。),为
颛顼高阳氏
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这支韦氏影响最大,人数应该最多。
源流二·商伯韦氏
出于商时
韦伯国,能确定是否元哲后人,这是豕韦国的另支,不称豕韦国。韦伯国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源流三·遐韦氏
周武王灭亡商朝,韦遐受封于万福河西岸(今山东西南武县、邹县一带)建诸侯国,称
韦国,不称豕韦国。周朝末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听谗致使鲁国兼并韦国。
源流四·韦弁氏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韦弁,是西周乃至战国时期的一种礼制官职,负责掌管王族宫廷以及重臣韦弁服的制作,兼制编制书简的皮绳。在韦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韦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韦氏。
源流五·韩韦氏
出自
韩姓,为汉初
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
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
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
源流六·疏勒韦氏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
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源流七·赐姓韦氏
出自赐姓而来。《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源流八·蒙古韦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源流九·其他韦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
庆远府、贵州
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
仫佬、苗、
瑶、
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
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包韦氏
《绎史》载:包羲字伏羲后裔豕韦。
始祖
彭韦氏: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第4代,曾孙),彭祖为颛顼五世孙(第5代,玄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彭韦氏属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
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
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彭祖四世孙)于豕韦(今河南省
滑县),说明原有豕韦,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夏末时被
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是韦氏重要一支。
没说元哲本人以韦为氏,所以这支韦氏起于他哪代子孙,还是谜。
分布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
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
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
韦应物、
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
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
韦氏为水族第一大姓。
属于偃师
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24个古怪符号,在水族的
水书里保存了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