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之变后,
尔朱荣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赠荫一事,渐渐变得杂滥无章,平庸无能的官员动辄高官厚禄,被有识之士所非议。武定年间,高澄开始纠正其过失,追赠褒扬渐有章法。高澄推荐铁面无私的
崔暹为
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
兴和三年(公元541年),
高澄有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大政治动作,他在麟趾阁和群臣修纂议定了一部变乱为治时期的律法《
麟趾格》,并颁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齐律》的蓝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渊源,它的影响一直波及后代。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闹市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的人,则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
在这段时期内,
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主人与客人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
邺城(今河北临漳),还是魏使至
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之日,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
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他也因此召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
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
惩治贪贿
东魏政权初期官场的贪贿之风,在高澄入邺城辅政(公元536年)之后,开始逐渐得到改善,
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十二月,高澄任吏部尚书之后开始整顿吏治,改革官员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用收集人才,给东魏的政治带来了新气象。
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虽然年少,但已
振肃朝野。
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又加
大将军、摄吏部尚书,选用人才,颇有收获。
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高澄二十四岁,领
中书监、仍摄吏部尚书。高澄用崔暹、
宋游道、
崔昂、卢斐等人整肃贪贿官员的行动自此开始。
高欢大部分时间呆在
晋阳,
孙腾、
司马子如、高岳、
高隆之都是高欢的亲信党羽,朝中的政务高欢交给他们去管理,邺城的人称他们为“
四贵”。这四个人权势在朝廷内外炙手可热,他们大都骄纵贪婪,横行不法。
高欢想要削弱他们的权力,所以委任高澄为大将军、领
中书监,将原来属于门下处理的机要大事全部移交给中书省,对文武百官进行奖赏与惩罚,事先都必须向高澄禀报。
高澄爱贤好士,没有民族偏见,在大鲜卑主义的政权之中,能够做到礼遇汉族士大夫。崔暹等一干汉族文官在高澄的大力支持下敢于全力纠察
权豪,无所纵舍。
孙腾见高澄时傲慢不敬,高澄命令左右把孙腾从床上拉下来,用刀环打他,让他站在门外。
太原公高洋当着高澄的面向高隆之跪拜,称他为叔父,高澄见了怒骂高洋。尚书令司马子如与
咸阳王元坦一道大肆贪污。崔暹先后多次弹劾司马子如、
元坦以及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等人的罪行;宋道也弹劾
司马子如、元坦以及
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
司空侯景、尚书元羡等人。高澄将司马子如投入监狱,仅仅一个晚上,司马子如的头发就白了。
高欢对王公大臣们说道:“我这个儿子渐渐长大了,你们应该避免与他冲突。”于是公卿以下的官员见了高澄,无不惧怕畏服。高澄的姑父
库狄干从
定州到邺城来拜谒他,在门外站了三天才得到召见。
经过一系列行动,高澄的威望已经初步树立起来。但高澄要抑制勋贵以树立威望,并非单凭
高欢的支持与自己的滥刑,事实上高澄是有计划、系统地起用了一批汉族文官助其整肃勋贵、排除异己的,这就是汉族文官被重用的原因。
在崔暹、
宋游道、
崔昂等人的大力整肃下,
司马子如、元羡、慕容献、
元坦、可朱浑道元、孙腾、高隆之、侯景、
元弼等勋贵都受到弹勃,轻者降官,重者处死。
东魏
兴和三
年(公元541年),有雀衔永安五铢置于高欢座前,高澄乃令百炉别铸此钱,又称“令公百炉”钱。北魏末年战乱,导致经济紊乱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
高澄在武定初年开始改革这项弊端,令人前往全国各地,将原料铜和钱币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仍然屡禁不绝。因此在武定六年高澄进行新
的货币改革,改用悬秤五铢。
东魏
武定六
年(公元548年)所铸永安五铢,号称“重如其文”,是一种足重货币。它的铸造是魏晋南北朝货币史上由乱到治的转折点,是后世足重货币“开皇五铢”的先
驱。为促进足重货币的流通,高澄还采取了断然手段,《魏书·食货志》:“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自余皆准此为数。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
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
由于武定六年永安五铢,曾被作为标尺,悬在市场的门上,以称量入市货币的轻重。因此在钱币学上,一般也将武定六年的永安五铢称之为“悬称五铢”。
北魏末期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被地主豪强所控制,变成奴隶。这些豪强不交税也不上报奴隶数目,藏匿人
口,暗地里发财,导致东魏的户口数目锐减。高澄辅政之后,几次派人去扩户,“又大括燕、恒、云、朔、显、蔚、二夏州,高平、平凉之民,以为军士,逃隐者身
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辟,没入其家。于是所获甚众”。户口增加,百姓回到土地上耕种,缴税给国家,国家财政税收也因此充裕。扩户过程中打掉的那些地主
豪强,财产也被充公,给朝廷提供了不少军资,被搜出的奴隶也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当时私盐泛滥,官盐产量远远跟不上,而私盐则利用市场交易偷逃高额盐税。右仆射崔暹建议在海滨盐场大量增灶煮盐。而高澄则听从度支尚书
崔昂的建议,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此法平衡了官府与私人在盐务方面的矛盾,令双方获利。
经过这一番改革整顿后,
东魏政治开始走上正轨,勋贵势力受到抑制,高澄作为
高欢继承人,从此地位彻底稳固。
吕思勉在《
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曾总结说:“北齐基业,虽创自神武(
高欢),而其能整顿内治,则颇由于
文襄(高澄)”。
平定叛乱
武定四年(546)十一月,
高欢在征伐
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便即班师,同时飞速将高澄召来,一起护送至晋阳。当时身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
异志,只是碍于
高欢的威信与实力,才不敢肆意妄为。当他听到
高欢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
荆州等河南之地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
高欢于
武定五年(547)正月
丙午日去世之后,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五天后,侯景正式背叛
东魏,投靠西魏,一连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末几,侯景又投靠南朝的梁朝,粱武帝封他为河南王。
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他安排其弟
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城,并让
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之。自己则在六月丁丑日回到晋阳后,方始发父亲之丧。七月,高澄为
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则摄理国事。
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朝政。
高欢曾遗命
高澄重用
慕容绍宗。高欢死后,高澄前后派韩轨、元坦、高岳等人率兵与侯景对敌,全无效果。高澄因为慕容绍宗是尔朱荣余党,不敢轻易重用。陈元康以慕容绍宗向其行贿探听高澄态度为由,劝谏高澄放心任用。五月,慕容绍宗被任命为尚书
左仆射。
侯景造反后,军容强盛,加之对东魏诸将非常了解,因此十分猖狂。
韩轨率兵前来,侯景轻蔑的称其为“啖猪肠小儿”。高岳前来,侯景仍不为所动,说其“兵精人凡”。直到听闻慕容绍宗前来,方才“叩鞍有惧色”,自言自语地嘀咕:“是谁叫这个鲜卑儿(高澄)派慕容绍宗来,果真如此,高王(高欢)应该不是真死啊”。
高澄重用慕容绍宗,于
寒山击溃南梁大军,生擒南梁主帅
萧渊明,并派出大军追击侯景于悬瓠。慕容绍宗率领刘丰生、段韶、斛律光等大将,于涡阳大破侯景。
武定六年三月,高澄亲自领兵南下虎牢、
洛阳,于新城擒西魏大将
裴宽。
消除内患
高欢死后,高澄秘不发丧,因为担心地方不稳,有人跟从侯景叛变投敌,他令段韶留守晋阳,将政务交给赵彦深处理,亲自巡抚各个州郡稳定人心。前往邺城朝觐时,元善见举行宫廷宴会,为了制造高欢未死的假象,高澄亲自起身跳舞,在宴席上镇定自若,成功地稳定了人心。
因为元修西逃的教训,高欢对后来立的皇帝元善见很是恭敬,高澄则用强硬态度在皇帝面前立威。高澄当国之后,倨傲更甚,对皇帝也时刻警惕提防。他将大将军中兵参军(自己的参谋)
崔季舒调任
中书、黄门侍郎,监察皇宫的动静。因此元善见的大小举动都被崔季舒侦知,再告诉高澄。高澄曾经在和崔季舒的往来书信里问:“那傻子最近怎么样了,是不是傻得更厉害了?”
有一次元善见和高澄一起围猎,在
围场上策马飞驰,监卫
都督乌那罗受工伐的劝谏之语却是:“陛下切勿驰马,否则大将军会恼怒的。”
又有一次,高澄在侍宴时用大酒杯向元善见敬酒,元善见怨恨道:“朕身为天子,却处处受人节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高澄当即发怒道:“什么‘朕’、‘朕’,你这个狗脚‘朕’!”竟令崔季舒打了天子三拳,然后拂袖而去。
第二天高澄酒醒回想起此事,有些歉疚,于是派崔季舒入宫去代替自己谢罪。元善见赏赐了崔季舒百匹绢,崔季舒不敢接受,高澄令他只受一段。元善见一怒之下将一百匹绢打开,连结在一起赏给崔季舒,说“这也是一段!”
在几次羞辱过后,元善见对高澄的跋扈行径难以忍受,又日夜担心高澄篡国,便与侍讲荀济、礼部郎中元谨、长秋卿
刘思逸、
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人密谋诛杀高澄。假装在宫内花园造土山,秘密挖掘地道通向高澄的居住地,准备杀掉高澄。当地道挖掘到皇宫外城的
千秋门时,守门人听到动静,立即向高澄禀告。高澄随即勒兵进宫,当面指责孝静帝:“陛下为何谋反?臣父子忠心为国,何时亏负过陛下?”
事后,高澄将与谋者全部处决于市,又将天子软禁在含章堂,从此彻底铲除保皇派势力,将朝廷和皇宫完全掌握,再无后顾之忧。
吞并两淮
武定五年(547年)底,高澄遣兵进逼,侯景退到悬瓠(河南汝南)。
萧衍命侄儿萧渊明当总司令,会同侯景的部队,进攻彭城(江苏徐州)。萧渊明在距彭城九公里的寒山地方,被
东魏击败,全军覆没,萧渊明被俘。侯景退到涡阳(安徽蒙城)拒守,抵抗不住东魏追兵的围困,在几个月的对峙之后,被慕容绍宗在决战中击溃,全军覆没,最后带领八百名残余部队难逃入梁,进袭南梁寿阳,将监州事
韦黯驱逐。
萧衍对侯景驱逐
地方政府首长,不但没有责备,没有惩罚,反而即行任命侯景当州牧,侯景大喜过望。
萧渊明被俘后,高澄请他写信给萧衍,建议两国和解,萧衍复信应允。司农卿
傅岐警告说:“高澄既没有战败,为什么求和?明明是反间之计,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变化,我们不可跳进这个圈套。”萧衍当然不会采纳,两国使节,遂开始往来。
侯景果然恐惧,他上奏章说:“两国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毒手。”萧衍保证说:“我是天下之主,岂会对人失信,
你要深知我心。”侯景假冒高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萧衍,提议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这时露出真面目,复信说:“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就送还侯景。”侯景
的截获回信之后,决心叛变,他集结兵力,从寿阳南下,直指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侯景于548年八月起兵,如入无人之境的渡过长江,于十一月抵达建康,百道攻城。
南梁帝国各路勤王军队,云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饮酒欢宴,不敢作战。萧衍把皇帝诏书系到风筝上,命他们进攻解围,可是没有人听他的命令。549年三月,建康陷落。五月,八十六岁的萧衍被活活饿死。
在侯景乱梁的过程中,高澄一直密切关注南梁局势,并且于
武定六年秋派尚书
辛术前往两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了大片梁国土地。两淮之地多处州郡因不堪侯景袭扰,纷纷转投
东魏。不到一年时间,东魏借着
侯景之乱从中渔利,共得了二十三个州,并攻陷
淮南重镇寿阳,将疆域从
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长江沿线。
收复颍川
武定五年(547年),西魏大将王思政为荆州刺史。次年,
侯景叛离
高欢,向西魏请援,王思政以救援为名,趁势攻占了侯景所据的7州12镇。
宇文泰以授侯景大将军、
中书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诸军事之位回授王思政,王思政皆不受。宇文泰频使加授,不得以唯以河南诸军事一职受之,入守颖川(今河南禹县)。
武定六年(548年),东魏派太尉高岳、
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丰生等率步骑10万进攻颍川之
长社城(今河南
长葛),被王思政击败。
高澄见颖川数攻不克,屡次派兵增援,并决洧水灌城,城中顿时水流涌溢,不可扼止。东魏军队趁势进攻,王思政身挡矢石同士卒并肩作战,英勇抗击。西魏宇文泰得悉王思政被困,即派大将军
赵贵率兵救援,兵至穰城(今河南邓县)为陂泽所阻。长社城得不到外援,危在旦夕。
武定七年(549年)夏,东魏将帅慕容绍宗、刘丰生、慕容永珍见城即可攻破,乘楼船观察城中情况,忽然大风骤起,所乘楼船顺风漂泊城下,西魏守城将士从城上用长钩牵船,弓弩乱发,慕容绍宗赴水溺死,刘丰生中矢而死,募容永珍被生擒斩首。
东魏二将死后,士气大丧,不敢再逼进长社,高澄闻悉,亲率步骑11万来攻。他听从大都督破六韩常与洛州刺史可朱浑道
元的建议,在关口、大谷二道的咽喉要地驻兵守卫,扼住了王思政的粮道,导致长社城彻底断粮。抵达长社城后,高澄亲临前沿阵地督造土堰,重新聚水攻城,并组
织督励“决命夫”持续攻城。时西风突起,河水随风入城,北面工事被冲毁,东魏将士趁势入城。
高澄对城中人说:“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重赏封侯,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斩。”王思政据
土山对众人说,“吾力屈计穷,唯当以死
谢国。”遂仰天长哭,左右随之号恸。王思政面西再拜,欲自刎,都督骆训对他说:“公常语训等,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言,公岂不哀城中士卒也。”力阻思政自杀。高澄遂派常侍
赵隐赴土山接纳王思政,高澄以其忠于职事,礼遇甚厚。
遇刺经过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
元氏政权。
武定五年(547年)十二月寒山之战后,高澄俘获了当时南梁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
兰京,作为自己的奴隶,在
东柏堂的厨房里干活。起初高澄非常宠爱兰京,兰钦派人来请求给儿子赎身,被高澄回绝。后来兰钦死,侯景
祸乱南梁,兰京多次请求回国,被高澄令人杖责,又威胁说,再来诉求就杀了他。
兰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又想到昔日高澄对他的好处,心理落差太大,怨怼更深,于是和厨房里的六个奴隶合谋,准备刺杀高澄。另外,兰京的弟弟兰改是高洋身边的带刀侍卫,兄弟俩准备一前一后,各自杀掉高澄兄弟。
武定七年(549年)八月辛卯日,从
颍川前
线凯旋班师后的高澄正与亲信大臣们在内堂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兰京假装入内送食,趁机察看情况。高澄对他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
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
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朝床上扑来。
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
陈元康以
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从床上跃下时崴伤了脚无法逃走,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的六名同党随即赶来,将前来营救高澄的两名侍卫长砍得一死一
伤。众人一齐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兰京和同党虽然旋即被闻迅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早已身亡,年仅二十九岁,谥号文襄王,葬于义平陵以北。
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不久,北齐王朝建立。高洋追封高澄为
文襄皇帝,庙号世宗,陵墓称为峻成陵。高澄留下了六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绍信没有什么事迹外,其余都文武双全。尤其四子
高长恭更是一代名将,他就是有名的
兰陵王。
趣闻轶事
与郑大车
郑大车出身荥阳郑氏,郑俨祖之庶女。北魏时期曾嫁给广平王元悌为妃。后来元悌死于河阴之变,郑大车孀居于邺城,被高欢看中,收为侧室。
天平二年(535年),高欢攻打
刘蠡升,高澄与
郑大车私通,高澄时年14岁,高欢回朝后,一名婢女将此事向他告发,并有两位婢女作证。高欢打了高澄一百棍,然后把他囚禁起来,其母娄昭君也被断绝往来。当时
尔朱英娥很受高欢宠幸,并生第五子彭城王
高浟,高欢便想废掉高澄世子之位。高澄只得求救于
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来到朝廷以后,假装不知此事,便请求朝见高欢的妻子娄昭君。高欢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司马子如说:“我的儿子
司马消难也与我的小妾私通,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掩盖起来才是。王妃是大王的结发妻子,过去常常拿父母的家财来供给大王。大王在怀朔被杖打,体无完肤,王妃日夜喂水喂饭,治疗疮伤。后来为了躲避
葛荣,你们一起逃往并州。贫困的时候,烧马的粪便作饭,自己制作马靴,这样的恩义怎么可以忘却呢?夫妇相助相爱,女儿嫁给皇帝,儿子继承您的事业,况且娄领军功勋盖世,怎么可以轻易加以变故呢?况且一个女子不过像一株小草一样,而婢女的话您不必深信。”
高欢便让司马子如审问此事。司马子如见到高澄后,责备他说:“男子汉怎么可以害怕威逼而自己诬说自己呢?”于是,司
马子如让两位婢女推翻自己的证词,并威胁告发的婢女使她上吊自杀。司马子如这才告诉高欢说:“果然说的是假话。”高欢非常高兴,立即召来娄昭君和高澄。娄
昭君远远望见高欢,一步一叩头,高澄也边走边拜,父子夫妻相对而哭,和好如初。高欢便设酒宴欢庆,并说:“让我们父子重新团圆的,是司马子如啊!”于是,
赐给司马子如黄金一百三十斤,高澄也送给他良马五十匹。郑大车经过此事仍然宠爱不衰,弟弟也跟着鸡犬升天,后来她给高欢生下第十四子,为北齐冯翊王
高润。
与李昌仪
李昌仪是北魏大臣李伯徽之女,出身赵郡李氏,美貌聪慧,精于骑术。她的出现令已经年过不惑的高仲密抛弃了原配妻子崔氏,与她成婚。婚后因为高仲密经常跟和尚显公聊天,李昌仪嫉妒,进谗言令高仲密将和尚拉杀。
公元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
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高仲密从沧州调回邺城,担任御史中尉,有选拔举荐官员的权利。他选手下御史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亲戚乡党。人选报上去之后,掌握终审大权的高澄发觉他这种结党营私的行为之后立即阻止,大笔一挥,奏令改选。
高仲密知道
崔暹是
高澄的心腹重臣,之前他抛弃的原配是崔暹妹妹,因此他怀疑高澄驳回他的奏疏是因为听信了崔暹的谗言,就将这两人一道恨上了。高澄首先给崔氏找了门第更高的
人家改嫁了,在婚礼的当晚亲自出席,给足了崔暹面子,扳回这一局。随后,他把目光转向了高仲密的后妻李昌仪。因为李昌仪的介入,才导致崔氏被抛弃,所以报
复的对象首先是她。高澄前去调戏李昌仪,借此羞辱高仲密,李昌仪衣带尽裂,脱身后向高仲密哭诉。高仲密又怕又恨,因此密谋造反。
因为存了反心,高仲密怠慢公务,无心理事,借口说崔暹经常排挤污蔑自己,整天玩忽职守。高欢看到他这般怠慢,当着大臣的面责备了他一顿,免去了他御史中尉的职务,将他外放到两魏边境的北豫州去担任刺史。
高仲密被外放为北豫州刺史后,高欢开始怀疑他,于是派人前去他的属地探察。高仲密先下手为强,设埋伏擒拿了高欢派去的官员,随即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
邙山之战,宇文泰惨败,而李昌仪则被侯景俘获,送回邺城。高澄身着盛装,前往监牢探视,问:“今日若和?”李昌仪无
奈,跟从高澄做了小妾。高澄死后,她入宫做了女官,侍奉娄太后。高殷继位,她以同族的身份接近太后李祖娥,骗取杨愔等人准备外放高演和高湛的密报,告发于
娄太皇太后,直接导致高演政变篡位,杀害了高殷。
与元玉仪
元玉仪是北魏高阳王
元雍的世子元泰的庶出女,元泰在
河阴之变时被杀害,一度家境败落,元玉仪沦为
孙腾的家妓。高欢当国后,给当年在河阴之变中遇害的文武百官各自抚恤追赠。元泰已死,高阳王的爵位由他的嫡子元斌袭承。元玉仪几次登门请求,想要认祖归宗,被元斌拒绝。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故,高澄接任为渤海王,成为东魏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年初秋,高澄从晋阳来邺城朝觐。不
知道什么原因,元玉仪被孙腾抛弃,在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上遇到了上朝途中的高澄。高澄将她带回去,安顿在他平日里用来处理政务的东柏堂住下。为了给她出
气,高澄甚至奏请皇帝,将她封为琅琊公主。
高澄素来风流爱色,当时的中书侍郎
崔季舒是高澄的密友,平日里受高澄之托,帮高澄寻访美人。得到元玉仪之后,高澄非常高兴,还对崔季舒炫耀说:“你经常替我选美女,可选了这么多,却都没有我自己得到的这般绝异之人。崔暹知道此事必来进谏,我正等着呢。”
听到风声的崔暹很快赶来,高澄猜到他会劝自己不要做这等荒唐事,就故意板着脸不给他好脸色看。崔暹看在眼里,心中有
数。他再来东柏堂见高澄时故意将袖子里的名刺掉落在地。高澄诧异,问他这是做什么。他一脸恭敬地回答:“特来拜谒公主”。高澄喜出望外,拉着他的手就进去
见元玉仪。通过此事,可见元玉仪当时所受的荣宠之盛。
为了固宠,元玉仪将自己早已经嫁人的姐姐元静仪介绍给高澄。高澄爱屋及乌,也与元静仪通奸,给元静仪奏封了公主。一
人得道鸡犬升天,元静仪的丈夫崔括,还有她的儿子都被高澄破格提拔,还得了丰厚的赏赐。元氏姐妹扬眉吐气,过了一段风光无两的好日子。后来高澄遇刺身亡,
元玉仪的名字再未在史书上出现过,不知所终。
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