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高宗祠八百年历史古祠

作者:高子芳 2016-08-03 17:37:41

——蕴藏着抗金古井、乾隆御道、道光圣旨碑亭三件宝

千载文脉,底蕴深厚,岩门高氏宗祠俗称高家祠堂,座落在杭州萧山区南阳街道(镇),白虎山南麓,已有八百多年的高姓历史文化的古祠,是萧山东片地区望族。高宗祠的规格、声誉,在浙江乃至全国领先,并且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宗祠”先进之首,还先后有五名男女宗亲被评为全国孝贤模范、修谱先进工作者。高宗祠是宋朝起源、明朝立祠、清朝鼎盛、如今辉煌。正是历史长、规模大、人丁旺、古迹多、交通便、风景优十八个字。“历史长”在靖康之难1127年北宋朝武烈王高琼的后裔,高世英公随北宋赵构皇帝,南渡的三公之一,第八世孙大宋诗人高翥,1170-1241,宋孝宗皇帝赐号菊处士,定居在白虎山是岩门高氏始祖,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祠堂。“规模大”,分别为“一中、两区”,中轴线,祠堂三进,前进门楼高十八尺马头墙,正大门上雕刻着“高氏宗祠”四个大字,二边门上刻有“实实”、“枚枚”四个字,门楼靠背万年台(戏台);二边厢房,二进正大厅,报本堂五间及外蓬,两厢走马楼;后进七间楼屋,分别为礼仪堂,藏书楼,小天进,有加八尺弄。内外二个道地,二个停车场,古朴庄严。两区:东先贤区,岩门灵栖塔占地两亩,塔进深35X35米,四方型六层楼、阁,高达43米,投资1200万元,第一期设置可存放1万多骨灰盒位。西生活区、办公楼、食堂、文韵阁。再加马路西边,三合院高公馆楼,还加上下两座牌坊;特设立崇德、昭、广仁三个凉亭;高氏历史碑祀台。“人丁旺”,岩门高氏分成十八个房头,祖大房、西三房、东三房、祖四房、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河南房、河东房、楼下房、海头房、塘外房、杨树房、城西房、南房、塘北房,其中出赘陈姓,为“继存房”,不修入岩门高氏宗谱中。岩门高氏预计有八万多人口,已有四万多男女人修入第八次宗谱中,分别居住钱塘江两岸,南阳、河庄两镇,是高姓聚集地。也有许多世孙,分布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和有的在海外成家立业。“古迹多”,有北宋抗金井、乾隆御道,道光圣旨碑亭古迹三件宝。

三件宝之一:古祠抗金井。据传说,在靖康之难的第二年,北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时期,朝政腐败,战乱不断。北方大金帝国四太子完颜兀术领兵数十万,九次侵犯中原成功,俘虏二帝到北国,坐井观天。其中九殿下康王赵构皇帝乘机驾马出逃,由金陵(南京)向南奔逃。金兵元帅兀术闻报,即派兵将追赶。小康王赵构马不停蹄,一路狂奔,逃至当初海宁县钱塘江,向江南白虎山奔跑(即现萧山区南阳街道龙虎村),见后有追兵,前是茫茫大江,便长叹一声“天亡我也”正欲投江自尽,此时忽见茫茫江雾中出现一匹高头白马,向他奔来,赵构小康王见机骑上白马,只见脚下滔滔巨浪,似云似雾,顷刻便到江的对岸,下马在钱塘江白虎山山脚上,此时白马即逝,小康王极为惊奇,言道:“天助我也”。

再言金兵追到江边,只见小康王赵构一跃入江中以为自尽,追赶兵将只好复命于金元帅兀术。此时,“泥马渡康王”后,天气微暗,小康王赵构只好徒步沿白虎山走去,在不远的前方有一座小庙。再说小康王赵构皇帝十分疲乏,只得暂停一下,随后,朝庭闻知,救驾官兵逐渐增多,炊伙的饮水在山中无处着落,饮水十分困难的紧要关头,据说小康王赵构亲自踏山观察,见到山顶中一块平阳,皇上手一指,掘成一口井,赵构皇帝见到井水源源不断,高兴地说:“山水助我朝抗金力量也!”随后故称“抗金井”。这口井的水质常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四季不涸。直到明末清初时期,钱塘江变迁,岩门高氏宗祠受潮患,高宗祠迁徙到白虎山抗金井边,平阳山上重建高家祠堂房屋。抗金井是现在的高家祠堂,生活区食堂边,常年供祠堂饮用的水井。

三件宝之二:乾隆的御道十八档石台阶。岩门高氏一直传说着,乾隆皇帝是高家后裔。此说有谱序佐证,陈元龙(陈阁老)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海宁岩门高氏写谱序时说:“岩门八世高琼入赘于海宁赵家桥陈氏,其为高琼裔孙”。据戏剧演义中说,被调包进宫的陈阁老儿子被封为太子,后来继承了皇位,他就是乾隆皇帝。这一民间故事,一直流传在高家后裔之中,乾隆皇帝真名叫高天赐。乾隆皇帝常对自己的出生十分关心,他铭记在心中,胸有成卓。他了解到真正的祖籍听爷爷讲在海宁对江钱塘江南岸的高家。因此,乾隆皇帝六巡江南,第四次,第六次两次到岩门高氏老祖籍地。第四次南巡在乾隆三十年(1765)自石门(崇德)乘龙舟到海宁盐官安澜园(陈阁老宅)逗留了数日,为寻找自己祖籍,欣然写下了诗一首“讵以簪缨赫,惟敦孝友情”句看,乾隆似乎坚信自己出身的确姓高。这次乾隆出访,以自视察钱塘江为名,实为寻找自己的父母的祖籍为真,从海宁出发到李家村(现杭州观音塘)转折到岩门(青龙山,白虎山)两山对峙的地方。乾隆皇帝巡视,不仅看到了钱塘江海浪滚滚,江道坍涨场景,而且看到了沙地草舍茅棚荜遍布,无独有偶,有一处瓦房,约数十间之多,而且建筑较高大,颇有气派,皇上就使派随从人员找来地方官问后,才知道高协盛商号,一听乾隆皇帝内心十分高兴,江南高姓的祖籍才有了眉目。于是决定亲临专访,那时,高协盛在青龙山北(现新创村),当时的地方官员通知高协盛,店主是岩门高氏河南房高宗,字胜益,跪在门槛上迎驾。乾隆皇帝问,你难道不怕坍江,敢在江之南造如此高大的房子吗?据高氏27世世孙河南房高伯林说(南兴村14组),伢协盛老祖宗一直传下来说,乾隆皇帝一进伢协盛门就美赞说:“寡人走遍天下,算得上高协盛靓丽廊下。”并鼓励高协盛店主,你要好好创业,为高姓争光。过了几年坍江,高协盛一户大号迁徙到,青龙山南凸肚沙(现南阳南兴村)居住,高协盛是望族,子派甚多。现在分成老、新、南、北四个高协盛。乾隆皇帝寻根思祖孝心十分迫切,在1783年第六次南巡,计划视察海宁石塘建筑后,向江南白虎山寻访自己父母的祖籍祖庙。当时的地方官吏,随即通报岩门高氏宗祠,高家祠堂司事,为了迎驾乾隆皇帝御驾视察高宗祠,忙得不可开交,昼夜不分,连续作战,在祠堂门前山坡上筑彻御道,找来了能工巧匠,选优质石,很快筑成了十八档御道石台阶(文革时被毁,现已仿制),恭候接驾乾隆皇帝驾临。乾隆皇帝御驾祠堂,参拜了高氏列祖后,龙心大喜地说:“寡人总算找了自己的祖庙”,并开金口赞美地说:“吾大宋朝时,前有杨家将,后有高家将”。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五代同堂”四个大字,随后,这块金匾挂在高宗祠报本堂上方,光彩夺目,炫耀千秋。

三件宝之三:圣旨碑亭。清朝道光皇帝“圣旨碑亭”建于道光四年(1824)在白虎山高家祠堂外道地东南侧,保存得完整无损的原貌原样的“圣旨碑亭”古代建筑成为萧山东片南沙地区一件珍贵的历史性文物,珍迹光彩夺目。在200711月被杭州市人民园林管理局确定为市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皇亭。圣旨碑亭,全用绍兴柯岩青石凿成,设计构思合理,石亭结构坚固,一座巧夺天工的碑亭,亭顶分上下双重檐,亭顶层花栋图案,两边雕有飞龙插剑,中间明珠,“双龙抢珠”,二层南北双檐下,狮子滚彩珠的飞檐翘角,栩栩如生。亭内有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诗联墨宝。朝南沿梁上刻有“名世清风”四个大字,朝北沿梁上刻有“令誉重光”四个大字,宽三尺、高一丈的贞节牌坊竖于碑亭中间。牌坊四周雕有国定图案,牌坊上段朝南面雕的是双龙吐珠,北面雕的是双凤吐喜,更可贵的是牌坊中间上有“圣旨”两红字闪烁,下为“旌表已故太学生高敬修之妻冯氏立”。右侧为“兵部侍郎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无理全省营务兼管粮饷管理盐政帅题”,左侧为“道光肆年拾壹月”。碑北侧中间刻有“松柏坚贞”四个大字,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刻有六副对联。

朝南向为“一片冰心教养儿孙绵百世,三朝德旌褒史册耀千秋”

朝北向为“凛若冰霜永矢贞心型渤海,坚於松柏高标劲节冠岩门”

朝东向为“铁石心肠惟与青灯为伴,松筠节掭可同白日齐光”

朝西向为“彤管留名华衮褒扬一欢,柏舟矢志诗歌先后同揆”

北石柱内联为“金石勒仪型邦家有典,春秋书姓氏草木皆香”

南石柱东西侧联为“安节亭甘节吉节掭东流并洁,立贞干持贞心贞凤南国同休”。

整个碑亭所有字迹清晰可见,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受到任何一点损失。一是因为南阳当地“高氏”是一大姓,占南阳街道总人口的30%;二是宗祠建在山上林木丛中,相对偏僻;三是碑亭多为纪念,没有什么所谓的“封、资、修”的东西,而且也是一件令高家光荣的事情,故而保存完好。屹立在钱塘江边的白虎山上的圣旨碑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在2013810被定为南阳街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春泥计划实践教育基地并挂牌。交通便,杭州国际机场北8公里,钱塘江上的下沙、江东大桥中间,公路上红十五线,浦十四线,到钱江观潮城边,直达高宗祠门口。“风景优”,高宗祠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瓦粉黛马头白墙,一群具有江南风格、徽派型,有一定规格的上资质的古朴宗祠,耸立在钱塘江边,在白虎山青松翠柏香草绿化的环抱中,好似一颗明珠,熠熠生辉,闪烁发光。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