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王” ——太伯

作者:admin 2016-10-23 16:32:27

来源:《南山书院》第7期学刊


“三让王” ——太伯

吴洪惠


吴姓始祖 (太伯又称 “泰伯”) 是个传奇式的圣人。 他出生于公元前1225年 2月。 其父古公亶父也是一位才德兼备宽宏大度的领袖人物, 古公下定决心一定要灭掉穷途末路的商朝, 造福于百姓, 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很有感召力。 太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养成了谦让勤劳, 克已奉公的优良品质。

太伯是周王朝奠基人周大王古公亶父的长子。 有兄弟三人, 弟弟仲雍、季历。 季历有一子姬昌, 深得古公赞赏。 他生来聪明过人, 颇有王者风范和伟人气质。 古公说: “我世当兴者, 其在昌乎!” 古公有意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而后传给姬昌。 父亲的意向, 太伯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按照古代王室的规定, 王位只能传给长子, 否则就是越了规。 季历是老三, 怎样才能较快地传给姬昌呢? 古公为此为难, 终致成疾, 病倒床上。 太伯甚为心急。 古公在重病时为了照顾氏族传统不使家族内乱, 留下遗嘱, 要季历让位于长兄太伯。

身为长子的太伯, 深知父亲的夙愿, 就携大弟仲雍离开周原避居距周原100公里外的吴山, 好让季历继位以遂父愿 (一让)。

吴山一直是古老的狞腊部落吴人居住地, 太伯兄弟在那里勤奋谦让, 很有作为, 很快成了吴人部落的酋长。

不久, 古公病逝, 太伯兄弟二人闻讯含悲而奔丧周原。 此时季历又劝太伯继王位, 而太伯坚持不受, 决心再度离开周原 (二让)。

为了让三弟季历安心继位, 太伯、 仲雍兄弟决心再度举家向东南方向远走高飞, 带领部落人跋山涉水、 披荆斩棘, 转展数千人到达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 定居江苏无锡梅里, 开始新的生活。

商末时的无锡梅里, 古称蕃离, 多沼泽, 百姓 “断发纹身”、 “捕鱼捉鳖” 的习俗与周原民俗迥然不同。 周人认为,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 而太伯兄弟却毅然下决心, 易服毁容, 完全改从当地习俗,并向季历传言: “我已到了遥远的梅里, 断发纹身, 成为了 “刑余之人”, 不可再为宗庙社稷之王。” 悲壮至极, 于是季历断位执政 (三让)。太伯遂从父愿, “孝”、 “忠” 之忠诚壮举, 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 至圣先师孔子为之赞叹曰 “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 民不得而称焉!”

太伯让王位到梅里后, 积极开拓进取, 与弟弟仲雍一起率领百姓 “风里来, 雨里去”, 群策群力, 艰苦奋战, 大力发展农牧业, 兴修水利, 开凿运河, 发展商贸, 传播中原文明, 将黄河流域较具有优势的文化礼仪、 生产技术引入到荆蛮之地, 使荆蛮大地发生了面貌全新的巨变。 给原先落后的荆蛮地百姓带来了走向富庶的希望之光。

泰伯谦让的风范, 宽阔仁爱的胸怀、 卓越的才干和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从而归之者千余家, 立为吴泰伯。” 虽然他离开故里之遥, 却不忘吴地, 泰伯兄弟立国家自号 “勾吴”。 太伯建立吴国, 以国启姓,为吴姓始祖, 吴国延续了近 700 年。 太伯功绩, 功垂青史。 也被后人尊称为“江南始祖。”

千古流芳的太伯精神表现为: 一是谦让至德。 太伯三次受王位而不受,圆父愿让位给弟弟, 这种谦让的德行在你争我夺的社会中真是难得。 二是和谐包容。 太伯奔吴以博大的胸怀, 随乡入俗和当地的荆蛮居民打成一片, 在江南兼收并蓄, 取长补短, 诚信团结, 以和谐包容的精神获得了荆蛮的尊敬爱戴。 三是开拓创业。 太伯在吴地开拓荒地、 兴修水利, 带领居民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和九条支流, 既发展了交通运输业又便利了农田灌溉。 开土辟地是太伯的立国之策。 他还把中原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当地居民, 进一步发展了生产, 使当地很快改变了贫穷面貌。 四是融合交流。太伯奔吴时, 交通很不便利, 但他懂得融合交流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一方面把中原文化传融合到江南; 另一方面又把江南文化传到中原, 使双方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丰富和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太伯的精神, 太伯的品德, 太伯的伟大影响力与世长存!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祖通网http://www.zgbjxhxc.com

和谐城二维码20161006093436.jpg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