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籍帝师尹箫怡

作者:尹惠英 2016-09-29 10:57:36

新闻来源: 新闻作者:王亚林


  近日偶然读到周德翰先生《清代唯一滇籍帝师刘崐》一文,他说:“在清代10任皇帝众多老师中,晚清时期的同治帝师刘崐是唯一的滇籍人士。”其实不然,在大理州弥渡县,还有一位帝师,他就是尹箫怡。巧合的是,他们都同为清代第十代皇帝同治帝师。
尹箫怡(1827—1886年),曾名尹炳甲、尹绍甫,字吉芬,号文浦,别号壬斋,大理府赵州弥渡兔街(1962年划归南涧彝族自治县)人,道光年间举家搬迁于弥城。尹箫怡事迹《民国弥渡县志稿》、《新纂云南通志》等均有载,但史籍记载,微言大义,且有错讹,今据兔街尹氏第11代孙尹清林整理家谱及相关文献资料作粗略考证。'
坎坷从政路
尹箫怡先祖尹兴祖由四川宦迹云南,考授晋宁州左牧,后移任呈贡知县,1644年迁毕乌判事,候补晋阳知府,明亡后遂隐居滇西弥渡兔街腊苦村。五代祖尹思任为清乾隆癸卯科(1783年)举人。尹箫怡与箫忻、箫恺、箫愉兄弟四人,尹箫怡排行老大。尹家历代耕读传家,满庭书香,尹箫怡传承家学,自幼才思敏捷,家虽贫寒,但读书刻苦,善于作文、书法,文行俱优,“少时文名噪甚”。1855年,尹箫怡连过省、府、州各级考试,脱颖而出,成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生员。同年联捷乙卯科云南乡试举人,列第13名。时值清朝内忧外患之际,尹箫怡自幼深受祖训“先祖多良才,利人利己利社会;子孙有大志,为国为民为家乡”的濡染,抱定“从仕途扶朝纲,求国家振兴之道”的理想,居家潜心博览群书,四书五经烂熟于胸。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尹箫怡辗转北上,历时约四个月抵达北京参加春闱。一篇篇锦绣文章,潇洒飘逸的书法,五经考试录为会魁,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尹箫怡如愿以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1865年,又经考试,以优于文字书法,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尹箫怡入詹事府,历任左春坊、右中允,修国史,录会要,弘德殿教授,少不更事的同治帝,“凡十有余年”。期间,尹箫怡始终廉洁自持,才学出众,累次在三年一次的京察中获得一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势有备位台阁之意。可惜,不可救药的同治帝载淳亲政不到两年就于1874年驾崩,箫怡失却依傍,加之个性不屑攀权附贵,在新旧势力矛盾纠结的晚清被时人称为“干阁”。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清廷发出诰命称,箫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笔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授为奉政大夫,妻石氏封为宜人。
从此,尹箫怡就成为一个五品散官,整日埋头整理国史资料,被搁置起来。自撰联“无数云山供笔点,一篇珠玉是生涯”,就是这时生活工作的最好见证,然而箫怡却是乐在其中,成绩不俗。光绪五年(1880年)一月,尹箫怡再一次京察一等,引见于光绪皇帝,仍被留用原职。
七年之后,直到1883年,年届花甲的尹箫怡终于被“特旨外放,任贵州安顺知府”。据说,这是缘于慈禧太后“念旧情”,尹箫怡勤于职务。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之首邑,因其地理位置显要,素来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且“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在安顺,尹箫怡始终秉承“泽加于民”、“兼善天下”理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政,力图干一番事业报效朝廷。可惜,天不假年,因积劳成疾,1886年,一场风寒大病而辞世。夫人与子炳均扶柩归葬入兔街祖茔,居住弥城。民国六年,炳均任弥渡教育局长。
书联芳古今
尹箫怡精通文史、诗词、乐律,擅长对联书法。光绪二年(1876年,尹箫怡回到故乡弥渡,与家乡文友吟诗作对,品茶论史,也许是尹箫怡一生中最为快乐惬意的时光。
尹箫怡博学多才,弥渡名胜寺宇撰书不少楹联,每作均联语工稳,文采斐然,堪称对联高手。1876年,弥渡中和书院修葺一新,尹箫怡为之题写楹联两联曰:“名录压滇西,源溯文江,看前辈六科六解亚;祠曹连阙北,宗潮学海,愿诸君一室一琴书。”“琢磨有灵都缘绿竹;安排预定且看梅花。”前联历数弥渡地方学子在乾隆朝五次乡试中,连续考中解元、亚元之盛况,寄望于后起学子博览群书,不负先贤,寄托着尹箫怡对后学的谆谆教诲之情。后联则勉励后学诸君以竹为师,谦虚有节,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在弥渡天渡桥廊柱上,尹箫怡撰联“两岸柳映千峰雨;一堤桃花万树霞。”弥渡八景中的西河烟柳和桃花古渡入联,烟柳朦胧,桃花姹紫嫣红,家乡如画。在密祉凤山书院,尹箫怡惊异于密祉坝的秀丽景色,品茗之余,欣然题联“盃茗借僧僚,正山雨溪云之候;龟蛇严锁钥,在柳桥梅驿之间。”在红岩虫蝗寺,尹箫怡回顾南诏历史,题联“驯鹿有灵在昔,竺云蒸白饭;飞蝗无迹于今,花雨湿红岩。”描摹红岩地方丰盈的景象。1877年春,尹箫怡游弥城镇西壁王母阁,题书“福佑云津”匾,表达为弥川生民祈福之意。
尹箫怡书法出于王、赵,行书笔法丰浓,而自有个性,为“晚清一灿星”。弥邑后人、著名学者许子建评为,结构灵巧,笔力中锋,不仅天姿超凡,抑且功力深厚,非一般学者所可望尘,与有清一代的刘石庵相伯仲,故在弥邑超前轶后。如今,圣旨、印章、书法作品等尹箫怡遗物今保存于弥渡县文管所。据说,当时文人雅士常以得尹箫怡一字为宝,时常有人用窑烟、胶水、棉纸拓下装裱,悬挂于堂室之中欣赏,尤以“琢磨有灵都缘绿竹;安排预定且看梅花”一联最为珍奇,民间遗留墨迹较多。
一代帝师,可谓才高八斗,可惜尹箫怡至今留下文学作品不多,仅见《大理县志稿》收录其诗《天生桥不谢梅》,写的是大理洱河水至天生桥激水跳珠,宛如梅树的自然奇观,录出共赏:“激水跳珠万朵融,横斜疏影挂玲珑。天青自坠瑶台雪,江静仍吹玉笛风。仙鹤桥头抬欲下,美人月底梦难同。唐花岁岁闲飘落,争似长开碧海中。”

(来源于云南政协报)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