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江西赣南卷
近年来,我傅姓同胞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普遍碰到“傅”与“付”姓之间混用问题,有的还给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与烦恼。特别是户口簿、身份证、银行卡、驾证、房产证等一系列证件资料出现“傅”与“付”混用,就会麻烦不断。
众所周知,姓氏具有单一性,不能允许同时有两种写法,也不允许“傅”与“付”两姓混用。
我国的人口统计,十年一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数据给国民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早年的统计资料中,我国的“傅”姓人口占全国的 36 位。而近期人口统计中,“傅”姓人口排位退到了第 53 位。是什么原因造成倒退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傅”姓人转到了“付”姓中去了。现在“付”姓人口却大大增加了。
国家机关的统计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这就严重影响到政府文献的公信力。
江西省傅氏宗亲联谊会首届会长,傅荣楷宗亲,江西南昌人高级工程师,十多年从事我国姓氏文化研究,
2002年 12 月 18 日提笔给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处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处将信件转给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该部门同志很重视,专门咨询了多位专家,于 2003 年 6 月 10 日给他回信。回信中指出:“傅”与“付”是两个不同的姓,并不是简写与繁写的关系,社会上混用是不对的。教育部回信称:“付”姓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姓。明朝出版的《万姓统谱、遇韵》中记载:“付、见〈姓苑〉。”付吉,大成人,陕西按察副使。”《姓苑》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本姓氏书,就是说,南北朝时就有“付”姓了。故《新华词典》等现代工具书中都将“付”列为姓。傅荣楷在《江西省傅氏探索与研究》一书中,谈言他在十多年的姓氏文化研究过程中,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查找了大量文史资料,就是没有见过一本与傅姓无关的《付氏家谱》,也没有见过一位与傅姓无关联的“付姓人士”。但是,在网上却看到有一些坚持自己姓“付”而不是姓“傅”的人,这些人多是年轻人,他们的父辈,祖父辈都姓“付”但都没有家谱为证。还有一些原本姓“符”,姓“伏”姓“富”的人,也自行简化成了“付”这就使原本认为只是“一姓两写”的问题更加复杂了。姓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中华傅氏通谱·江西赣南卷 第五章 傅氏文化
常重要的标识。它是自己上与祖宗下与后人之间的血脉延续和文化传承的纽带,应该严肃对待。现在,许多身份证
件中由“傅”姓被误登成“付”姓的人,有的因为改回“傅”姓实在麻烦,不愿费力气再改回来,有的因为“脱根”多年,无法查证数代以前的确切姓氏,就传承给了下一代了。这样下去,姓“付”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与古代“付”姓族群无关。这就造成了姓氏文化的混乱,可谓遗患无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977 年 12 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全国报刊上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不但大力简化笔划,而且大力减少字数。简化笔划是正确的方向,减少汉字则带来了大量语义混淆的问题。例如,“圆”字简化成“元”,
“蛋”了简化成“旦”,结果“圆蛋”就成了“元旦”。像这样闹笑话的问题大量出现。结果试用半年后停止试用,
1986 年 6 月正式宣布废止。就是这个造成大量麻烦的“二次简化方案”,将“傅”“副”字都简化成“付”字,结果使“支付傅副科长一百元”,就成了“支付付付科长一百元”。姓氏不是不可以简化,只是必须保证单一性。如“萬”简化成“万”、“劉”简化成“刘”、“張”简化成“张” 、“孫”中华傅氏通谱·江西赣南卷 第五章 傅氏文化
简化成“孙”,等等。繁体了简化以后,就不能在文章中同
时使用,必须保持单一性。“傅”是不能简化成“付”的。一是“付”姓确实存在,不能合并;二是字义上“傅”“副”“付”三字都是多义字,意义繁多,合并后易产生误解,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取消了该简化方案。
为了解决“傅”“付”混用的问题,我们“傅”姓同胞
要有所行动。
首先,被误登记为“付”姓的,要下决心,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坚持努力把身份证上的错误更正过来,还我“傅”
姓同胞的尊严。不要让我们的后人为姓氏错乱问题而困惑,为当代傅姓同胞的迟钝和无能感到羞愧。
其次,我们大家在生活、生产、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不要图一时之快,把“傅”姓写成“付”。别人写自己姓名时,写成“付”要及时指出,养成强烈的意思观,只要我们全族同胞提高认识,注重平时的习惯,组成一道坚强的防范意识,这“傅”与“付”的问题就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