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南康历史悠久,秦时名南埜,汉属豫章南埜县,三国时吴嘉禾五年分南埜县呈南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县名为南康县,1995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康撤县设市.
钟氏在南康姓氏中名列第七.自唐朝末年(公元903年)由烈系第38世嗣孙立本公从湖南衡阳移居江西南康相安官场(坪市钟屋村)、接系第48世嗣孙才伯公于宋崇宁年间由金陵(南京市)移居南康唐江水南兴贤坊《唐南钟屋村)起,至民国前烈、接两系分别从湖南、广东、福建、江苏以及本省和赣南各县迁入,分布305个自然村,人口38000多人,可谓枝繁叶茂.下面依次(按族系吊线顺序)介绍各支迁徒发展.
(一)
烈系第64世嗣孙友文位下盛沛公,于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由全南县金龙乡含江村移居潭东镇东坑村高破,因村旁有一高大水陡得名,立“沛德堂”,传15代,915人.盛沛公部分后裔移居本镇高坑村瓦屋下和精县枫树铺大坑、崇义县尚德里江头蛇溪、信丰县城外水北坊、赣州市老城区.1998年由高陂友文嗣孙英言,友武嗣孙大芳等人发起联合修谱工作.其辈序:万法以惟正,启盛德荣隆,绍志承先泽,钟英叶孟茧.骏业由忠厚,鸿猷在善良,传家敦孝友,继世仰书香.盛沛公第9代嗣孙芳昌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职务.
烈系第63世嗣孙友文位下启光公,于清初由全南县金龙乡鹧鸪坑移居潭东镇高坑村瓦屋下,传12代,102人.启光公第4代嗣孙隆捷、隆任移居赣县长洛龙头湾.
烈系第71世嗣孙友文位下孔昌公,于明嘉靖1498-1548年间,由赣县王母渡移居龙华乡双江村牛形,地处上犹江东侧似牛形的小丘下得名传15代,336人。其部分嗣孙移居信丰县上西门城外和崇义县荷树岭.孔昌公第14代嗣孙生针,任双江村党支部书记,因政绩突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劳动模范,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
烈系第76世嗣孙友文位下秋福公,于清康熙初年由赣县桃江寨溪移居南康城西外,后移居虎桥,传12代,715人。其后裔分居蓉江麻田村堆塘、东门村棚下,浮石乡圳玄村旱坳、窝坑村竹石下和大余县新城东坑。其辈序:润金纯良笃,厚德泽孔长,声子文亮光,裕大定宏昌,凤麟生盛世,家国永传芳。
烈系第65世嗣孙友文位下大结公,于清顺治年间由信丰县安西镇下郑移居潭口镇花生行,因民国时期以买卖花生成行得名,立“叙德堂”,已传14代,788人.大结公第6代嗣孙国亮、国恕兄弟于清末分居本镇台头。国恕三子定富于1933年迁大余县城,传4代,50多人。信丰龙州第5次修谱(友文公位下德财、德礼的后裔合修谱,其辈序:德文仲诚受,钟子名万盛,大展高才能,华国定恢宏,骏业隆汉士,鸿猷绍晋臣;家源绳祖武,亲爱乐天伦.
烈系第71世嗣孙友文位下国林(盛昌),于1931年由大余县赤石乡生龙里移居浮石乡窝窑行,传2代,19人。
烈系第68世嗣孙友文位下才励公,于清朝由信丰龙州移居龙回,后迁梅源,因遍山梅树和水资源丰富得名。1966年因建水库,移居红光村新旱田,传6代10人。
烈系第70世嗣孙友文位下高镗公,于清末民初由赣县五云龙头湾移居内潮水源村大塘,传4代,42人。
烈系第65世嗣孙友文位下大詹公,于清康熙年间由信丰小江芜坝村上谢屋坝移居隆木乡塘上村,因住水塘上方名,已传9代,117人。部分嗣孙分居本村石碓下、油槽背和遂川县上西。
烈系第65世嗣孙友文位下大贵公,于清康熙年间由信丰东下山移居麻双乡下厅村乌坑,住处多鸟石的山坑里得名,已传10代,130人。部分后裔分居本乡东排村仓前、上东排,横市镇西湖村岭背、大姑村兰坑和吉安市万安县良碧白水村。
烈系第64世嗣孙友文位下盛禧公,于清康熙年间由信丰安西镇茶园村七塘坑移居蓑衣坑,盛禧公三子大官移居唐江镇磨形村老桥头,已传10代,1008人。大官生七子:展缴、展皆力、展敏、展妥、展徽、展崇、展昆。其后裔分居本村的西阪孜、克麻坑、老桥头、阿叉坑和本镇竹下村杉木坳、木塘村井子下、横市镇长南村上境以及信丰、赣县、阳埠,上犹县兰田乡口村石极里等地.南康解放后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钟恢扬出生在克麻坑。
烈系第63世嗣孙友文位下万彬公,于清初由信丰安西镇茶园村七塘坑移居龙华乡中古村石壁下,已传13代,396人。万彬公第6代嗣孙能汉分居本乡高峰村庵前。
烈系第62世嗣孙友文位下名召公,于清初由信丰移居东山办事处坪塘村钟屋,已传13代,260人。名召公6代嗣孙才隆于清乾隆年间分居太窝乡傲塘村傲塘围,据说清末人口发展逾百人,但因鸦片毒害,时至今日人口才有52人。
烈系第62世嗣孙友文位下名偿公,于清初由信丰安西镇下郑村甘屋移居东山办事处麻阪立基(现官坑村象形),传12代,620多人。其后裔部分移居本处石塘村荷树山、上珑村、坨圳村和潭口镇街下、荷树下、龙岭镇秀峰村、蓉江东街。荷树山的钟姓,在清嘉庆年间有过旺盛时期,传至“才”字辈男丁有38人,但因地处僻别,生活贫寒,造成人口锐减,现有人口93人。
烈系第“世嗣孙友文位下大俊、大仲公,于清康熙癸巳年由信丰龙坪堡谢屋坝移居龙华乡高峰村秤钩山,村后山形似秤钩得名,后大俊公第4代嗣孙能贵移居本乡沙田缎上黄排,传11代,21人.大仲公泉子展凡于清乾隆33年(1769)承买麦姓庄居乙所,遂由秤钩山移居沙田缎上黄塘居住,展凡之子高欲建厅堂三栋,立“欲仁堂”,大仲公传13代,1346人。大仲公后裔部分分居本村窑下、秤钩山、坝尾、十八塘乡红岭和上犹县社溪。
烈系第63世嗣孙友文位下万乾公,于明万历年间由信丰安西镇下郑坑口移居潭东镇龙井村鱼坑孜,似鱼的山坑里得名,已传14代,286人.第三代嗣孙展昆、展玉移居东山办事处南水村石灰陂。有的后裔移居东山办事处蛇圳村和章贡区湖边镇梨园背、大余县城。
烈系第65世嗣孙友文位下泰客、泰宽公,于清乾隆年间由赣州章贡区水西移居凤岗镇岗孜村马坳排,形似马鞍的山坦里得名,已传9代,218人。泰客公第5代嗣孙华浚于清末移居信丰县小河樟木坑。泰宽公的部分后裔分居本镇朱家村、马路边、凤岗杆上、长田村石龙头和唐江街上。在信丰县小河樟木坑第6次修谱,其辈序:德友惟秉承,正明钟时尚;泰展匡辅志,华国定全光;秀士登鼎位,诗礼继世芳;洪元际良日,隆盛与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