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颁 谱 记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7 09:01:42

来源:系统录入

             


                                    ----之合肥、池州


2012年7月26日至31日,我应敏松的邀请,根据德原、以诺等的决定,我以《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副主编的名义,随理事长剑锋、总编路加参加了安徽合肥、池州两地的颁谱。此行,感受颇深的是:


        一、人文荟萃集安徽


安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是我国人才最为云集的地区之一,名人贤士享誉内外,正可谓“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之地。 其中,也不乏高姓名人。


亳州蒙城高太后,宋仁宗明道二年出生于一官宦世家,其小姨为曹太后。她4岁时被接入宫,公元1065年被英宗册封为皇后。元丰八年神宗病逝,宋哲宗继位,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料理国事。


清 彭
定求等编《全唐诗》中的第一个高姓先祖作者高正臣,官至少卿,就是宿县人。他有《晦日置酒林亭》《晦日重宴》二诗载入第72卷;高霁隐居池州石门桃花坞,
唐天宝八年,与寓居金陵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时任青阳县令的韦权与结伴游景,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载第788卷;高元矩,高惠连之父,宣城人,赠
光禄大夫,有诗句载第795卷。、
《全
宋诗》中的安徽高姓先祖就更多了。《全宋诗》的第一个高姓先祖作者高元矩,就是有诗入选《全唐诗》的宣城人;高觌,三司户部判官、集贤院学士;高镈,进
士,官广南路副使,和县人,其长子高 卫、次子高 衡,父子三人,均有诗入选;还有蒙城高公泗等,都有诗载入《全宋诗》。



代有中国民族工业开创人之一的高懿臣、安徽国民军总司令高世读,入选《中国名人大辞典》的高一涵、高语罕、高克文、高 值、高 鸿、高 浚、高 海,入选
《民国人物大辞典》的高长柱,将官高鸿文、高道先、高先贵、高侠生、高春翔,文化名人高 海、高 鸣、高 寯、高松,还有,中共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的原配夫
人,为之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晓岚等;他们都是安徽藉人。


其他各朝各代的高姓名人中,不乏安徽高姓之人。就连《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的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安徽高姓人更是功不可抹。



埠高氏后裔高剑锋,是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司级领导干部。他在《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编辑完稿后,由于谱款拒付出版,在“有米无柴”之际,他挺身而出,
拿出了自己地处北京东城区的住房产权证做抵押;找朋友借款10万元,受华夏高研会前身高家会委托,出任理事长;使《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由一叠叠的稿
纸,通过作家出版社,一步步变成了一套套“传家至宝”。更难能可贵的是,白纸黑字承诺:“出版利润全交华夏高研会作文化研究之用”。


出任副理事长的高家奉、北京世纪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 峰,部队师职干部、南京七星汽修董事长高凤阳、上海民营企业家高德宝等,都是安徽藉人。他们为通谱付梓,慷慨解曩;正副理事长都是安徽藉人;七名载像理事会成员中,三名是安徽藉人。


 在编辑审查的过程中,安徽藉作家高时阔出任了编委会副主任,是四副主任之一;高级工程师高荣清出任了副主编,是六副总编之一。


     二、通谱牵动族众心


6
月30日 “《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安徽厅局长赠谱仪式”举行后,在安徽高姓宗亲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宗亲的要求,在合肥高姓宗亲会积极联络组织下,7月
28日在合肥举行了第二批高姓厅局长颁谱仪式。华夏高研会常务理事,江苏分会会长高凤阳、安徽分会会长高峰专程前往合肥颁谱,安徽高研会副会长高俊花、合
肥高姓宗亲会名誉会长俊文、玉宝、恒峰及副会长长松、怀荣、金福、乾主、副秘书长成和等先后参加了颁谱活动。安徽省质监局副局长高宗宏、省教育工委副书记
高开华、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高俊文、省国元控股集团副总高钟、省药监局副局长高怀荃、招商银行支行行长高山等接受了颁谱。大通谱副总编、合肥宗
亲会会长荣清主持,俊文副主任代表高姓厅局长讲了话。他是热心的召集人,积极支持、参与宗亲联谊和家族历史文化研究活动,对华夏高研会宗亲在盛夏酷暑之
际,专程来肥颁谱表示了衷心感谢。高峰致了欢迎词;凤阳宣读了华夏高研会的贺信;剑锋秘书长发表了颁谱讲话;路加向厅局长们介绍了大通谱的编辑、组织、出
版和内容概况。合肥宗亲会还印发了一套关于中华大通谱总谱的评介资料给每个人。此前,玉宝副厅长还向剑锋、路加、高峰和我赠送了他自己的新作——《岁月有
痕》一书。其后,他们对大通谱孜孜不倦的阅读,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给通谱的加印、总谱的续卷献计献策。



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西头组高敏松, 他是只读过小学附设初中班一年级,自学至53岁考取长春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水电工程师。今年4月在
北京参加颁谱会后,对通谱的钻研更是细致入微。他在艺文篇的第二节《楹联》中,发现湖南石门高氏祠堂“卜宅晋元兴,石门秋色,桃坞春风,集九华秀气,绵延
累代,簪纓后裔,至今怀祖泽;溯源齐公族,谷熟分支,姑苏派别,守百祀清芬,崇奉不祧,沮豆先祠,终古傍魁峰”;从字里行间,悟出了 似是由先居安徽石门
高,而迁居湖南的先祖对先居安徽石门高村的怀念而作。为此,专程诚邀我到他们的池州与会。我很受感动,回复了四句:“通谱对联道联姻,两地高姓出石门。迁
徙轨迹现纸上,敬祖尊宗共寻根。”



现有资料推定,池州石门高有一支人迁徙江西,在宋朝年间去湖南衡阳一带为官后,其部分后裔回了祖籍石门高村。疑湖南石门高氏是其未归故地之族亲。思念之
际,他们撰联于祠。湖南石门高氏属澧州高氏分支。始迁祖高迁公,《州志》载:“南平王崇文裔,宋嘉定元年慈利尉。”谱记:“致仕后,落业澧州。其胞兄启
先,曾担任指挥使,镇守长沙府,全家寓居湖南。所以高迁任职前,曽经由郴阳迁居祁地(属衡阳)”。迁徙轨迹、年代似能吻合,人名有待考证。


千年高姓出石门



门高村,因“山为门,石为城”而得名。位于贵池、青阳、石台、九华山四个县级行政单位的交界处。属贵池区棠溪乡管辖,距九华山三公里之遥。全村1300多
人,高姓居多;群山环抱,4380公顷的总面积,公益林面积3814公顷,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属九华山的“千年名村--石门高”景点。



湖南石门高氏祠堂对联“卜宅晋元兴,石门秋色”,应是始居晋时。安徽池州石门高,按其祠堂碑记:“高氏先祖古宋州谷熟县高阳村临岐集人。西汉惠帝二年,始
祖文诱公任宜阳令,因直言陈事被谪为寒民。遂于四年徙姑苏城南而居至东晋元兴二年,有林虎公争晋不仕,避世。同右拾遗陵阳白君来池。”,均说明,石门高姓
距今已1600多年历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里,不仅有碑记、谱记;而且,传世佳作《全唐诗》中,石门高的祖宗高霁,在池州石门桃花坞家中招待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时任青阳县令的韦权与结伴游景,饮酒赋诗,更“九子山”为“九华山”。使之盛传千载,名扬天下。



堂,是人们供奉、祭祀祖宗和先贤的活动场所。石门高的老祠堂,始建于现祠堂后边的老牛形山脚,毁于元代至顺二年。现在的祠堂,是石门高,久住百安长迳坂的
第41世孙先昂公,于明景泰六年,值60寿辰之际,族人庆贺,激发了他回归故地,重整家园的念头。便带长子高与清回到石门,卜宅筑庄。除现有的祠堂外,两
边还建有偏房、柴房、伙房,计150余间。前后七进,含一道石门楼牌坊。整个布局在南北向的一条轴线上。纵深20余丈,依山就势,气势恢宏,建筑面积千余
平米,构成了一个完整典雅的建筑群体。正厅,136个石桑托起136个木柱,撑起整个大厦。牌坊上,先昂公次子高悦公亲题匾额“孝第祠”。高与清辞官归隐
后,闲居于此,号称“归隐堂”。嘉靖十九年,“归隐堂”局部遭毁。后人高璧重建。改家宅为高氏宗祠。该祠堂,在当今高姓保护完好的老祠堂中,实属历史最为
悠久、规模之大、气势恢宏,无愧首屈一指



卦古墓,又称“宝盖墓”。用花岗石嵌砌而成,墓顶呈八卦形,造型独特,是古村一景。其中,高与清墓,葬于1502年,至今完好无损。九华山下白沙岭古道
傍,有一座清朝皇帝下圣旨御葬的衣冠冢,更引人注目。墓主高鸿远,嘉庆年间的县丞,后任过宜昌府东湖团练。因“尽瘁驰驱,殁于王事”,皇帝特下圣旨:“该
员承办军务,历有年所,积劳病故,殊堪悯恻。加赠国子监学录。祀昭忠祠”。至今墓基尚存,时有游人出入。


千年古村,虽唐时染瘟、元时遇火、清时遭劫;但也有明嘉靖年间14人同朝为官的辉煌。古朴的石板街道两边,依旧耸立着一幢幢明、清的古老建筑。 


(高家协)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