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青被认定为姜太公始封地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7 09:22:45

来源:系统录入

http://bbs.zbinfo.net/thread-4141969-1-1.html    
         2012年8月8日至10日,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高青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对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论证,与会专家形成共识:

      西周城址是西周早期齐国的一处政治文化中心。

      首次发现的铭文中的“齐公”即为姜太公。

      高青是姜太公始封之地。

      陈庄西周城址为姜太公首都营丘,或营丘故城就在这一带。

      8月10日,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述消息立即随着网络和电波对外界公开,再一次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高青,花沟,陈庄。

(1)专家共识:高青是姜太公始封之地

      8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震中代表专家组宣读了《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论证意见》——

      2012年8月8日至10日,“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高青召开,海内外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形成如下共识:

     
一、西周城址是这次陈庄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城址文化内涵以西周时期最为丰富,发掘资料证明陈庄城址始建于西周早期晚段,废弃于西周中期晚段,与史载
齐献公迁都临淄(公元前851年)的时间相吻合,为我们推断陈庄西周城址是西周早期齐国的一处政治文化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二、西周时期14座大中型墓葬的发现,也是陈庄遗址发掘的重大收获之一。墓葬年代多属西周中期(个别可早到西周早期晚段),墓葬多为甲字形大中型墓葬,首
次发现的“直立跪伏”陪葬车马,配饰精美,规格较高,一、二号车均驾四匹马,符合周礼诸侯驾四的葬俗制度。太公封齐建国(公元前11世纪)至周平王东迁
(前771年)进入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齐国历约300年,姜氏直系包括太公姜尚至齐庄公共历13世诸侯,陈庄西周城址目前已发掘的14座大中型墓葬与齐
王室世次相合。应注意的是,迄今临淄齐故城内未发现西周时期齐国大型贵族墓葬,但陈庄城址发掘的14座墓葬中,出土青铜器50余件,其中首次发现的铭文中
的“齐公”字样,权威专家认为即指太公姜尚,进一步推断陈庄城址早期当为西周早期齐国的一处政治文化中心。

     
三、陈庄城址内发现的祭坛也是这次城址发掘的重要成果,初步认为:高青当是姜太公始封之地,陈庄西周城址当为姜太公所建齐国初都营丘,或营丘故城就在这一
带。虽然学界还有种种说法,但陈庄城址的重大发现为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齐国初都营丘所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坐标意义。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代表全体专家学者宣读了《关于建设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写道:“文化
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陈庄西周古城遗址规模大、保存完整、承载了齐国初建、繁荣、发展、衰亡演变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
值,应予科学保护、研究、利用,并完整地留给子孙万代。与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并一致建议:建设高青陈庄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
这一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把陈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工程和当地人民为之骄傲的文化标志项目。

  (2)揭秘:八年前就曾着手挖掘

      历史回溯到2004年秋,高青县花沟镇小清河大堤。

      是时,由省、县两级文物部门共同组成的文物勘察工作队开始了南水北调高青沿岸的文物调查工作。

      工作队沿着小清河北大堤由东向西渐渐走来,他们仔细在河岸上搜索着,因为他们在这一段河岸上发现了不少外露的陶片。

      当他们走到陈庄村东南方向时,被曝露在地表上的灰陶片所吸引,“瞧,这儿有一个鬲足!”

    “这儿还有,是个罐口沿。”

      队员们将各自捡到的陶片堆到一起,然后继续散开寻找。

      勘察结果令人兴奋,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的文化聚落址,地表暴露有大量陶、柄、壶口沿等残片,初步判断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属于一处大型遗址。

      几个月后,一份勘察报告摆到了山东省考古所,根据这份资料显示,在高青县南水北调线工程线路上分布着5处大小不同的遗址。根据报告,省考古所当年就着手准备发掘。然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的施工时间一再延迟,考古发掘工作渐渐慢了下来。

  (3)发掘初始 惊喜连连

      时间一晃,4年过去了。

      2008年,山东省文物局公布了7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第二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陈庄西周项目的发掘工作也再一次被提上了议程。

      2008年10月,省考古所正式组建了陈庄工地的发掘队伍,考古所所长郑同修任队长,考古所业务骨干高明奎负责具体发掘工作。几十人的发掘队伍集结完毕后,发掘队正式进驻高青县花沟镇,开始了全面发掘。

      按照2至4米的间隔,技术人员对遗址展开了地毯式探查,部分关键地方甚至每间隔1米打一处探铲。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探查,结果令人意外:这个遗址居然是封闭的,有夯筑痕迹,夯筑的墙体外还有壕沟。

    经验和预感一同指向了一个令所有人兴奋的信息——这不是一处普通的遗址,这里,很可能就是一座西周早期的古城址!

      西周早期的古城,这个概念对于考古工作人员来说既兴奋又陌生,这是因为,山东地区从来就没有发掘过西周早期的古城,考古工作人员对这座城址的布局和性质认识还处于真空状态。

      对城墙的钻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钻探过的城址东、西、北三面城墙居然没有发现城门,按照《考工记》记载和陕西、河南等地的考古发掘经验,一座城址东、南、西、北4个方向都应该有城门才对。

      经过反复钻探,发现城内有一条大路笔直通向南城墙,城门找到了,这是一座西周古城,而且城门只有一个。很快,陈庄工地的重要性引起了全省考古界的重视,大家都在注视着城址的发掘究竟会给山东西周考古带来什么样的震动。

沿着城址内的这条路,考古队员又陆续发现了祭坛、殉马坑、大墓葬以及房基等遗迹,这些标志性的考古成果填补了山东西周考古的空白。

(4)“齐公”铭文——姜太公在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印记

      2008年11月,陈庄城址东部发掘区进入全面发掘阶段,考古队惊喜地发现,这座城址的四周还有壕沟环绕。

     
就在城墙发掘进入收官阶段的时候,一个细微的发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东城墙外的一角,考古队员在清理夯筑的墙基时意外发现了一小块甲骨,经仔细剔除辨
认,发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甲骨,而是一块用于祭祀的卜甲,卜甲上还刻着规则的符号,很明显是高级贵族所用。这个“小发现”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进展,透
过这片小卜甲,人们隐隐感到这座神秘城堡的与众不同。

      如果是高级贵族占卜所用的刻辞卜甲,那么这座小城肯定不是一般的城堡,很快,一个西周时期的墓葬群展现在考古队面前。

    因为山东地区的西周墓葬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这又是西周早期的,工程进展到这个程度,不少技术人员干了几十年,西周的墓葬一个也没见过,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在发掘18号墓葬时,考古人员有了重大发现,墓葬中出土了包括铜觥、铜簋在内的青铜器9件,大都带有“齐公”字样的铭文,其中,以出土的铜觥最为精致,黄
金色的铜器身上尽管沾满了黄绿色的铜锈,但依然遮不住其耀眼的光辉。这件铜觥整体呈椭圆形,圈足,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
兽形,高鼻鼓目,顶部有角,角两侧各一只柳叶般的兽耳,属于典型的商周之际的流行器物,与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国宝“折觥”属于同一时期。

      更为难得的是,这件铜觥底部刻有11个字的铭文“丰啓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依然带有商代铭文的一些特色,有关专家破译认为,“齐公”应是齐国的一个贵族,说明这座城址应为齐国的一座城邑。

2010年4月,随着铭文内容及照片的正式公布,迅速引起了国内权威专家的关注,经过多名权威专家研究,判定“齐公”不仅仅是普通的齐国贵族,而应该是齐
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墓主人应当是姜太公的孙辈。消息一出,陈庄遗址立即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陈庄村,成为姜太公在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印记。

(5)神秘祭坛锁定齐国初都营丘坐标

      考古过程中,人们沿着城址中央宽达20—25米的主干道开始寻找重要的遗迹,当主干道的脉络延伸到城址中央偏南的一处夯土台基时,考古队发现这条主干路竟然从台基一侧绕了过去。是什么原因能让主干道让路?这个台基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

      经过进一步发掘,整个台基南北残存34.5米,东西残宽19米,中心部位近圆台形,从平面上看,中间是圆圈,外面是方圈,然后再向外就是一个圈套一个圈,一共是9个圈,环环相套。

      当这个台基的构造模式展现在考古队面前时,大家都愣住了,由于以前谁都没有发掘过,谁都搞不清楚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玄机。省考古所组织部分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解读,初步判断其为一处祭坛。

      这座祭坛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山东省博物馆历史学家、省文字学专家王恩田指出:这个形制奇特的祭坛就是“环丘”,也就是晏婴所说的“先君太公筑营之丘”的营丘,因为在古代,“环”和“营”是同一个字。

      2009年冬,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张忠培,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副局长黄景略来到了陈庄发掘工地,当两位老人冒着严寒,看到祭台时,不由喃喃自语:“找了那么多年,终于找到了……”

陈庄城址祭坛,是国内发现的首座西周时期的保存最好的祭坛遗迹,它的发现奠定了陈庄西周城址的地位,这个城址绝非是一座贵族封地这么简单,其内涵也许还远未揭开。

(6)尚有未解谜团,震撼和争论仍将持续

      2009年底,陈庄工地的发掘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包括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省文物局局长谢致秀、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张忠培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省内的相关领导和专家陆续来到陈庄工地发掘现场进行了视察。

     
高青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先后几次提升了文物发掘现场的保护级别,在组织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协助发掘、昼夜值班的基础上,又分批增派武警、公安力量加
强了文物发掘现场的昼夜值班力度,考古队也增设了红外监控设备,对发掘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全力确保发掘进度和文物安全。

     
在发掘区的东北角,考古队有了重大收获——发现两座甲字形大墓葬,两座墓葬间距10米,方向都大致为南北走向,结构基本相同,墓道内随葬车两辆,车旁随葬
狗一条,葬具为一棺一椁。同时,在两座墓葬的右前方,各有殉马坑一个,皆为八匹同向埋葬,这也和齐国的甲字形墓葬埋葬形制完全一致,基本可以确定墓主人为
齐国贵族。

     
经过仔细勘察研究,考古队发现祭坛西北部的2号殉马坑下依然有文化层存在,应为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存,经过清理,在2号殉马坑原址下发现南北向车马坑一座,
内含三组车马,从南向北依次为2组四马一驾和1组两马一驾,全部为直立埋葬,佩戴着齐全的青铜饰物,形制国内少见。

      “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当省考古所所长郑同修来到发掘现场亲眼看到车马坑和甲字形大墓葬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地喊了出来。

      这是因为,随着甲字形墓葬和车马坑的发现,陈庄遗址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估计,四马一驾的车马形制和甲字形大墓葬的墓葬规格,这是两种王侯礼制,将这座城堡指向了一点——齐国早期权力中心。

      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2009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苏州揭晓,陈庄西周城址成功入选。

      陈庄西周城址的发掘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有很多谜团尚未揭开,城址是齐国故都还是军事要塞,祭坛是天坛还是社坛,墓主人是姜氏国君还是王室重臣……这一系列谜团,带给考古界的震撼和争论,一直持续下来。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