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氏源流史考(下)

作者:系统录入 2015-11-24 17:24:24

来源:系统录入

    钟氏源流史考(下)

   到了宋朝,钟姓又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宋英宗至神宗年间,钟这长子礼的第十一代嗣孙钟山之子友文、友武、友勇三兄弟及11个孙子,除1人外,其余中进士,“父子十四口,进士十三人”,名噪东南.但王安石为相后实行改革,友文兄弟因站在反对派一边而遭革职.到宋徽宗年间,蔡京、童贯等人发动政变,以追查“元祷党事件”为名,使友文兄弟遭到沉重打击,再次迫使其子孙迁往问西和粤东.此时,钟宠后裔相对比较平顺,迁移基本上在绩南及吉安泰和等周边县市,外迁的都以官而动.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王审之被封为闽王,法询后裔钟全慕随王审之自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阂,为其大将,在福建被委以节度使兼汀州刺史.卒后,其孙钟理政袭封汀州利史,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尚书令,晋上柱国.理政生九子,人丁兴旺.法询长子绍景之后裔钟清溪是宋英宗进士,成为迁郑始祖.宋熙宁间,授东京巡抚都督察院令公五子才伯,由明经登进士授湖广麻城知县,擢升府丞,崇宁时因乱由金陵(今南京)迁至南康唐江水南立基,后称钟屋村.
    明清时期,钟姓经历了平坦的安居乐业时期,人口不断增长.在原地谋生不足于发展,再由粤东向夕日番迁.以理公之子“五龄”(一说理公隔代传五龄,待考)的后裔外迁较多,形成了沿广东、江西、福建、云贵川方向迁移的大格局.此时,从广东、福建迁入南康的就有22支,占22.4%.  ‘至民国时期,总的来看,从外地迁入南康的有108支,人口发展到3.8
万.(2006年谱载人口数3. 4万,以2011年公布的姓氏人口数为准)其中,礼公位下友文系18支7310人:友武系51支10273人:容公系6支8875人:惠公I支296人;节公1支340人;绍高公1支,21人;嘉璧公3支,1219人;嘉罗松11支7094人;嘉玮公3支716人;尚未理清世系13支1850多人。
    从钟姓的发展来看,烈、接两系已成为钟姓主体,贤、宠两裔是钟姓两大主流.钟姓分布集中在江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广西等省份,在姓氏排名榜居第五十四位.历史上钟姓有过几次大迁移,其路线图是从中原河南至南京、绍兴、赣南,从赣南至福建长汀、武平、上杭,从闽西至广东,再从福建、广东搬迁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台湾以及海外.历史证明,有迁移就有发展.每一次迁移,不仅人口大增,还出了许多仁人名士.谱载:烈公十一世孙钟桂,于公元22年随东汉光武帝起兵计伐王莽有功,被封镇蛮大将军,随征宗族子弟25人皆得封赏;接公八世孙钟兴,因明经义,著《春秋》,善教太子与宗室,被光武帝封关内候;接公十世孙钟皓,博学诗文,修德高雅,授学门徒千余人,.被称为“颖川四长”之一,名望高权贵;钟皓之子钟拜,文韬武略,官至相国、太傅,爵封成侯,钟繇还擅长书法,
是我国汉字楷书的莫基人;钟拜二子钟毓与钟会,才高志远,功名显赫,钟毓官至御史中垂、荆州都督,钟会官至镇西将军、司徒,进封县侯,食邑万人.还有春秋知音名人钟子期,东晋大臣钟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汀州刺史钟全慕、钟理政,北宋资政大夫广州防御使钟轼,龙图阁大学士钟亻由,南宋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钟相,元朝舍族农民起义军领袖钟明亮,元朝戏曲家钟嗣成,明朝文学家钟惺,清末教育家钟天纬……像这样的钟氏英贤不胜枚举.
    先辈们的艰辛努力,为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莫定了扎实的基础.其历经的道路坎坷而曲折,创下的业绩平凡亦卓著,值得我们敬仰与崇尚.让我们铭记先辈的单路蓝缕,开拓奋进,阔步向前,携手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