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
1,高姓先祖神农氏
子,母亲名姬,夜梦黄麟抱身,六十日后生子于烈山石室。麟儿錫自天,异相异貌,满月能言,声如鐘音,行走自如。出生时天上有大星如月,八小星伴随。民众见
奇,称为天子。生长于姜水(陕西宝鸡关中西部)。年十岁见民生食,肠胃多有不适,消化不良,教民躜火烤食。见百姓众多,野兽逐渐减少,衣食不足,为解决人
民温飽,祈求天地,其时天空五彩云飛,天撒五谷,棉花种籽。炎帝喜曰;天生万物以养人,教人民开垦造田,制耜耕地,播种五谷,棉花。又见人民经受风,寒,
署。湿,燥,火六淫侵袭以及外伤跌打病痛之苦,遂研究草葯教民和药以治病(内经云;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天下百姓受其惠,怀其德行,称他为神。因此
尊为炎帝神农氏,百姓推他为部族首领。生一子字临魁,继承帝位。
2,神农子孙承帝位
父亲帝位。他看到人民衣食有所改善,但生活上还有诸多不方便,于是教民在人口集中的城中建立市场,以货易货,互通有无。在乡下选择交通方便地点设立圩场集
市贸易(三日一圩或五日一圩延续至今近有六千多年历史)。其时民风淳朴,交易公平,无相侵夺。临魁有一子,名承。
帝之子则公。他看到天下百姓在树上作巢居住。有的挖洞穴居住,不方便又危险。于是教民结茅为卢舍以避风雨,又教民利用竹木做床椅等生活用具,惠及百姓。则
公有五子;长子若昌字大禹,为治水官员。次子若智,掌爱畜收官员。三子若愚,掌管礼教官员。四子若彬,为朝相。五子若百,为将軍,继承帝位。
地理官员轩猿(后为黄帝)作年历,分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位数为天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为地支,正月建寅(一年
十二个月),
甲子为元(六十年为一甲子)。又令作指南車(罗庚)辨别方位。生子一节茎,节茎为隐士,有二子,克,戏。克公之子也是隐士,生子一榆罔,复帝位。
3,黄帝臣高元作室
造房屋的人就是高元.经过神农氏八代帝王不断发明创造,从游牧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从居巢穴进步到築草舍.发明指南車(罗庚)来辨别方位,隨着社会繁荣,
经济发展,人口也大量增加,黄帝和大臣也忙于国事,经常到外地视察.见“海市蜃楼”奇观,黄帝认为是天上仙阁,于是令高元依样建造高大宫殿,以示强大.高
元召集那些築草舍能手共同研究建造宫殿的方案,询问築巢穴前輩,集思广益,鼓励发明创造,奖励有功人员.经过多次设计,以石为基,以土为墙.以木为架,烧
土成瓦,三年时间为黄帝建造一座雄伟宫殿.造福子孙后代.高元成为典籍记載的第一位高姓人物。
4姜太公扶周灭纣
家庭,小年贫困,長大后历尽坎坷,百事不如意。虽有经邦济世之才,不遇圣主,在商朝只当一名小吏。见昏君无道,上昆倫山拜师。古稀之年,仙翁要他下山建功
立业,曰;七十骑马喜新婚,八十渭水遇圣君。下山后娶同庚老处女马氏为妻,马氏嫌贫而离。贩马被盗,卖卦遇妖,苦不堪言。年八十,听说武王寻找奇才准备伐
紂。他就在渭水釣魚待侯,直鈎垂釣,时而作歌;愿者上鈎,不愿随水流,偏有小魚上釣,子牙将鱼放生,又离水三寸垂鈎,有魚跳跃上鈎。奇闻传千里,武王亲临
渭水,见长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声若鍾音,知是天下奇才。
5,齐高始祖高敬仲
尚第十世孙,公子高之孙。齐国的正卿,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他和齐襄公之子公子小白关系很好,在齐襄公被杀之后,高傒和国子密诏在莒(今山东莒县)的小白
回国即位
,立其国君,即齐桓公。以后他与菅仲等一起治理国政,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国家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从高傒开始,高姓在齐国中拥有较重要的
地位达200多年。
6,高昭子宾客孔夫子
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被赶跑了。孔子为了避乱,便投奔到齐国,做了齐太师高昭子的门客。高昭子设宴招待他,宴席间,乐队
为他们演奏起当时齐国盛行的韶乐,歌女们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舞姿优美,乐曲动听。孔子看后,连连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决心要学习韶乐的演
奏。高昭子便专门备了房子。孔子每天学到很晚,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侍从把饭端到他面前,孔子眨巴眨巴眼睛说:“我不是吃过饭了吗?”有时候吃着饭便手
舞足蹈起来。就这样一连几个月,孔子到底把韶乐演奏得十分熟练了。
7,孔夫子学生高柴
521--649)字子羔,孔子学生。古代寿圣,享128天年。赋性憨直忠厚,博学多艺。子路在卫国季氏那里任职,推荐高柴去当费县令。鲁公十五年卫国政
变,高柴为了同学安全,急忙逃离卫国,劝子路不要回宫,子路不听高柴之言,死于非命。任卫国狱官,不徇私枉法,执法公平,又有仁爱之心。事父母至孝,父母
在,朝夕伺侯,父母亡,丁忧六年,脸无喜色。孔子说;高柴这个学生,极聪明,最忠厚。
8,智勇双全高奔戍
駕不远的芦苇中,出现一只大老虎,惊慌了先头部队御林軍。高奔戍是羽林軍一名勇士,为了不惊动圣駕,请求不用武器,自已单独去生擒老虎
。御林军官员急速请求穆王車駕休息,答应高奔戍的请求,高奔戍果然将老虎生擒住带了回来。穆王听了高奔戍活捉老虎经过后,晋升高奔戍三級官职,以及丰厚物
质奖励。高奔戍说;这全靠圣上的龙威来降伏白虎,非武士之勇。穆王大喜,赐給他一只玉佩,再封殿前将軍。从此,高奔戍名扬天下。
9,郑国大夫高渠弥
任,执掌郑国軍政大权,曾为郑庄公立下汗马功劳。郑庄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庄公不朝见周王为由,亲自率领周王室军队及蔡,卫,陈,等
诸侯四国軍队攻伐郑国,高渠弥率軍迎战,大败周王軍队,立下大功。后来郑庄公传位給太子忽,为郑昭公。早年太子忽厌恶高渠弥,劝庄公不要重用高渠弥,庄公
任人为能,重用高渠弥为上卿。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小心谨慎,提防昭公杀了他,郑昭公也时时找借口想要除掉他的眼中釘高渠弥。最后,高渠弥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前695年,高渠弥便趁与昭公一起外出打猎的机会,将昭公射死。立昭公第三子为国君。
10,羊城建立者高固
676年--651年,南海已成为楚国国土的一部份。所以广州的古地名又叫“楚庭”。当时,楚国国君楚威王是个善于任用贤能之人的国君,他听说庄子是个贤
能的人,曾遣使用厚币礼聘,但被庄子以不愿作‘牺牛’的理由拒绝。但周威王得知南海人高固才能卓越时,就起用高固为楚国宰相。高固任宰相期间,建立了“楚
庭”(今广州市)。据《广东通志》记載;高固是个很爱学習和钻究的人,他鼓励楚君学習史书。由于楚威王没有时间全部阅读完《春秋》一书,高固就节选其中论
述成败之事的文章其40章,进献给楚威王。接着又在“楚庭”兴办了学校,从此“文教日兴”。可见高固不仅建立了广州,还为广州的教育事业初步振兴做出了重
要贡献。
庭,羊里口銜着谷穗。仙人把这些谷穗送给了广州人民,并祝福说,但愿这里的人从此永无饥荒,说完便化作一缕青烟腾空而去,神羊留在人间化为石头,当地百姓
认为这是美好的开端,就在后州厅梁绘画五仙人和五羊像,以表示高固对该城的功劳。“五羊城”的名称由此而来.三国吴时,此地被称为广州.现在广州市的越秀
公园内还保存一座刻有“古之楚庭”的石牌坊。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
11,高漸离刺秦王
12,高获除恶吏
县人,东汉名士。性情耿直,疾恶如仇。善天文,晓遁甲,能役使鬼神。其时鲍昱所治其郡,遇到大旱,粮食无收,加上恶吏横行,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鲍昱拜访高
获,请教救灾办法。高获说;你部下三位督邮横征暴敛,天怒人怨,立刻罢免督邮之职,你我在此祈求上帝,明天就会有雨。鲍昱听从高获的话,立刻罢了督邮之
职,果然下了一场大雨,消除天灾人祸,百姓欢呼雀跃。高获死后,当地百姓思念他,为他建了一座祠堂。
13,高凤笃学忘晒麦
业,勤於治学。有一次,妻子在院子里晒麦子,要高凤拿着竹杆赶鸡,免的被啄食,自已下田去了。下去了一场大雨,高凤只顾专心读书,竟毫无觉察,麦子都被冲
走了。后来,高凤成为一代名儒,在西唐山(在今叶县西南60里)教授门徒。由于名声远播,太守屡屡邀请他出山为官,高凤借口说自己是只懂方术的巫家,不宜
为官,予以拒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官员向朝廷荐举,高凤又推病推托,把财产全部留给侄子,自已隐居魚釣終身。
14,汉朝琅邪相高弘
15,汉朝文学家高彪
,吴郡无錫(今属江苏)人,出身于寒门,是当地的儒生,游于太学,内怀雅才而不善于言词.吴郡举孝廉,考试经学,高彪得中第一名,从此使无錫高氏名声大
振。高彪成为科考名士后,被任为尚书郎,校书东观,多次作赋,颂,奇文上呈皇帝,用以讽谏,引起汉灵帝刘宏的重视.当时京兆尹第五永被任为幽州督軍刺史,
临行前大家为第五永饯行于平乐观,蔡邕等人都赋诗为第五永送行,唯独高彪为其写了(督軍御史箴),蔡邕等人对高彪的这篇诗文甚为赞赏,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的文句.<后汉书文苑传>收录了这篇诗文,可见,高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后来高彪出任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县令,汉灵帝下令让同僚都去为他
送行,在上东门为他设宴送行时,汉灵帝指令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学者。高彪在任外黄县令期间,有德政,病死万任期未满时。高彪有文章知名于天下。
16,高悝孝顺闻天下
亲高悝,以孝闻名。高悝早年丧父,他奉待母亲非常孝顺。在他童年时,家乡闹饥荒,高悝连蔬菜都吃不上,但当他得到好吃的东西时,自已一点也舍不得尝,都给
母亲吃,所以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他不仅孝敬母亲,对年幼的弟弟也很友爱。高悝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他曾竭力保护过江州刺史华轶的儿子。晋元帝司马睿对
高悝的品德很赞赏,先让他当了参军,接着又列显位至丹陽尹,迁为光禄大夫,封建伯侯。
17,名相高允 礼让节俭
崔玄伯(司徒崔浩之父)看其面相,大为惊叹,说;高子一定会成为一代伟人。十几岁时,祖父高泰去世,高允送灵柩回家乡渤海修县,把家产全部让给两个弟弟,
自已出家为僧,法名法净,不久又还俗。高允酷爱治学,曾挑着衣箱到千里外就学,因此精通经史和天文术数,尤其是
〈春秋公羊传〉,后成为北魏一代名相。高允还经常让他的儿子们上山砍柴,以维持家中的生活。有一次文成帝亲自到高允家,看到只有几间简陋的茅草房,床上只
有粗布做的被褥,厨房也空荡荡的只有食盐和青菜。文成帝不禁连声叹息,赏赐高允绸缎五百匹,粟米一千斛,并任命高允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18,高闾擅长写文章
他改名为闾。在他少年时父亲就去世,成了孤儿。但他勤奋好学,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因祖蔭官被赠幽州刺史。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拜
中书博士。465年迁中书待郎。文明大后临朝执政后,让高闾入禁内参决大政,赐爵安乐子,加南中郎将。后以功进爵为侯,加昭武将軍。高闾因文笔很好,受到
朝中要员高允的推荐。拓跋弘帝数次诏见他,让他参论政治,他写的〈鹿苑颂〉,〈北伐碑〉,受到拓跋弘皇帝的赞赏。承明六年(公元476年)为中书令,加给
事中。一些重大,机密之事都委任他办理。文明太后对高闾也很器重,
诏令,书檄,碑铭,赞颂等文章都由高闾写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孝文帝元宏下诏让高闾与太常(掌菅文化教育礼乐的官员),采集雅乐,即到民间收集
歌颂统治者的音乐。后授幽州刺史,征为太常卿,加光禄大夫。北史有高闾传。
19,高柔智破谋杀案
回来,营里人认为窦礼逃跑了,便发布文书追捕,窦礼妻子儿女被收为官奴。窦礼的妻子认为此事冤枉,就上官府去投诉,他说窦礼肯定不会逃走,但一时会找不到
证人,州府无法判案,只好将此案移交给廷尉高柔。高柔提审窦礼之妻,问她,“你这么知道窦礼不会逃亡呢”?窦礼妻哭拜回答;“我丈夫少年孤单,养—老妇为
母,非常孝敬。他还非常痛爱儿女,不忍相离,所以他绝不是不顾家室的轻薄之人。高柔叉问;你丈夫是否与人有仇呢?窦妻回答说;我大夫善良,与人无仇。高柔
又问;你丈夫和别人是否有钱财上的来往呢?窦妻说;曾借钱给同营焦子文 但无有要回来。
禁牢中,高柔便去见焦子文。随便与他交谈,并问他坐牢的原因。言语之中,高柔突然问;你是否借过别人的钱财?焦子文回答;自己孤单一人,不敢借别人钱财。
高柔看焦子文脸色有变,便诈言说;你曾借过窦礼的钱,为什么不承让呢?焦子文知道事情败露了,应对不及。高柔厉声说;你已杀了窦礼,还是乖乖承认为妙,少
受刑罰。焦子之慌张无措,叩头承认,坦白了谋杀始末,说出埋尸地点。结果,真凶被捉,窦礼冤案大白,其妻子儿女重新复为平民。这完全是高柔察言观色,察案
之妙。
20,高恭之执法不阿
上外出,高恭之负责为皇上清道,那些拿着红色棍棒的士卒大呼小叫要她停靠一边,他却怎么也不听,高恭之便命令手下的人用棍子将她的車打垮。寿阳公主怀恨在
心,跑来向皇上哭诉。皇上便对公主说;高中尉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他是秉公办事,怎么能够心怀怨恨而责备他呢?高恭之后来朝见皇上,皇上说;前几天我家姐
姐出行,冒犯了高中尉,我心里实是惭愧。高恭之便掉下帽子向皇上谢罪说;臣承蒙陛下恩宠,为陛下执法,不敢对公主有所特殊而破环朝廷法令制度,那样的话会
有负陛下对我的重托。
21,高谦之马市擒贼 [魏书,高崇传]
孝明帝孝昌初年,高崇之子高谦之任河阴县令。此前有不法之徒用袋子装上瓦片石子,谎称里面是钱币,拿到市场上骗走别人的馬匹,然而逃之夭夭。朝廷下诏追
捕,并声言一定要追拿归案,然后上报朝廷。于是高谦之在马市市场上用枷鎖鎖住一囚犯,对外声称他就是前几天诈骗别人马匹的罪犯,今日要对他绳之法,然后喑
自打发自已的心腹之人在市场中察言观色。见有二人得意忘形说;再也不必担心了。便被人扭送县衙审问,二人对诈骗之罪供认不讳,同案犯也都全部捉获,并供出
了前后盗窃作案的场所,所诈骗盗窃的财货很多,先前被盗之家,都来认领自已被偷的东西。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49]高欢巧用敕勒歌
打西魏重要城鎮王壁。王壁守城将土积极防守,高欢苦攻二个月,死伤七万多人,只好退兵。在撒退途中,軍中讹传高欢被玉壁守将韦孝宽一箭射死,一时軍中人心
惶惶。高欢为了安定軍心,下部队慰问官兵。为激励将士们的士气,便叫敕勒族人给大家唱[[敕勒歌]]。敕勒歌是我国北朝时一首民歌,歌词是;敕勒川,阴山
下,天似弓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苍劲悲壮,慷慨激昂的歌声,使在场将士无不感动
,人们仿佛看到家乡的大好河山,使将士们精神顿为一振。高欢命令后面部队做为先头部队,攻打玉壁。此时玉壁城内粮食吃尽,无力抵抗。高欢一鼓作气攻下玉
壁。
高欢劝政
高欢前往邺城朝见东魏孝静帝,请孝静帝下令各級官员每月面向皇帝奏进政事,推举和选拨那些地位低下又有才能的人。作为皇帝,应接受納谏,屏除奸佞之徒。亲
自处理案件,褒奖勤者而罢免懒怠的人。地方州郡牧有了错误,就应该处罰;后宫嫔妃进用,应讲究顺序;后宫花园内所供玩赏的鳥畜也应全部放走。孝静帝接受高
欢建议,推行新政。
高洋下诏兴政
布诏书,命令地方郡国修建学校,广纳才俊之士,大力弘扬儒家的传统。国子学的学生愈从旧的注说,信服和接受经师的观点,研习《礼经》。以前文襄皇帝高澄从
洛陽运来的东汉经师蔡邕所刻的五十二块石经,也应移置学宫,按原来的次序树立起来。高洋又下诏说;有能够直言正谏,不怕获罪的,像朱云那样忠诚,像周舍那
样正直,开启我的思维,丰富我的心灵,辅助我一个人能使天下百姓都能受益的人,我一定給以荣誉和奉禄来表达我对他的宠爱,给他非同寻常的官职。又说;那些
统治人民的官吏一心一意去发展农业,勤心劝课,广泛地利用天地之利发展生产,以防备水旱灾害。庚寅日,又下诏说;我以少求寡欲去继承和弘扬先帝的大业,我
想赞扬自己的宏伟大业,以传万古。即使是史官执笔,听说没有亡失,但恐怕仍遗漏许多业绩,有的偶然没有被记下。上起在职王公和大小文官武将,下到普通百
姓,直至僧徒,或者亲自奉上可据的典籍,或承传道听途说,凡是可记载的文字典章,都应该用封条封好送上。甲午日,又下诏说;魏朝议定《麟趾格》,于是成为
不变的制度,有关官府实施运行,还未达到尽善尽美。可命百官再进一步讨论和研究。适用于統治的方法,先要说清关健,引用纲要和清理条目,一定要做到没有遗
漏。
神武帝高欢试子
有高演,高湛等。次子高洋出生后,显出种种异相。有一个看似半疯半傻的和尚为高欢的儿子逐一看相,评说不一。待看到高洋,和尚却举起手来,再三地向上指青
天,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意思,显然是影射高洋后来能做到皇帝,这些记载难以凭信。事实上,高洋虽然很有才华,外貌却很不出众,他的哥哥高澄常讥笑他说;他
如果也能富贵,我看世上的种种相书也就不足凭信了。他父亲高欢却很赏识高洋的才能,对人说道,这孩子聪明超过我小时候。高洋拜范阳卢景裕为师,卢景裕也认
为高洋识见过人,深奥难测。
高欢特意为儿子们各自配备一些兵马,让他们出去,又指派彭乐帶领兵马假装进攻他们。高洋的哥哥高澄和其他诸子都吓坏了,一时不知所措,高洋絲毫不怕,指揮
手下兵马与带兵佯攻的彭乐开战。
因为并非当真,所以彭乐脱下战服休战,向高洋说明情况。高洋却十分认真,不肯当作儿戏,埂是将彭乐擒住,献给父亲高欢,才算作罢。高欢从这种种事情中,充
分知道了高洋的才能。
朝政,没过多久,其厨子兰京因受其杖责,怀恨在心,便与其党徒六人密谋谋刺高澄作乱。高澄全然没有警惕,兰京藏刀于盘中,假装送食物给高澄,终于将高澄杀
死。朝廷内外听到这突然事变,都很惊慌,高洋士分镇定,指揮部众将谋反的兰京等六人全部杀死,以漆漆其首級。引为不引起混乱,便镇定地对外宣布道;几个奴
才想要造反,大将軍受了点伤。不过还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伤处。
东魏大都督高昂
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
有人报告说治河役夫多被淹死,御史中尉,鲜卑人刘贵说;一钱人[意思是只值一文钱的汉人],随他死。高昂大怒,拨刀就砍。刘贵逃回营。高昂要发兵攻打,众
将极力劝阻才作罢。当时,鲜卑人轻视汉人,唯独敬畏高昂。高欢对部队说话总是用鲜卑语,如果高昂在行列中,就改用汉语。有一次,高昂去丞相府见高欢,守门
官不让进,高昂大怒,张弓就射,高欢也不责怪。可见高昂威望之高。元象元年[公元538年]高昂被加封为京兆郡公。
东魏大宰相,齐王高欢的次子。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大宰相,都督中外诸軍,坐镇晋阳;高洋则被封为京畿大都督,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
]辅佐朝政。高澄凶横暴烈
,狂傲不羁,处处鋒芒毕露,总揽朝政,不可一世。高洋的表现与其兄相反。他温文尔雅,愚钝憨直,讷言少语,对国家大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文
武群众一贯看不起他。高洋在兄长高澄面前百依百顺。一次
,他为夫人购置的—件好服饰,高澄看上了就据为己。他劝夫人不要为此事气恼。自已的美妾多次被高澄调戏,他也佯装不知。因此,高澄对这个弟弟更是瞧不上
眼。高澄曾说;我的这个弟弟若能富贵,那么预言吉凶贵贱的相书就无法解释了。高洋退朝回家后,对妻妾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则脱了鞋,光着背在院子内蹦跳不
停。就是这个高洋在局势突变时却成了另一个人,令人刮目相看。
立之事,被家奴兰京聚众刺杀身亡,高洋得到消息后,神色不变率兵迅速赶到,将兰京等凶手一一捕杀,对外则宣布大丞相高澄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点伤,又向皇
帝元善请护送高澄回晋阳养伤。元善立即批准高洋的请求,心中喑喜,认为高澄既伤,而高洋难成大器,威权理当回归帝室了。高洋回晋阳后,立却召集群臣布置政
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晋阳治理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并为其兄发葬。元善帝则以为高洋毫无
野心, 便晋封他为大丞相,袭封齐王。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87] 北齐重臣高隆之[摘录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
隆之,字延兴,身村高大,五缕长髯,性格深沉。北魏建义初[公元528年]为员外散骑常待,不久升任行台郎中,给事中。高欢于信都起义时,任命隆之为大行
台右臣,中兴初[公元531年]任御史中尉,领尚食典御。因随高欢参加邺城,韩陵等战役,于太昌初[公元572年]受封为骠骑大将軍,仪同三司。一度出任
北道行道,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后又任大行台尚书,待中,尚书右仆射,御史中尉。东魏天平初因母亲去世,辞职守丧,后又出任并州刺史,回京任尚书右仆
射。高隆之在这阶段做了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好事。例如,当时分配土地,良田都被豪门占有,贫苦农民只能分到瘠簿的土地。高隆之提出重新予以公平分配。高
隆之还曾担任营构大将,负责都城的建设,修筑城墙,治理漳水,一方面筑堤防汛,—方便引水灌溉,对国防和生产都有很大作用。高隆之还在朝政方面提出一些好
建议。例如,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8年]以来,天下紛乱,地方官吏兼任武官,掌管軍队,骚扰百姓,隆之建议除非边防要地,一概解除地方武装。
当时大臣纷纷设法取得常侍的身份以便有资格配戴貂皮作为装饰。隆之主动要求解除侍中的职务,并建议罢免过多的常侍。又有大量冒名窍取官职现象,隆之也建议
清查,隆之因而受到朝廷表彰,受命监督起居事,升任司徒公。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出任河北括户大使,又回京任领軍将軍,录尚书事[宰相],
兼侍中,不久又任太子太師,兼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后改任太保。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进封为王。 [北史,有高隆之传]
名须拔,出生后刚满月父亲就去世了,东魏兴和年间[公元539--542年]袭任南赵郡王,封为散骑常侍。在他担任定州刺史,抚軍将軍,六州大都督时,被
称为良牧[好官]。天保八年[公元557年],高壑担任北朔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庫堆至黄河,长城诸鎮軍事。高壑尽心职守,軍政两方面都治理的
条条有序,并亲自选择地点挖井,果然井水源源涌出,被后世称为赵郡王泉。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89] 北齐大都督高岳[摘录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
后为人敦厚正直,深沉有度量。起初,高岳住在洛阳。高欢任函使,每次到洛陽都住在高岳家内。高欢在冀州信都和高乾,高昂兄弟共同发动起义后,高岳也赶去参
加。中兴元年[公元531年]任散骑常侍,鎮东将軍,金紫光禄大夫,武卫将軍。高欢和四胡在韩陵大战时,高欢,高昂,高岳分别统率中,左,右三軍。当中军
失利时,幸而高岳举起大旗揮舞,率领左軍冲入敌陣,才使高欢有喘息的机会,能够重整旗鼓,回軍冲杀,获得胜利。高岳战后升任卫将軍,右光禄大夫。北魏太昌
初[公元532年]高岳受封車骑将軍,左光禄大夫。清河郡公。氽朱兆盘据并州时,高欢率兵攻打,高岳任膘骑大将軍,仪同三司,留守洛阳。东魏天平二年[公
元535年],又担任侍中,都督六都軍事,开府。后又任使节,冀州大中正,京畿大提督。当时高欢大丞相府设在晋阳,高岳和孙騰,司马子如,高隆之四人在京
城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90]
爱著称,受到齐显祖喜爱。七岁那年就继承清河王封号。十四岁担任青州刺史,后历任右卫将軍,领軍大将軍,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乐安王。高劢性格刚
直,有才干,受到历任太尉,左丞相,在对北突北周的战争中战功累累的名将斛律光的敬重,凡出征,必引荐高劢为副手。高劢也因功升至侍中,尚书右仆射,又出
任朔州行台仆射。北齐后主在晋州[今山东汾阳]被北周軍击败后,高劢护卫太后回到国都邺城[今河比临漳东
北]。北周軍跟踪而来,人心惶惶,軍无斗志,大小官员紛紛出城投降。高劢向后主建议,将五品以上官员的家属集中在三台[建于三国曹魏的銅雀台,金兽台,冰
井台]之上,再率军决战,如不胜,就火焚三台。然而,后主没有采納,而是放弃邺城
,向东逃奔。高劢一直在后面掩护,被北周俘获。北周武帝宁文泰见俘获名将高劢,十分欢喜,亲自和高劢谈话,当谈到北齐灭亡原因时,高劢泣不成声,连宇文泰
也唏嘘不已。宇文泰封高劢为仪同三司。隋高祖杨坚还在担任北齐丞相时,就对高劢十分器重,隋朝建立后,就命高劢负责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事务,后任命为楚
州[治今江苏淮阴西南]刺史。楚州城北有春秋名将伍子胥庙,百姓十分崇敬,祭拜时供献牛和酒,有的人竞因此而破产。高劢十分感慨,说;伍子胥是一位贤人,
哪能损害百姓利益呢?下令制止这种陋俗。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28] 隋朝宰相高颖[摘录中华姓氏通史]
县[今河北景县人].其父高宾原是北周柱国大将軍,大司马独狐信的幕僚,而文帝杨坚又是独孤信的女婿,因此杨坚与高宾早就相识。高颖在少年时就器宇不凡,
文涉书史,长于词令,才17岁就被北周齐王宇文献引用为记室。随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師伐齐,高颖以平齐有功,官拜开府。杨坚为北周宰相时,他知道高颖聪明能
干,习兵事,多计略,便招高颖入宰相府,任他为相府司录。后高颖又以平定河北有功,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
代北周做了皇帝,原相府司馬高颛被任命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当上了隋朝第一任宰相。可他上任不久,就上表求退,把相位让给竭诚尽忠的大臣苏
威。文帝为了成全他的美名,同意解除宰相之职。但过了几天,文帝对群臣说;苏威原是前朝的开府,职位很高,高颖不避嫌疑,唯才是举,实属可贵。能推荐贤能
的人应受上赏,我怎能让他免去宰相的职务呢?于是又命高颖官复原职并拜为左卫大将軍,既任宰相,又统禁軍。他的权位更重了。
[年开皇二年],隋文帝想趁陈朝内部混乱,国君昏庸之机出兵灭陈。就问计于高颖,高颖说;江南水田早熟,快到收获季节。我们先征集少许兵马,声言要进攻陈
国。他们势以屯兵守御,耽误收获,等到他们兵力集中以后,我们又声言罢兵。如此重复多次,他们便以为是虚张声势,必然放松戒备。这时我们迅速发动进攻,就
必然能取胜。文帝采納了高颍的计策,使陈国不堪其扰,疲惫日甚。548年[开皇九年]冬天,文帝兴师向陈国发起总攻,高颠在这次軍事行动中被任为元帅府长
史,三軍将士的请示,都取决于他。隋軍51,8万人,长驱直入,589年春天就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俘虏了陈后主,陈国灭亡,至此南北又重新统一。因
此说,高颖曾为隋朝统一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文帝对高颖大加奖赏,加封他为上柱国,进爵齐国公,赐缎九千段,定食于乘县1500户。
夙兴夜寐,竭尽忠诚,为隋朝统一和隐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到后期还是不免横遭排挤,诬陷,以至杀身之祸。高颖父亲高宾的上司独孤信的女儿,后来嫁给杨
坚,扬坚做呈帝后,她就成为皇后。她
曾因一件小事,对高颖有所嫉恨。独孤氏向来讨厌妾生孩子。一日高颖的夫人死了,她要文帝替高颖做主续娶一个夫人,文帝把她的话告诉高颖,高颖流涕谢道;臣
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至于納室,非臣所愿。不久高颖的爱妾生了一个男儿,独孤氏很不高兴,就向文帝進谗道;高颖不願续娶夫人,原来他心里
只有一个爱妾,可当面却说什么唯斋居读佛经而已,现在话己经拆穿,你还相信他吗?文帝从此也就对高颖疏远起来。文帝与独孤皇后不欢喜太子楊勇,有意废立,
高穎劝文帝说;长幼有序,怎么能轻易废掉太子,这又进一步促使独孤氏对高颖的仇视。她只想把高穎除掉。加上一些妒贤忌能的人,也在文帝面前借机诬陷高颖,
结果,高颖終被削职为民。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27]
高
士廉(575年-647年),名俭,
渤海人[今河北景县],北齐皇室之后,唐代開國功臣。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长孙皇后父母早亡,由高士廉抚养長大。士廉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
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
武门之变的策划。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待中,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都江堰渠外别疏之流,促进农田生产,又奖励儒学,优礼隐逸,受到蜀人称赞。贞观五年,迁吏部尚书,唐太宗稱他“博古通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
黨。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
擢任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平章事,封申国公。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66] 冀州刺史高季式
字子通,高昂之弟,也甚有胆魄。北魏中兴初[公元531年]
,被封为鎮远将軍,正员郎,后改任卫将軍,金紫光禄大夫,又加封散骑常侍,主衣都统。太昌初[公元532年],任尚书典御。天平年间[公元
534--538年],高季式出任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刺史,当地有盗寇刘盘陀,史明耀,为害齐兖青徐四州,历届地方官吏都无可奈何。高季式一到任,就
消灭光了。又有濮阳[治今山东湮城北]人杜灵椿聚众四万四处劫掠,高季式只派三百骑兵,一次战斗就擒获了.高季式还平定了阳平[今山东莘县]绪显的叛乱,
收复了南河郡.自此以后,盗匪绝迹.有人劝季式说;濮阳,阳平都在京城附近,您既不是奉命,又没有侵入所辖范围,何必派私家兵长途征战呢?万一有失误,岂
不反而招惹罪责?季式说;我和国家共安危,那有见贼不讨之理?元象元年[公元538年],西魏来攻,高欢率兵迎战,于邙比一战中失利,高昂也阵亡,人心浮
动,部下劝季式;大势已去,不如带亲兵二百投奔南梁,可保富贵,何必在这里等死呢?季式说;我们兄弟受到国家的恩厚,和高王[指高欢]一同平定天下,遇到
危难就逃走是不义之举.如果国家危急,当背城决一死战,怎能偷生保全生命?高季式入京任散骑常侍
,后镇守永安戍.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高季式的三哥高慎逃叛前,给他来信通报,他立刻报告高欢,高欢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武定年间[公元
543--550年],高季式任侍中,冀州大中正,又担任都督。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149] 高刺史深明大义
睿,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朝丞相高颎孙子,谷州刺史高表仁之子。高睿少以明经
取仕,累任桂州都督,寻加银青光禄大夫,转赵州刺史,封平昌县子。圣历初[698年],突厥默啜来犯,高睿坚守婴城。有人告诉高睿,突厥軍队所到之处,谁
也阻挡不住,百姓闻风丧胆,高公力不能防御敌軍,不如投降为上,避免玉石俱焚。高睿说:吾为天子刺史,不战而降,是天下罪人,下令将劝降者关进死牢。长史
唐波若见婴城被围甚急,密谋通敌,做为内应。高睿觉察后见大局已去,自杀不死,后城陷被擒,敌軍要他下令部属来降,並以高官厚禄为回报。高睿宁死不屈,被
杀害。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69] 清白自负高汉筠[二十四史精华 旧五代史,晋书;高汉筠传 ]
但从未说过非法无礼的话,多仰慕文人士大夫作为,又以清白自持。在襄州时,[唐明宗时,诏高汉筠权知軍州事]有位邪恶的属吏在正常赋税外献上白银二十鎰,
汉筠说;不是多剥削了农民,就是多榨取了商贩,我有正常俸禄,要此有什么用,故而告诫主使的人不要再照收,并写了表章,将那白銀全部奏上。皇帝曾下诏嘉奖
他这种做法。
高
尚[?--759年],唐幽州雍奴[今河北武清西北]人,本名不危。专心好学,学识渊博,詞句文雅。胸有抱负,曾经叹气向周銑说:高不危宁为武装起义而
死,终不能咬草根活在人间。有一位姓高县尉举荐给怀州刺史李齐物,李齐物寄书于中官将军吴怀实,请他关照高尚。吴怀实引见高力士,由高力士推荐给安禄山,
安禄山奏请为平卢掌书记,出入安禄山卧室。安禄山体肥多睡,高尚执笔在旁或相伴通宵,于是情谊亲厚。后为安禄山解说图谶,为他占易,占一卦;九五之尊,乃
帝位之象,劝其叛唐。
则天专政起义于扬州,派弟徐敬猷统兵五千人,自缘江出发,将逼和州。高子贡率乡里数百人,
組建一支敢死队。叛軍长途跋涉,疲劳不堪,高子贡捉住敌軍弱点,半夜偷袭叛軍,一面虚张声势,金鼓齐鸣,叛軍相互残踏,徐敬猷败兵而逃。高子贡自卫反击有
功,升授朝散大夫, 拜成均助教。
年]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右补阙,充史馆修撰。高釴挺立坚贞,不结党,不徇私,经常评议时政得失。长庆元年[821年],受到穆宗皇帝起用,
赐红色官服于思政殿,授命翰林学士。二年,迁兵部员外郎,兼任前职。四年四月,张韶在内宫兵变。当晚高釴随敬宗视察左军,指揮平息张韶事变。朝廷嘉赏有功
将士,赐高釴锦彩七十匹,转户部郎中、知制诰。十二月敬宗承帝位,拜中书舍人,兼任前职。谢恩于思政殿,谏敬宗皇帝;勤政爱民,事必躬亲。敬宗皇帝深纳其
言,又赐锦彩五十匹。太和三年[829年]七月,授刑部侍郎。四年,迁吏部侍郎。七年,出为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八年六月去世,赠兵部尚书。
祖高表,魏时任安德太守。父高衡,隋朝万年令。高季辅少年好文学,又爱习武艺。母亲死后,在家守丧三年,以孝闻名。兄高元道,隋未为汲县令。武德初
[618年],有县人勾結贼寇,偷开城门,高元道被贼杀害,高季辅率其乡勇拒敌,竟擒杀其兄凶手,将之首級以祭兄灵,受到乡人所称赞。于是很多群盗都来归
附他,聚众数千人。武陟贼首李厚德率众来降,高季辅招降有功,授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贞观初[627年],擢拜监察御史,多次弹劾官吏的过恶,不避权贵。
累转中书舍人。
京西南]人。少年爱读左氏春秋及孙子、吴起兵法.顧大局,识大体,以行立有节概自许。贞元中,徒步拜访长武城使高崇文,高崇文以侄儿看待,擢授军职,累奏
唐宪宗,甚见信任。元和初[806年],诏授兼御史大夫,随高崇文领兵打击叛将刘辟,节节取胜,下鹿头城,叛将李文悦、仇良辅来降。平蜀后,以功拜彭州刺
史,不久,接任高崇文为长武城使,封感义郡王。元和五年[810年],以左威卫将军随吐突承璀击王承宗,又加左散骑常侍。811年改丰州刺史、三城都团练
防御使。六迁至检校工部尚书。 826年去世,年五十五,赠太保。
氏历史人物故事[160] 唐 壁画家高道兴
道兴,唐成都人。长杂画,善画佛像高僧。光化元年[898年],王建为昭宗置建生祠,高道兴与赵德齐同画[[西平王图]]仪仗队、车马、旌旗、礼服、甚为
武严 。授翰林待诏,又曾在朝真殿画皇姑,后妃,女乐等壁画—百幅,赐紫金鱼袋。
905年再命高道兴在大圣慈寺画高僧图六十余幅、在华严阁东畔画[[天花瑞像]]高一大六尺,高道兴是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壁画家。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146] 高元裕德才兼备
议大夫,寻改中书舍人。九年,李宗闵得罪被放逐南方,高元裕出城为他饯送,李训[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排挤宰相李宗闵]见状大怒,高元裕受排挤,任阆州刺
史。李训被诛后,复征为谏议大夫。开成三年[838年],充翰林侍讲学士。文宗皇帝宠爱庄恪太子,寻找有德行的人为良师益友。乃兼太子宾客。四年,改任御
史中丞,风度严肃庄重。上书言:御史府是纪纲之地,选用官员宜德才兼备。不称职者,臣请退位。皇上从高元裕所请,将十几个不称职官员调为府县之职。时有蓝
田县人贺兰进,与同村五十余人相聚念佛,官府将他们全部捉捕,以谋逆罪要处极刑。高元裕疑其冤案,上书奏请重审此案,从而及时糾正一起天大冤案。会昌三年
[843]为京兆尹。847年为刑部尚书。848年为检校吏部尚书、襄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享天年七十五。
高
智周[602--683],唐,常州晋陵人。少年好学,举进士。累补费县令,为官清廉,政化大行,百姓将他的政绩立石为记。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
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等。三迁兰台大夫。高智周与司文郎中贺凯、司经大夫王真儒等,以儒学为太子侍读。总章元年668年],请假归葬其父母,高智
周向亲近人说:知进而不知退,是禍患之根源。乃称疾去职。不久,起授寿州刺史,为政宽惠,百姓安居乐业。每次巡行视察,必先召见负责学校官员,又和学生见
面,试其学业,询问经书义理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农业垦田,司法狱讼之事。咸亨二年,召拜正议大夫,兼检校礼部侍郎。寻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
国史。短时间内转御史大夫,累次上表辞其重任,唐高宗任他右散骑常侍。又准许退休养老。永淳二年[683年]十月,卒于家,享天年八十二,赠越州都督府。
高氏历史人物故事[74]唐代书法家高闲 [转贴中毕书画网]
闲,唐代高僧。乌程(吴兴)人。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一《送高闲上人序》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宋赞宁《续僧传》卷三
十《释广修传》云:“释高闲“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书。遂赐紫衣,号十望大德……闲常将川白书真草书之踪,与人为学法焉。”宋董《广州跋》卷八云:
“闲之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颠,在唐得名甚显。”宋陈思《书小史》云:“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卷三,谓高闲书“神采
超逸,自为一家,盖得韩退之序,故其名益重。”元刘有定《衍极注》,云:“高闲上人能草,每欲学为张长史。后终于湖州开元寺。”
相.高冯母亲去世后,在居丧期间,以孝闻名,还曾以平叛有功,被授子陟州[今河南获嘉县]总菅府户曹叁軍。唐太宗贞观初年[約627年前后],拜为监察御
史。为御史期间,弹治不避权贵,甚得百姓称赞。累迁中书舍人,授太子右庶子,掌菅太子的待从,献纳,启奏等事宜。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納谏,高冯曾数次上书进
谏,言辞恳切。为此他得到李世民皇帝赠的鍾乳石一剂,唐太宗李世民说;你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后来,高冯又做了吏部待郎,任此职期间,他知人善任,
推荐和提拨了一批英才,工作做得很好,因此他又得到了李世民皇帝的表彰,赐給他金背鏡—面。后迁中书令,监修国史。唐高宗李治永徽初年,加光禄大夫,待
中,兼太子少保,后因病归家。
爱著称,受到齐显祖喜爱。七岁那年就继承清河王封号。十四岁担任青州刺史,后历任右卫将軍,领軍大将軍,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乐安王。高劢性格刚
直,有才干,受到历任太尉,左丞相,在对北突北周的战争中战功累累的名将斛律光的敬重,凡出征,必引荐高劢为副手。高劢也因功升至侍中,尚书右仆射,又出
任朔州行台仆射。北齐后主在晋州[今山东汾阳]被北周軍击败后,高劢护卫太后回到国都邺城[今河比临漳东
北]。北周軍跟踪而来,人心惶惶,軍无斗志,大小官员紛紛出城投降。高劢向后主建议,将五品以上官员的家属集中在三台[建于三国曹魏的銅雀台,金兽台,冰
井台]之上,再率军决战,如不胜,就火焚三台。然而,后主没有采納,而是放弃邺城
,向东逃奔。高劢一直在后面掩护,被北周俘获。北周武帝宁文泰见俘获名将高劢,十分欢喜,亲自和高劢谈话,当谈到北齐灭亡原因时,高劢泣不成声,连宇文泰
也唏嘘不已。宇文泰封高劢为仪同三司。隋高祖杨坚还在担任北齐丞相时,就对高劢十分器重,隋朝建立后,就命高劢负责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事务,后任命为楚
州[治今江苏淮阴西南]刺史。楚州城北有春秋名将伍子胥庙,百姓十分崇敬,祭拜时供献牛和酒,有的人竞因此而破产。高劢十分感慨,说;伍子胥是一位贤人,
哪能损害百姓利益呢?下令制止这种陋俗。
一衣带水
出处;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谓仆射高熲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原喻河水象一条衣带那样狭窄。
一鱗半甲
出处:
高山水博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