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山书院》第7期学刊
南良水口
邓义天
高速公路横市出口往大坪方向约三公里, 便是南良水口。 我每次回到南良水口, 都会想起六十年前南良水口的模样, 那是小时候圣钊太公常给我描述的。
那时的南良水口, 远近闻名, 风光旖旎, 景色宜人。 那里有湛蓝的天,洁白的云, 奔放的山, 清澈的水, 古朴的桥, 高耸的塔, 翠绿的树, 鲜艳的花。 南良水口两侧的山梁, 郁郁葱葱, 山梁之间横亘着约两米高四米宽的土埂, 土埂上生长着几十株参天古树, 有红枫, 香樟, 绿荷, 银杏, 古柏, 水杉, 青松等, 有的要两三人才能合抱, 树林中有一条可通行车马的小道。漫步在遮天蔽日的树林, 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这些古树像一道绿色屏障, 让你在水口外面看不见里面究竟是个什么世界。 从堪舆学上说, 这些古树能对里面的村庄起到风生水起、 藏风纳气的作用, 气机不会外泄。
穿过水口树林到西边山脚下, 是进村的路, 那条小路沿山脚往北直通村里, 从水口到村子里步行需二十分钟。 西边的山脚下生长着十几株古树, 在水口转弯处的路边, 一株两人合抱的古樟惹行人注目, 其一粗壮的分枝像一只大手伸向路中央, 树高约二米。 忆往日, 骑马的在此下马, 坐轿的在此下轿, 然后步行进村。 离古樟十米处有一株古松, 苍劲挺拔, 枝叶散开, 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 意即欢迎贵客嘉宾进村做客。
水口的东边有座半月形的石拱桥, 她静静伫立在河水之上。 这座横市到大坪的必经之桥, 桥长约七米, 宽三米, 高四米, 全桥由麻石条和青砖砌成。虽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 水涨水落, 这座石拱桥仍然稳固完好, 只是桥的两侧爬满了青藤, 有些青藤垂吊在半月形的桥下, 更显得古朴, 沧桑。 石拱桥下方约五十米处有一座拦河坝, 河坝用长形石块砌成, 拦河坝以上二百米许,水源充足, 水深及腰, 水清如碧, 晶莹透澈, 四米宽的河面平静如镜, 天光云影, 疑似仙境。
离水口一里之地的东面山巅上, 矗立着一座水口风水塔, 塔高十六米,共七层, 呈八角形。 塔基座用石条砌成, 塔身是砖壁木楼, 双向壁内折上登塔, 有刹柱至四层, 八角楼阁, 双层砖叠涩出檐, 有平座及简单的砖别斗拱,底层按东西南北各辟一门。 古塔结构严谨, 技艺精巧。
有人说, 修筑石拱桥和古塔是暗寓桥为驽, 塔为箭, 用来镇住从山中出来伤人的老虎。 也有人说, 古塔是镇水口的风水宝塔, 也就是在水口附近做一些宝塔和其它的特殊建筑来锁住穴眼或河眼。 正如某堪舆大师津津乐道的衡阳, 这个风水城市就是用三座宝塔锁住衡阳的三个河眼。
南良水口的古树, 古桥, 古塔, 古坝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是古代文明的象征, 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它们还关系到南良的整体风水和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当年国师杨救贫, 多方实地考察, 最终为我们的祖先邓如岳选址在南良立基, 就已经考虑到了水口的风水, 觉得水口略大了些, 会泄漏气机,于是就有了杨救贫与乌石头的传说。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 号称 “国师” 的杨救贫为邓如岳相地开创基业, 走遍了赣县, 于都, 信丰, 南康, 最后终于在南康的顺化呈龙里相得一佳地,取名为南梁, 后改为南良。 地方虽好, 但水口不够严谨, 不能藏风聚气, 所以他发挥了另一特长 “驱石术”, 把远在南梁一百多里外的一堆乌石驱赶至南梁把守水口, 天快亮时, 一堆堆的乌石被赶至横市的沙芫, 刚过了桥, 就被一早起来的妇女看见, 吓得她大声喊叫: “好多大石头, 会飞又会走。” 只是这一声大喊, 破了杨国师的 “驱石术”。 顿时, 近百口大小不一的乌石, 有的应声而落, 有的停止不前, 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南梁水口二公里处的小山坳的路两边。 这些石头再也赶不走了, 有的大如车斗, 有的小若磨盘, 有的三两个堆叠在一起, 还有的单独一个或竖或躺在一边, 形状各异, 千姿百态, 但都乌黑发亮。 后来, 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个地方叫做 “乌石头”。 石头赶不动了, 杨国师只好另想办法, 他画了一个水口规则图交给邓如岳, 并嘱咐他按规划实施, 可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60年前南良水口的古树林、 石拱桥、 古石坝和古宝塔, 就是邓如岳及其后代按扬救贫的规划逐步建成的。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1958 年大跃进时, 激进的人们把水口的参天古树砍了个精光, 全部用来炼钢铁。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 “破四旧立四新”, 又把风水宝塔拆了, 他们用拆下来的砖石, 在新屋里小溪边建了一座大型语录牌, 只是后来语录牌也拆了。 2015 年扩建公路时, 又把爬满清藤的石拱桥拆了, 至于石拱桥下方的石坝, 则不知是何时拆掉的。 至此, 这些古老的树、 桥、 坝、 塔消失了。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现在的南良水口, 虽然没有古建筑, 少了些许古遗风, 也少了些许古气息, 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现代化建设的新面貌。 一条宽约六米的水泥路从水口的西边山脚下穿过, 一座坚固的平板水泥桥跨越小河。 在原来的石拱桥下方约六米处, 新仿建了一座砖石结构的拱桥,供人观赏。 两山之间的土埂上, 也已浇筑了约三米宽的水泥路, 水泥路一直通往南良村的小东坑。 水口内约百米处的田野中, 建了一个红砖厂。 从此,远近十几里的村民们建新房时, 可就近用那里的红砖。
水口东边山脚下的树林中, 几幢装修豪华的小别墅若隐若现。 水口西边山脚下的路边上, 还有二幢九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房子, 只是那房子里已人去楼空。 在水口三岔路边, 还建了一座候车亭, 村民们可在亭子内等待搭乘由大坪开往南康城区和赣州市区的班车, 亭子可遮风避雨, 亭里建有长条石凳供人就座、 放东西。 公路四面八达, 交通十分便利。 离水口一里之地的东边山巅上, 原古塔的位置上新建了一座移动信号输送铁塔。 看今朝, 南良水口旧貌换新颜。
很少有人知道, 南良还有第二水口, 这是当年杨国师埋下的伏笔。 这个传奇般的大师, 似乎预测到了以后会发生的事情。 在水口的下方一里之地处,西边的山脉不断向东 (即古塔方向) 靠拢, 形成了一个窄地, 先辈们从窄地的西面加筑了约五十米长, 五米宽, 三米高的土埂, 延伸到东边古塔山梁约十五米处的小河边, 再在小河两边和土埂上栽种了以樟树为主的乔木, 几十年后这些树木形成了一个天然绿色屏障, 它们使上面的南良村的气机不外泄,又护佑着下面的稿背村 (也是从南良村迁徙出去的邓氏后裔居住) 不受北风的侵袭, 如今, 土埂上还有五株二人合抱大的古樟树, 它与东边山梁上的铁塔相呼应, 顽强地抵挡着北方的风沙, 给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乘凉的佳地。这个地方就是樟蔸下, 也即南良第二水口。
时光流转, 岁月如歌。 有人说: “南良是个风水宝地, 是出文人的地方。”
我站在水口上, 看着南良水口内一望无际的田野及田野深处的三峰山,感慨万分。 如果说以前的古塔或现在的铁塔是一支笔, 则可以三峰山为笔架,广阔的田野为纸, 园岭脑为墨, 木园塘为砚, 记载南良邓氏祖祖辈辈开拓创业的丰功伟绩。 先人们勤劳耕耘的欢声笑语, 后辈儿女们的拼搏奋进, 离乡游子们的乡思乡愁, 至今仍飘荡在我可爱的南良水口上。
看着足下光秃秃的水口土埂, 这里早已浇注了水泥路, 我想, 如果能在路两旁种上一片树木, 则百年之后, 绿树成荫的南良水口会更加美丽。 电视里的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 “播下一棵种子, 带来春的希望”。
我衷心希望每一个南良人, 呵护一株小苗, 分享成长喜悦, 守护一棵大树, 洒下一片阴凉, 保护一片树林, 造福子孙万代。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祖通网http://www.zgbjxhx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