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将领高济川长子 高正湘怀念父母文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9-08 10:03:29

来源:系统录入

    我父亲高济川,字立煌,生于光绪26年(1900年),殁于1947年,享年47岁。


    我
父幼时家贫,祖父以屠宰为业。祖母出生于名门望族,是当时石王冲开明绅士何南生之三女,我父的大舅何月卿(晚清秀才),被公推为何姓族长,二舅何霞卿是与
黄兴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盟会会员,后任蔡锷护国军骑兵团长,护法战争时战死于岳阳乌江,归葬于长沙岳麓山,与黄兴墓并列,后移葬家乡石王冲。据说我祖母十分
贤慧,她从不嫌贫爱富,常教育子女做人要有骨气。这样,我父亲从小就与那些富有的亲戚格格不入。后来就是因在二姨家(财宏塘大地主谢文庄家)帮长工,不堪
凌辱,愤而出走从军,考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期,后被任命为北伐军少尉排长参加北伐。


     我
父对当时的北洋军阀十分痛恨,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耕者有其田”特别拥护。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军阀不铲除,国何以为国,家何以为家……。”在北
伐的各次战斗中,他十分骁勇,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一次战斗中,被北军一弹片击中左胯骨,血染军裤。他坚持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后转入后方医院,伤未痊愈
就归了队,后被提升为中尉连长。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了。我父当时任少校加强营营长,参加了“台儿庄大会战”。当时,日寇异常狂妄,他们高举着太阳旗成排成排的向前冲锋。我父为压倒敌人气
焰,从身边一个士兵手里拿过一把步枪,一枪撂倒了举旗的日本兵,接着又开数枪,打倒了几个。顿时我方军威大振,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据与我父亲共过事
的人所述。他的枪法十分准确。此次战斗终因敌众我寡,全营官兵牺牲过半,他自己也负了重伤。一颗子弹从他左眼角贯穿至右耳后而出,血流如注,被送兵站医
伤,上级要将他转送后方医院。他坚持不去。他说:“现在抵抗外侮,正是我等杀贼立功,效命疆场之际,我怎能苟且偷生。”不到一个月,他要求回到部队,后调
到一九三师任中校副团长。接着又上前线参加了半壁山之役。这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官兵伤亡惨重,当时他以“杀身成仁”的决心,准备与阵地共存亡。上级为了
避免更严重的损失,下命部队战略转移,他奉命带领后卫营,掩护全军撤退。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父亲率全营官兵与敌展开白刃战,直到战争结束,全营士兵所
剩无几,此后,得到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的嘉奖,称他为“骁将”,并提升为一九三师上校师附兼第一团长。


    在
中原会战中,我父率领一个团坚守舞阳城,给日寇以重创,使汤恩伯主力部队得以转移伏牛山区。在这次战斗中,日寇一迫击炮弹在我父身边炸开,他身负重伤,一
个叫刘贵生的连长(湖南邵东两市镇人),为救我父亲率全连士兵拼死抵住敌人,命勤务兵将我父亲背下火线,而他自己却阵亡了。



后我父又随汤恩伯前往贵州,驻防河池,被任命为少将师长,曾在一日一夜之间,将日寇击退一百华里之外。此时抗日战争已近尾声,我父已逐渐不满国民党内部倾
扎和派系斗争,准备退役还乡,解甲归田。1945年春天,他请长假回到宝庆,后又被驻防雪峰山的王耀武任命为一00军的“高参”兼敌后游击总指挥长,在兰
田、杨家滩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幼时常听人说,我们家乡的人用寒婆坳的生姜、西坪山的辣椒等土产,挑到兰田、杨家滩等地换食盐。沿途自卫队设卡抽税,通行十分困难。我父或写手谕、或给名
片,让这些远道换盐的穷乡亲能畅行无阻。直到现在,寒婆坳、寺门前、沈家桥等地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交口称赞高师长对乡亲的爱护和关照。


        1945年,日寇投降后,我父又被上级调到上海军官集训总队任大队长。此时,他完全看清了国民党党同伐异,独裁专制的真面貌。他不愿意打内战,又要求解甲归田,但上级没批准。


         1946年春,他被转调南京任国防部“少将高参”,他拒不就任。次年秋天他请长假回家。途中旧伤复发,农历九月八日到家,九月十一日就病故了。当时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闻耗,发来唁电云:“功扬半壁,芳流千古。”


         据母亲所述:由于出身贫寒,我父一生十分俭朴,家里从不请佣人,煮菜烧饭都是我母亲亲手操持,而且不能煎炒黄焖,女眷从不披金戴银,母亲没有一点首饰。我父一生不置产业,死后两袖清风,仅在高背塘有低矮瓦房三间。少许田产也是平时寄钱赡养祖父时,我祖父瞒着他购置的。


        我想起小时候曾看到他用毛笔写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几句话:“睁开眼睛交友,竖起脊梁做人,咬紧牙关吃苦,闭目三思再行。”这几句话恐怕就是他的“座右铭”吧﹗也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写照。


  (二) 高氏五修族谱


   严父守金公济川大人序并赞


             
川大人幼而勤学早年丧母事继母何氏甚孝及长投黄埔军校后随军北伐驻河南镇平日冠犯境抗敌台儿庄血溅半壁山由上校团长晋升少将师长后又提升国防部高参一九四
六年旧伤复发告假还乡一周后卒于邵阳老家时国民党集团军司令汤恩伯唁电云功扬半壁流芳千古其功其德笔墨难述兹当五修族谱之际述其简历


             赞  曰


缅怀吾父 赋性聪明 年少家寒 壮志凌云 为人放牧 攻读甚勤


群书博览 满腹经纶 十七从军 报国有门 攻读黄埔 北伐留名


抗击日冠 功著卓勋 晋升少将 治军严明 勤政廉洁 兵民咸钦


抱病故里 壮志犹存 造福桑梓 和睦乡邻 治家以俭 义方正人


父恩欲报 无以感铭 儿非学就 才疏学浅 书兹数语 敢称赞云


                                         文显房世荣公位下宗荣公长房长孙振湘敬撰 


(三)抗日爱国将领高济川二三事


高正湘


看牛娃  不坠青云志


     
济川祖居邵阳城东门外高家冲,后至原邵阳县仁义乡杨梅冲江背塘(现新邵县寺门前乡杨梅村高背塘)定居。其父高登卿以屠宰为生,其母何氏是下石王冲何南生第
三女,出生于名门,但十分贤慧,从不嫌贫爱富,经常教育子女做人要有骨气。高济川兄弟姐妹5人,他居长,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于家境贫寒,
小时寄居舅父何月卿(晚清秀才)家,一边给舅父看牛,一边随馆伴读。他从小个性刚毅,聪慧过人,伴读4年,已粗通文墨,深得何月卿的赏识。15岁时,他被
迫到财宏塘给二姨妈家(即谢文庄家)帮工看牛。每天上山看牛,回来必须带回一捆柴,带少了就不给饭吃。高济川与陈连生、谢文庄是姨表兄弟,每逢正月到外婆
家拜年,他不能与这两个富裕家庭的表哥同桌吃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感到极大的不平与屈辱,从小就与那些富有的亲戚格格不入。特别是有这样一件事,决定了
他后来的出走:有一天,谢家杀猪,他看牛回来,放下柴,二姨就给他两个烧红薯吃,要他马上把一块猪肉送到花桥黄泥塘大姨家(即陈连生)去,并说到那里有肉
吃,在家莫吃算了。他把肉送到大姨家,大姨说:“你在二姨家看牛,二姨家杀猪,你一定吃了肉。”于是,也没给他肉吃。穷亲戚如此被人看不起,他再也不甘忍
受凌辱,于是逼上梁山,愤而出走从军,决心争个出头之日。他对姨妈说:“我高济川不骑马乘轿决不跨你谢家门”。后来,他在日记本扉页上用毛笔书写了一句
话:“睁开眼睛交友,竖起脊梁做人,咬紧牙关吃苦,闭目三思而行。”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入军校  北伐建功勋


     16岁那年,高济川出走来到长沙,投奔当时在新军中任骑兵团团长的二舅何霞卿(何为同盟会会员,蔡锷护国军团长),何收留了他。在训练中,他骁勇果敢,吃苦耐劳,不到半年就骑射出众,被提拔为班长。


     当
时,孙中山在广东创办黄博军校,高济川深感革命军人非有军事思想和知识不可,就向舅父要求去投考黄埔军校,深得何霞卿的赞许。于是,他便约当时的同乡——
草塘村的罗云丰,两人一起前往广东,他们同时被录取在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少尉排长,参加北伐。



济川对孙中山特别敬仰,也十分痛恨北洋军阀。他在一封家信中说:“军阀不铲除,国何以为国,家何以为家”。在北阀的每次战斗中,他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射击几乎百发百中。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一炮弹片击中左胯骨,血染军裤,浸透鞋袜,他仍坚持不肯下火线。战斗结束后,他被转入后方医院,伤未
痊愈就归了队。归队后,被提升为中尉连长。


                                                     抵外侮  血染半壁山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当时高济川在国民党八十二师任少校营长,参加了台儿庄大会战。在南口战役中,他又被任命为中校加强营营长。此次战斗因敌众我寡,全营官
兵牺牲过半,他自己也负了重伤。日寇“三八式”子弹自左眼角贯穿至右耳后而出,血流如注,被送往七四兵站医院治疗。上级要将他送后方医院,他坚持不去。他
说:“现在抵抗外侮,正是我等杀贼立功、效命疆场之际,我怎能苟且偷生。”不到一月,他又要求回到了部队,后调到一九三师任中校副团长。接着,他又上前线
参加了半壁山之役。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官兵伤亡惨重,高济川以杀身成仁的决心,准备与阵地共存亡。这时,第一连连长阵亡,更激起他对日寇的仇恨,更增强
了他杀敌的斗志,与敌展开了拉锯战。上级为了避免更严重的损失,下令部队转移阵地。他奉命带领后卫营,掩护全军转移。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高济川率全营官
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直到战斗结束,全营士兵所剩无几。此后,他得到集团军司令汤恩伯的器重,称之为“骁将”,传令给予嘉奖,并提升他为一九三师上校师附
员兼第一团团长。


       1941
年,高济川调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军官班第二大队任大队长。结业后,即调往军政部第三集训处任第一团团长,驻防河南镇平石佛寺。在驻地,他非常重视军民
关系,爱护地方百姓,在当地赵湾泛滥的河堤和沙洲上,他率领部队利用训练空隙开垦土地数十亩,因部队转移没有完全竣工。当地士绅以赵平甫为首,创办一所战
时“平民行健中学”,高济川一次就资助建校费银元1000块。他对地方治安也特别关心。1943年8月间,河南兵荒马乱,兼之干旱,蝗虫四起,民不聊生,
饥民遍及豫西。他用军队节余的小麦实行赈灾,并向灾民施粥,灾民交口称赞“高团”的救命之恩。对消灭蝗虫,他更为热心,除命令全团官兵扑捉蝗虫外,还设点
收购蝗虫,他更为热心。当时驻河南的汤恩伯部队,大多军纪不好,如十三军,老百姓中就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宁可叫日本人烧杀,不愿叫十三军驻扎。”而相
反的是,人们亲切地称呼七十八军第一团为“高团”。高济川所率部队平时军纪严明,爱民如子,赢得群众的拥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高济川为了使士兵吃饱穿暖,一心抗战,在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主持创办了各种随军工厂,如修械所、鞋袜厂、毛巾厂等,并把随军眷属都组织起来办了一个眷属工厂。


            1943
年,部队改编为七十八军四十四师一三0团,高济川任上校团长。在中原会战中,他率团孤军守卫舞阳城,给日寇以重创,使汤恩伯部队得以转进伏牛山区。同年5
月,高济川奉命调入南召。在李青店的四棵树地,前卫第六连(连长周心田)与敌遭遇,双方进行白刃战达一小时之久,敌我死伤人数均过百。高济川作战素以勇猛
著称,每次战斗都要亲临前线指挥,当时,他命令全团全面反击。敌以“敢死队”上阵,高济川亲自到二0八高地,用步枪将来犯之敌旗手打倒,接着又连续击毙数
人,使全团士气大振。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敌人汹汹扑来。这时十一连连长刘桂生(现邵东两市镇人)率全连士兵拼死抵抗,让勤务兵将高团长背下火线。团长的生
命保住了,而刘连长当即阵亡。


     这次战斗后,七十八军军长赖汝雄调高济川为军部少将“高参”。此时汤恩伯部在河南被日寇打得大败,转移贵州。高济川伤未痊愈,又随汤恩伯部队前往贵州,驻守河池,被任命为少将代理师长。他曾在一日一夜之间,将进犯的日寇击退100余里。


             
日战争接近尾声之时,高济川已逐渐不满国民党内部倾轧和派系斗争,准备退役还乡。1945年春天,他请长假回到宝庆。后又被驻防雪峰山的王耀武任命为一
00军“高参”,兼敌后别动军游击指挥长,在邵阳、蓝田、杨家滩等地开展抗日活动。他在家乡挖战壕,修工事,准备严惩入侵之日寇。后因日寇绕道而未交锋。


            那
时,宝庆人用寒婆坳的生姜、西坪山的辣椒和茶叶等土产,桃到蓝田、杨家滩等地换食,沿途自卫队设卡抽税,强抢明夺,通行十分困难。高济川或写手谕、或给名
片,让这些远道换盐的穷苦乡亲,能畅行无阻。直到现在,寒婆坳、麻溪、沈家桥等地80岁以上的老人还回忆和称赞高师长对乡亲的爱护和关照。


                                                   反内战  解甲归田园


     1945年秋,日寇投降后,高济川又被上峰调到上海军官总队任大队长。此时,他完全看清了国民党党同伐异,独裁专制的真面目,他不愿打内战,要求解甲归田,但上峰不准。


1946年春,高济川转调到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任少将“高参”。他不愿到任,于是请长假回家。途中他旧伤复发,9月8日到家,9月11日就病故了,享年47岁。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闻噩耗发来唁电:“功扬半壁,芳流千古”。


     高济川出身贫寒,生活十分俭朴,家里从不雇请佣人,平时烧茶煮饭都是高夫人亲手操持,女眷从不披金戴银。他生不置产业,死后两袖清风,仅有的低矮瓦房三间及少许田产,也是平时寄钱赡养老父时,其父瞒着他所购置的。


 


(四)缅怀慈母高老孺人肖氏富英


 



母肖氏富英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说她平凡是她出身低微,吃苦耐劳,仁慈宽厚。她娘家有六姊妹(四男二女)我母排行第二,她在娘家受尽苦难。适配我父高
济川,在家四兄弟中排行老大。家境十分贫寒,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父亲少时为人放牧,打长工,后因不堪豪绅侮辱,愤而从军。母亲当时是长媳,独撑门
户。上孝公婆,下悯弟妹,起早贪黑,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从无一丝懈怠和怨悔。


说她伟大,她是个九子太婆,劳苦功高,她前后生育了九胎。当时,我父亲高济川于北伐战场载誉而归,接她到部队随军。我父亲节俭惯了,不管家里人手多么困难,都不准请佣人。做饭、带小孩都是我母亲一人操劳(直到小孩多了实在没奶吃,才请了奶娘)。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她跟随我父亲南征北战,颠□流离。据说,第二胎是个男儿,半岁时正值武汉大会战,我父带一加强营,坚守半璧山,日机来袭,狂轰滥炸,半岁大的男孩在长江码头丢失。如此国难家仇。更激发了我父亲济川大人杀敌的决心。


我感恩我的母亲,她给了我们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们八姊妹(不含走失,两男六女)个个身强体健。男的都在1.7米左右,女的都在1.6
以上。大姐高春林,现在西安,生育两男两女四个小孩,夫君是部队离休干部,已故。二姐高佳林是邵阳纺织厂工人,生育一男四女,夫君是邵阳市儒林街小学校
长,已故。三姐高伯林生育四男两女,均在邵阳市工作。四姐高彩林生一男两女,自己在长沙东站退休。夫君是交通学校教师,已故。五男高正湘中学语文教师,已
退休。生有二男一女,在广东、长沙工作。六男高正华在邵阳老家,生有二男一女,均在邵阳工作。七女高美林现在河南南阳,生育一男两女,都在南阳工作。八女
高玉林,现在南昌副食品公司退休,夫君是海军转业干部,已故。生有一男一女,都在南昌市工作。这些后代曾经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奋发有为,诚实做人,各有建
树。这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辛勤的培育和教导。她劳苦功高,与日月同辉。



要感恩我的母亲,她培养了我们姊妹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从小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八姊妹无一人抽烟,赌博,就连我们的后代也是不抽
烟,不赌博。我在邵阳读中学时,利用寒暑假到基建工地打土方。筹措学费,平时挑几家居民的河水(那时用自来水的还很少)挣钱作为生活费用。衣服都是穿的姐
姐们的旧衣服,只要能御寒遮体,管男装女装了。



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受的苦难更为深重,孤儿寡母受尽了人间的疾苦。面对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两姐已出嫁)她常以泪洗面。我母亲有时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芥
菜、萝卜,省下些红薯和包谷杂粮给我们姊妹吃。特别是政治风云突变,土地改革后,我家已是徒有四壁,吃了上餐没下餐。那时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来自政治
上的压力。我母亲因父亲带回的几只手枪,后因经济困顿,托付我父的部下(军需主任)毕得恩(湖南和平解放时任龙溪铺公安派出所长)卖掉了。为此事母亲经常
遭到吊打。幸亏他当时造了名册,写明了枪号和去向,才免了我母亲的牢狱之灾。我儿时记得我母亲在一个深夜,将我父亲在战场上缴获的一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想
锤断用去打制锄头,因锤不断,害怕极了,结果将刀鞘一起埋在地下。农会又把她抓去吊打,她只好招认,农会起出那把指挥刀,仍然毫光四射,她却因此饱受痛苦
的折磨。



年困难时期,我们家更是雪上加霜。母亲实在饿得不行,到山上挖野菜,扒树皮吃。后来连这些东西都吃光了,只好吃一种“观音土”(一种细腻的粘土)来饱腹。
我母亲得了水肿病,全身浮肿得通亮,白天还要出工修水库。几个月后,我母亲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痛苦地离开了她哺育的八个儿女。她殁于一九六三年六月,享
年五十四岁。


呜呼!哀哉!痛失慈母,心如刀绞,今撰文以缅怀之。


寸草之心安能报得三春之晖哉!


                孝男高正湘拭泪拜


                    20131118


  祭 母 文


我母怀我十月整,  提心吊胆伤透心。


一怕怀的是女胎,  四个姐姐有前行。


二怕胎儿是畸形,  日夜思念祈神灵。


三怕胎儿营养差,  硬撑多食保儿命。


四怕胎儿受震动,  上楼下楼都慢行。


胎儿母腹饮母血,  腰酸腿软梦难成。


分娩九胎过九关,  阎罗殿前拼死生。


痛惜母亲生儿苦,  无以报答记母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等。


小鸦尚有反哺义,  羔羊曾有跪乳恩。


感恩娘亲多教诲,  育儿长成为义人,


母恩深重大如山,  永志不忘拜双亲。


孝男  高正湘  拭泪拜 


                                                                                (家协辑)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