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1919年,随二舅何霞卿在长沙当骑兵。不久,任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参加北伐。任过王耀武100军的少将指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82师少校营长。
次年,参加台儿庄南口会战,英勇奋战,左眼负伤,住74兵站医院。上级要送他到后方医院诊治;他说:“现在抵抗外侮,正是我们杀贼立功之时,效命疆场之际;我怎么能躲进后方医院去。”要求回队杀敌,即调升为193师中校副团长。
1939年,参加半壁山战役,被日军打败,部队转移,日军紧紧尾追;高济川带一加强营为后卫,与敌死拼;鏖战一整天,双方伤亡惨重;该营只剩下高济川和5个士兵;他们仍坚持战斗。终于阻断了敌人的截击,赢得了时间,部队得以安全转移。这次战斗,高济川得到了集团军司令汤恩伯的传令嘉奖;赞他为“骁将”;并晋升为该师上校师附员兼第一团团长。 1942年,集团军集训处改为陆军第78军,高济川任该军44师130团团长。驻河南镇平县新平市。
当时,飞蝗为灾,高曾率全团士兵为群众灭蝗,又为灾民施粥三天。后来,镇平县赵湾洪水为灾,淹没良田数百亩,该团主动为灾民修复水桶近百亩。
是年,参加中原会战,130团在鲁山与日军遭遇,高痛恨日寇已极,奋勇作战,左腿受伤,血流不止,犹忍痛督阵,而日军汹涌扑来,幸赖警卫将他背走,方免于难。1945年高济川调往王耀武部队,出任100军的少将指挥官。驻湖南蓝田、邵阳一带。高曾深入沦陷区了解敌情,得知沦陷区人民缺盐,特别允许老百姓至蓝田一带经商。日本投降后,任上海军官总队大队长。1937年大病数月垂危。1948年9月退役,在途中骑马劳累,旧病复发,抵家后去世,碑记“殁于民国己丑”。
济川的家族十分庞大。嘉庆甲子启修族谱;二修于清咸丰二年;三修于清光绪30年;四修于民国丙戌;五修于1992年。
五修族谱记载,合族序称:其联宗支族有千二、启四、君六、原七(文荣、文显、天荣)、行简、祥贵等公之后裔。联宗为诒谷堂,族众遍布邵阳及五湖四海,今有
万人以上。始迁祖原七公,于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则村迁宝庆府(今邵阳市)邵阳县小东路石桥铺。买曹家街居住,后改名高家巷。生殁失考,葬石桥铺
龟山,午山子向。下传天福派文荣房、文显房、天荣房。济川属长房天福派文荣房。
济川祖辈人文荟萃:其原七公,官拜郎中;六、七、八世祖均为贡生、知县、主簿之职;九世冈凤,嘉靖庚子科举人、北京保定知州、山东济南知州,致仕后主修邵阳北塔;十世祖愈谦,任云南楚雄通判,致仕后,子承父业,修建北塔。
济川的世系是:原七→天福→应旻→必富→文显→高俊→高汉→公佐→冈凤→愈谦→士赞→朝武→自发→大莆→明斗→世荣→代经→荣逵→昌乾→兴佑→宗云→守金(济川)→
济
川后裔,可谓佳作人气,兴旺发达。四兄弟,他为长。仅他一人就有六女两男八个子女。长女春林居西安,四孩;二女家林居邵阳,五孩;三女柏林居邵阳,六孩;
四女彩林居长沙,三孩;长子镇湘居岳阳,三孩;次子镇华,居老家新邵雀塘杨梅村,三孩;五女美林居河南南洋,三孩;六女玉林,居江西南昌,二孩。连同孙
辈,济川后裔,有近百人。
邵阳五修《高氏族谱》
北塔简介:
湖南省唯一一处古塔“国保”---邵阳北塔,建于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级八角,砖石结构,铁顶,位于 资江 和 邵水 汇流的北岸,与 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
塔高26米,七层砖石结构,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瓦面配有莲花图案。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抗日战争日军空袭时一铁宝瓶被震落。每层的檐角原配有铜铃.
明隆庆四年(1570) 高冈 凤、吴兑等筹建,明万历元年(1573)动工,万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
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第二层墙间,由铁片楔紧的石碑,载工匠姓名。塔内空,有砖砌旋梯登塔顶。1944年,日寇空袭,一铁宝瓶震落,重500千克,塔一角被宝瓶撞坏。逐层每角原配有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家协撰、摄)
参考书目
1、《邵阳市志》
2、《中华高姓大通谱 总谱》
3、高守金墓碑
4、石桥铺五修《高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