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张氏文化论坛”论文选

作者:大王叫我来巡山 2018-07-14 10:55:26

首届中华张氏文化论坛”论文选第一辑——综合研究三 

张载的远大理想与习近平的伟大实践

——重读张载“横渠四句”的心得体会

张选平

本文导读: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第二部分,结合习近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分别从为天地立心与习近平的核心价值观、为生民立命与习近平的民生观、为往圣继绝学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为万世开太平与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把握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的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出北宋张载。这“横渠四句”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核心话题、宗旨、方向和目标,指明天人合一,民胞与物,乾坤父母、尊礼贵德的社会、学术使命,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念。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张载出入佛道,尽究其说,而统摄为儒学,构建了创新性的理论思维体系。王夫之曾高度评价张载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

古人以“心之官则思”,因此,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归功于天。”但他认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共同体的情怀。由于人的存在和其生活的各种需求,天地万物便其有其实存的意义和价值。天地万物以人为价值源,人对天地万物具有爱护的义务和责任。天地万物与人同为生命体。应有仁民爱物之德;和生和处之道,遵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期诉诚,诚为天道,思诚为人道,天地万物与人类心心相印的亲情纽带,深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人生,宇宙天道与人道价值,转天心为人心与转人心为天心的相互交感的仁道形上学。

《张载集·近思录拾遗》里“为生民立命”的“命”作“道”。“立命”见于《孟子》“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周易·说卦》载“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张载以仁义道德精神,处处事事以民为本,为生民构建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家园。“立命”和“立道”首先是自我修身,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精神境界,而能自觉、自省、自律,抵制一切歪风邪气,不被权、色、钱、势所迷,而一身正气。其次是正确对待“命”和“道”。“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体认人人所具有不忍人之习的良知本性而不放失,这便是正命和正道。再次,建构为生民立命的有道社会。张载为解决农民丧失土地的痛苦,提出试行新的“井田制”,限制统治者的土地兼并,以平土地、贫痛不均的严重两极分化,以保生民。同时,他主张革新变法,凡变法须是通。“变而通之以尽利”,民与国通达而长久,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构建生民命运共同体的有道社会和精神家园。

“为往圣继绝学”体现了张载文化自觉、学术自觉的意识和文化使命,学术绍承的担当意识,张载面临的是唐末五代动乱之后的伦理道德沦丧,价值理想迷惘,佛盛儒衰的形势。张载之前,韩愈试图恢复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德,以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但韩愈对于道德的内涵语焉不详。“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张载绍承了韩愈道统,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稽天穷地之思,与尧舜孔孟合德于数千载之间”。他以天理之大虚空即气,批判佛教以心为法,以空为真,建构“大虚即气”的气体论的哲学思维结构。同时,程颢和程颐建构了“性即理”的理论思维结构,两者为宋代哲学理论思维开创了新生面、新体系、新观点、新学风。特别是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主张,终结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不仅继往圣之绝学,而且发扬绝学,有功于圣门。王夫之称赞说“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

最令人钦佩的是,张载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生民为本的忧患意识,天下视野的价值理想,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其人生崇高的抱负和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太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坚持追求的理想世界。张载秉持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国家天下安危兴亡为己任,发扬指导其进入圣人之域的范仲淹的“致太平”的主张,而为万世开太平,不只局限于一朝一世。他以远大的哲学家、战略家、未来家的视野,为万世以后的世界谋划设置。这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气魂、风格、神韵的对未来和合世界的价值理念,是基于对命运共同体世界的初始体认。虽已过去近千年,但乃是有价值和意义。

张载的“横渠四句”言简意赅,涵盖宇宙观、本体观、道德观、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四句之间互相交感会通、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抗击外敌,坚持和平的坚强意志。

习近平同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的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在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砥励奋进,奋发有为,把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社会逐步变为现实。

(一)为天地立心与习近平的核心价值观

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全体国民树立一套共同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进行思想层面的现代化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其深刻传统文化价值根源。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崇礼文化,“保息养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富民思想、和为贵的和谐精神。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如“为仁由己”的自由思想,“隆礼重法”的法治思想。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深度契合。如“诚之者,人之道也”、“仁者·爱人”以及笃实践履,诚敬为学的敬事精神,“民胞与物”的仁爱境界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要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使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统价值精髓在当下重新鲜活起来,凝聚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彰显出当今时代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深深浸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信仰凝聚、制度重构,价值观挺立,社会风气塑造和个体道德提升五个维度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和人民也将不忘初心,砥励前行,构筑文化自信,共同实现中国梦。

(二)为生民立命与习近平的民生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习近平用深情的话语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民生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一直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注重民生,保障民生,奋力铸就大国民生改善新篇章。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项项举措回应民生关切。

十八大以来,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80%以上都能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五年来,我国新增超过6500万的就业岗位,解决了279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有6000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1900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

习近平的目标不仅仅是让13亿多人吃饱穿暖——尽管这本身就是一项很不起的成绩。他还要让老百姓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他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他多次主持中共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关于医改的重大文件。“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他推进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回应亿万人民“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期待,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三)为往圣继绝学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软实力。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读中华传统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彰显出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与责任情怀。

一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实践,全面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和发展走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借助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二是着眼于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刻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精神理念与时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中逐渐孕育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思想、“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经济管理思想,“礼德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理政思想,“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社会伦理思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道德修养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三是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需求。明确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旨向,科学态度与创新路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强调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内容、传播载体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方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为万世开太平与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

当今世界,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正如习近平所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摆在全人类面前。我们怎么办?“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族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这样回答。

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之间交通,从此中国与西方及中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此番破除文化政府地域禁锢的征途,被史学家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

而今,“一带一路”——21世纪的“凿空之旅”承接了千年前的流风余韵并将之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比先贤们更坚定、更宽广的道路。

4年来,“一带一路”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我们让事实说话:

截止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在埃塞俄比亚,非州首条全套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已建成通车,非州铁路翻开了新的一页,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半个多世纪以来兴建的最大基建项目。2014年5月,中哈物流基地在中国连云港启动,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第一次正式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2013年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正式开业,成为从最初创立时的57个扩大到77个。2014年中国提出了设立丝路基金,如今有首批投资项目已启动,实际拨付投资额53亿美元……

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93年会员国一致赞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此次峰会前夕说“一带一路”倡议展示出中国为推动全球发展带来的新远见。

为何“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众人期待和赞誉?因为它“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且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且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就是习近平倡导的大道,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大道。

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期盼的理想社会。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坚持“和为大道”,谋求“万邦和谐”、“万国咸宁”、“为万世开太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与“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一脉相承,它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着力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一言蔽之,就是“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朴素的话语,饱含了最真诚的愿望和最有力的加持。煌煌千年,中国人所秉持的“和”的理念,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从未改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大的愿望,而“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这一愿景在现实社会的投射和具象化,是实现这愿景的具体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带一路”行的是天下大道,这是一条通向美好的道路。未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我们矢志不渝“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想社会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简介:张选平,男,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文化和广电新闻出版局主任科员;江西省谱牒协会张氏文史委员会秘书长丶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丶秘书长;赣州市客家联谊会会员;有多篇姓氏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