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山书院第6期学刊《家训·乡愁·南康》
曾氏祖训
《曾氏祖训》,乃选辑曾参公言论而成。曾参(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以孝著称,世称曾子。公乃曾氏开派之祖,与乃父蒧公同拜孔子为师,得孔学一贯之传。参公在传承儒家学说方面,功莫大焉,被尊为“宗圣”。古籍和经典中,载曾参公言行甚多,对后人的教益和影响巨大。曾氏先贤修谱时,每录些许参公言论于谱首,以训后裔。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矣。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人;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曾子全书·外篇·三省第十一))
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韩诗外传·卷二)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勿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人乎?(礼记·内则第十二)
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故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转毂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待吾亲也。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约其亲者,非孝也。(韩诗外传卷第七)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之德。(曾子·本孝)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住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第五十五)
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戾之辞远。(说苑·修文)
人之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颠;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苑·卷十敬慎)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曾文正公家训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卒谥文正。曾文正公家训散见于其大量的家信、日记,以及遗嘱等等,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养生之道,无不涉及。尤其在治家方面,他既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又有一套独特的经验,他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即使拿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也未必过时,有的甚至还是非常前沿的。这里辑录的是以语录体式,仅为其中一小部分耳,权名之曰《曾文正公家训》。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尘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容得。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修身十二款: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家和则福自生。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知足天地宽。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曾 氏 家 训
孝父母
父母,身所自出,五伦之至大,而至切近者也。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推口中之食以为食,解己身之衣以为衣,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步不离,疾痛则寝食俱废。至于成人,复为之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父母之恩,实同昊天罔极。为人子者,必当循分自尽,以勤服劳,以隆孝养,以慰亲心,稍报恩于万一。此告诫所首及者也。
宜兄弟
兄弟谓之同气,又谓之手足。夫气,取乎其顺。手足,则不可伤。曾氏兄弟,而可以不顺,可以相伤乎?古人有言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得者钱财。”故兄弟之间,切勿因土、田、财、利,偶尔口角,衅起阋墙,必彼此相友爱,怡怡和顺,乃见家庭之乐。且兄弟既翕,而父母斯顺。故欲孝父母,必先宜兄弟。
笃宗族
宗族,虽有亲疏,而总由于一本。范希文曰:“宗族于吾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故无亲疏也。”故当念宗族皆出于一人之身;宁厚勿薄,宁亲勿疏,以序相洽,以分相联,有善相庆,有患相恤,有外侮相保御,切勿以富欺贫,以强凌弱,并勿左袒他人,从中作崇,自破藩篱,大失宗族之谊,以伤祖宗之心。
崇祠宇
祖宗之所凭依,家庭之所聚顺者,惟祠宇是赖。古人于春秋立祀,首曰修其祖庙,何其重欤!故无则宜建,毁则宜修。切勿堆积闲物,秽污祠内,不惟涉于不敬,亦且无以妥先灵也。
保坟茔
祖宗坟墓,无论华朴,而总不可无碑志。有碑志,则虽世远年遥,举目殁而可识,虽有连界邻近,亦不至浸淆争论。然每遇清明冬至,人必及时醮扫,不惟坟墓无失,所以尽子孙之道。
重祭祀
古人之所谓善继善述者,而首重则在于祭祀。古人祭祀,龠祠蒸尝之备举。今虽不行于四时,而春秋祭期,各宜斋戒虔诚,牧醴品物之具备,衣冠之整肃,齐集祖祠,恭行祀事,无或参差失礼,庶孝思少伸,而祖灵歆格,福我后人
重斯文
朝廷设科取士,无非所以重斯文也。古今皆然,国家皆然,而况于一姓乎?故不重斯文者,人必笑其不谙诗书。所以家有斯文,宗族宜加隆礼珍重之,以为一族之光,庶使读书者,知所鼓舞,而奋志功名,光大先绪也。
隆师儒
尊师,所以重道。既知读书之足重,而欲请师教子以读书,则宜知,师者是读书道中之人,而可以教吾子晓诗书、明礼仪、望上进,而可不敬之乎?吾欲其尽心以教吾子,吾又不尽心以敬重之,彼为师者,方且鄙我之无意于教子,而安望其尽心以施教哉!故无怪乎教子读书而多不能有成者也。所以请师教读,必致敬尽礼,尊敬师长,使为师者,知吾实有诚念,而不忍负吾之殷勤,而循循善诱,庶使为子弟者,学能有成,而高大门闾也。
崇礼教
礼之大者,莫如冠婚丧祭;可为法者,无如文公家礼。世人之所当宗者也。若佛老异端,慎毋为所惑。
慎婚配
夫妇者,人伦之首。凡结婚合配,宜审其门户相当,究其清浊源流,无或轻忽苟且。若婚配已定,进退两难,非特终身之诬,且玷家声不小也。
严教训
不教而善者,上等之人无几,中人居多,必须教而后善。故自幼学之日,必严加教督,不可姑息,令其悠忽以自安。师之惩戒,正欲成就子弟;为父母者,断不可以或嫌教训严,而读书日有进益,莫可限量。语曰:“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故教训之严,责在父兄。
务本业
士、农、工、商,莫不各有一业以自处,居此业者,则有本分当为之事。读书,则以读书为业,讲贯服习,其所当为之事,若舍此他务,或游荡好闲,则不务读书之本业矣。他如服田、力农、牵车、服贾、习艺、执技,专务其业,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妻儿,可以谋生,可以成家,亦为安分之良民。若舍此不务,一念游移,半途而废,资生寡策,历久无成,作非分之营求,生意外之妄想,非为犯法,无所不至,此家门之大不幸者也,所宜痛加惩戒。
严继嗣
立继承嗣,原以无后之故,立以顶接宗支。只宜亲支子姓,世次相当,乃为名正言顺,即不然,或同房,或本族,亦犹是祖宗之子孙。若抱养异姓,紊乱宗支,争兢家产,不惟无益,反有毒害。此不可以不慎也。
肃体统
伯叔兄弟,名分凛然,宜以礼让相先。凡属卑幼,一见尊长,必起身侍立,坐则隅坐,行则随行,切不可蹲踞越席,疾行先长。至于恃财恃力,妄肄欺凌,干名犯义者,不可轻容。即为尊长,亦当自端楷范,正颜令色,不得谑浪笑傲,自取狎侮。此体统所关,不可以不严也。
防渎乱
闺门为万化之原。礼曰:“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又曰:“男女授受不亲。”何其严欤!凡以防渎乱也。故男女,分别内外,虽属至亲,亦必以礼相待,正颜令色,毋得群聚嬉戏,一有不谨,败伦伤化,玷辱宗族,岂细故哉!
珍家谱
祖宗尽载于家谱。谱在于此,即祖宗在此也,可不敬欤!既已各房照号领开,各宜珍重收藏。须老成慎重之人,方许承领。不许用笔添减,更改一字;不许使染油痕墨迹;不许轻借与外人,有亵祖宗;或至毁坏、秽污。慎之慎之!
曾 氏 家 规
清同治十一年,宗圣东南两宗制定家规如下:
一.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二.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三.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四.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五.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六. 淫邪乱伦,圣规责罚。
(曾芳仁 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祖通网:www.zgbjxhx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