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钜族盐官高渤海
在《清宫词》里,有两首和海宁陈氏有关。其中一首是:
钜族盐官高渤海,异闻百载每传疑。
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
这首词的第一句即指海宁高家,并不写成“陈渤海”,说的就是陈元龙一族的渤海。原先终久是渤海望族高氏。
众
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每一个姓氏都有一个郡名,不仅显示这个姓氏的起源发家之地,也是区别等级的重要标志。按一般惯例,陈姓的郡名是“颖川”,而陈阁老
(陈元龙)一族却自称“渤海”陈氏,用了姓高的郡名,显然是“别树一帜”有深刻含义的,表示与普通陈姓不是同族。据《渤海陈氏宗谱》(民初第七次重修本)
记载:
“唐虞时我远祖伯夷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姜,赐氏曰吕……厥后太公封于齐,公族以王父字为氏,曰高,与齐为终始焉。至后汉渤海公为太守,而渤海之高大著……宋初盛于汴,南渡后盛之临安。迨于元季,我远祖东园公赘宁,二世而月轩公蒙母姓,曰海宁陈氏。”
这
里已基本上把来历说清楚了。如果要讲得更详细一点,在《宗谱》的“摭言”里也有谈到:“扈驾南渡至临安,第七世菊涧处士始迁海宁之岩门。宋亡,南江公遣其
子易姓陈氏,嗣外舅陈公明谊,是时,为渤海陈氏始迁祖东园公(高谅),所居建赵家桥,号曰赵家桥渤海陈氏……累世与临安、山阴、钱塘、岩门高氏互通谱系,
视颖川陈氏则同姓不宗。”
简而言之,是高氏的后代入赘陈氏。也就是俗语说的做了陈家的招女婿,生下的子孙就姓陈了,但是郡名仍用原来姓高的郡名“渤海”。
因此,按原来高氏的世系,如果从宋代高琼算起,应该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琼——继勋——遵范——永贤——光安——世英——选——翥——道隆——广孝——文渊——光宗——弓——泗——谅
高谅(东园)是渤海陈氏的始迁祖,他生的儿子就改从母姓,取名陈荣(月轩),为渤海陈氏的第一代。
至于高谅怎么会从仁和来到海宁赵家桥,并且成为陈家的上门女婿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据《宗谱·东园公传》所载:
“公
讳谅,故家仁和黄山。少从父南江公(高谅的父亲高泗)肄业海宁东里,陈公明谊无子,见而异之,欲妻之。南江公卜之,龟坼(占卜时所灼龟甲上出现裂纹)。占
者曰:‘不必问休咎(吉凶)矣。’南江公投之于河。有老渔攫而视之,曰:‘大吉之兆也。坼文弥布,具太极图形。太极,万物之祖,是一姓肇始,莫之于京(没
有与这可比的,形容大)。’南江公归,遂委禽(送定亲的礼物)焉。”
这里说的是:高谅之父在决定儿子的婚事之前,曾经找过占卜的,事先测算这椿婚事是不是好。结果认为大吉大利,就同意儿子入赘陈家。
另一个说法,是陈氏后人陈其元写的《庸闲斋笔记》中所说,与这稍有不同:
“始祖东园公讳谅者,明初居仁和之黄山,游学到海宁,困甚。偶憩赵家桥上,忽坠于水。陈公明谊设豆腐肆于桥侧,昼寝,梦青龙蟠桥下,惊起,见一男子方入水,急援之,询知世族,乃留之家。公老无子,因以女妻子,而为子焉。”
这
里“昼寝梦青龙蟠于桥下”一节,显然有些近乎神话,但是讲高谅因游学经过海宁,因困倦而在赵家桥上休息,不慎失足落水,被桥畔开头腐店的陈明谊救起,则完
全有此可能。因海宁从南朝顾欢那时起,教育事业就很发达。在元代,城东有著名的黄冈书院。陈明谊这时得以偶然遇到高谅,并招他为“上门女婿”,也完全合乎
情理。
陈明谊的家族,本来属颖川陈氏。从得姓时起,世系分明:
高均——遏父——满——完——建——轸——婴——寔——翔——省华——尧佐——襄——知源——序——谧——居贞——廷——梦贤——淑华——志宁——诚(字敬中,号明谊)
这一珍贵资料,亦见于《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但自高谅(东园)入赘陈氏后,陈氏家谱中即不收入其先世,而以高谅(东园)为始迁祖,所生之子、二世陈荣(月轩)开始用母姓,称海宁陈氏。
据陈氏后人、陈达人先生为文记载,清康熙帝曾御赐海宁渤海陈氏十六字排辈。此十六字为:
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尔子孙,以匡王国。
实际上据《宗谱》记载,为陈祖苞时所定。又有续定十六字:佑启后人,光被四表,九族既睦,彰厥有常。见渤海陈氏十五世孙陈赓笙《新修凡例》,都可作佐证。
但有清一代陈氏门第之煊赫,于此亦可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