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连载之二)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5 15:27:48

来源:系统录入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我国传说的远古“五帝”中有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据说高阳氏有八个能干的儿子,称为“八恺”,即苍舒、贵
寿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高辛氏也有八个“才子”,称为“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里。实际是两个各由八个氏
族组成的部落。这两个部落是近亲,也许和高元所属氏族有承继关系。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颛顼为昌意之子
(一说为孙),黄帝去世后继帝位,时年20,建都于帝丘,在位78年。颛顼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帝喾继任。按《史记》的这种说法,是把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列为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世系


                          (史记•五帝本记) │─契(帝王世纪)


│─玄嚣─ 极─帝喾─│─尧


黄帝─│ │─稷


│─挚


│─昌意─韩流─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然而近世学者指出,这种世系未必可靠。例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14)认为颛顼和帝喾都是溶入华夏族的夷人。如果是这样,高元氏族似乎也应该属夷人。


夷人,包括黄河下游的东夷和江淮流域的淮夷,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其共同首领是属风姓的太昊。“太昊之虚”陈邑就是今天河南淮阳。夷人的另一位著名首领是少昊,姓嬴。“少昊之虚”在今天山东曲阜。少昊部落均以鸟名命名,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鸟鸠氏、鸟鸠氏、爽鸠氏、鹘鸠氏,还有“五雉”和“九扈”,共24
氏族。可见夷人是以鸟作为氏族标志即图腾。在古文字中,“凤”即“风”,故太昊和少昊确为同族,也就是同属夷人。淮夷中有英氏、六、蓼和群舒,即舒蓼、舒
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活动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这几个部落的共同祖先是偃姓的臬陶。据《左传》文公五年说,当六和蓼灭亡的时侯,有人曾说
:“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意思是说,由于六和蓼的灭亡,皋陶和庭坚就绝祀了。而庭坚是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按照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高阳氏及其近亲高辛氏的确应属夷人系统了。


颛顼的后裔为祝融,担任祭火神的官职“火正”。《国语•郑语》说祝融部落有八姓,即八个氏族:已、董、彭、秃、云、曹、斟、芈,可能是从高阳氏的八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其中芈姓在商朝灭亡时逃往江汉一带建立楚国。


帝喾又叫帝舜、帝俊。其后裔有虞氏活动在今河南虞城一带。有虞氏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据说日月干支也是有虞氏创造的。商朝的起源神话认为他们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妻子简狄吞了玄鸟蛋后生出来的。说明商人(后称殷人)是以鸟(燕子)为图腾,应属于夷人系统。学术界认为嬴、偃、殷、衣(商人的姓)均为“燕”一音之转。


如上所述,高阳氏、高辛氏本属夷人,后因所处位置(今河南境内)和黄帝族邻近,最早和华夏族溶合,后裔具有夷人和黄帝族两方面血统,故黄帝族确立了在统一的华夏族中的领导地位后,高阳氏、高辛氏均尊黄帝为始祖。古籍《素女方》中有黄帝与高阳对答之语,说明黄帝时代已有高阳氏族 ,为同时代人,黄帝时代的高元或许才是颛顼的真正先辈。直至后世十六国时期,还有高阳氏的后裔。后燕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的祖父名叫高和,为高句丽人,自称是高阳氏之后,因而以高为氏(见《姓氏考略》)。可见高句丽血统的高姓有由“高阳”简化而来的。然而高元直系后裔在现存史籍中竟无片言只语可供稽考。


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高氏”条加按语说:“益州太守高颐碑云:其先出自颛顼之苗胄,裔子逢伯陵,殷汤受命,陵有功,食采齐之()乐邑,世为正卿,氏采建姓。”同书还说:“罗泌云:
堂,高阳帝之初封瀛之高堂县,在高水之阳,济南之祝阿缧水所出。又柳城东南棘城实为高阳氏之虚。”故罗泌以高堂氏出于高阳。春秋时期有辩士高阳推,西汉有
著名儒生高堂生,三国时魏国有高堂隆,辽代还有高唐英。后也简化成“高”,现已无高堂姓。由于古代碑刻、史籍和一些高氏族谱(如广东花都《杨村高氏族
谱》)均提到高阳氏后裔有以高为姓的,故汉族高姓常自称“高阳世胄”。


 


东夷之高──高夷


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所考,夏商时,东夷的一支高夷仍活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似乎与帝喾高辛氏有亲源关系。高辛氏是以告为图腾,即以鹄鸟──白天鹅为部落名称,属于东夷族系。高夷可能来源于高辛氏未华夏化的一支,仍沿袭“高”作为族名。


高夷的发源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今莒县南有汉代设置的高乡县城和高广县,还有高密县、高唐县、高苑县及晋代的高平国(金乡县西北40)福山县,西南有高田丁,潍县西北有高黑。河北盐山县有汉代设置的高成县,还有交(古音高)黎、骊城,这是高夷北迁的遗迹。商代甲骨卜辞中多见“高”地名(见《殷墟书契前编》),说明商代时高夷已迁到河南北部。吴泽认为“高”是河南辉县北之高村,又认为“ 亦在济源县左近,郭沫若释其在今沁阳附近之地,甚是。”(《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殷代奴隶制社会史》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34)高夷的分布地已近在商朝都城附近。商代卜辞说,高地有河宗(即黄河神庙)。今河南孟津县黄河之滨有高渚,就在济源南郊,正是处于高夷分布范围之内。


周灭商后,高夷又成为周朝的属国。《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兼羊。兼羊者,羊而四角。”注:“高夷,东北夷高句骊。”关于高夷即后来高句丽,李巡注《尔雅》就已指出九夷之中其三即高丽。东北民族史专家金毓黻也说: 离,即为高句丽,一作高骊,亦即古之高夷。(《东北通史》上册第7778页,社会科学战线出版社)汉代高句丽建国后,王族即“以高为氏”。(《三
国史记•高句丽纪》)直至唐初,高氏仍为高丽国王族,末代王名高藏。总之周武王时,高夷即高句丽居于正东,向周朝进贡兼羊。《诗•小雅•六月》有“侵镐及
方”,吴泽认为“镐即高,在今山西晋城。”北魏于此地设置高延县。这里的镐并非今西安附近的周朝王都镐京。《后汉书•郡国志》说
:高阳有葛城,今新郑西北有葛乡城,又名依城,即汉代的高阳,也就是春秋时的高氏亭。据《左传》成公十七年杜预注和《汉书•地理志》,高氏亭在阳翟县西南。代郡灵邱县有高氏山,《山海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上述山西、陕西两地的镐,以及这个高氏亭、高氏山,都是有高氏移民而得名。


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至辽东一带。河北的高邑即汉代的高县,汉代还在今任丘县西方设置高郭县,在今枣强县东设置高堤县,在今南皮县设置高乐县;今获鹿县东南有高迁村,盐山县东有高湾镇,宛平县西有高梁河;今山西晋城县有战国时魏国的高都(北周时改为高平郡),浑源县有高氏山,长治市西有高河,辽西有汉代设置的高显县,黑龙江宾县有唐代渤海国设置的高州。从这些地名,可约略看出高夷自晋城北迁的蛛丝马迹。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东夷中的高夷从中原地区北迁至东北地区后,成为秽、貊族中的一部分,至迟于秦汉时期形成高句丽族。秽貊族最早建立的国家政权北夫余,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包括嫩江流域、松花江中下游一带。北夫余王解夫娄于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迁都至东海之滨迦叶原(长白山之南),改称东夫余,北夫余即以解慕漱为王。生于东夫余的解慕漱之子朱蒙因和东夫余王族不和,于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逃至卒本川纥升骨地(在今辽宁桓仁县)建卒本夫余国,后改称高句丽国,王族即以高为氏(见《三国史记•高句丽纪》)。高句丽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族为高姓的国家政权。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正月,废帝高殷封高句丽王高阳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自此,高句丽又常简称高丽。高句丽最初建都于卒本川纥升骨地,40年后,即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孺留王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东);425年后,大约于北魏始光5年(公元428年),长寿王高臣连又迁都至平壤(在今朝鲜境内)。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宗发兵攻破平壤,高句丽共立国705年,历28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前燕慕容晃于西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攻破丸都城,从此高句丽一直臣属于前燕、后燕,交往密切。高句丽人高云在后燕为将,并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创建北燕政权,成为历史上以高姓为君主的第二个政权(详见第三章)。后燕时,高句丽人高钦前来做人质,后留在慕容廆处为官,其子高宗率众归魏。高钦6世孙高琳成为北周名将,官至柱国大将军、犍为郡公。(详见第四章)。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