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山越岭石门行 清明前夕,应敏松宗亲之邀请,于4月2日乘车赴江南池州,为他正在编著的新书《千年古村石门》校勘酌句。这位仁弟,1953年出生在深山石门高村,初一时参军,在军营锤炼,学习刻苦,当上文书,还是军报通讯员。因病退伍后在家乡当过十七年电工。改革开放后,他为养家糊口,供儿女上学,四十四岁随建筑队外出打工,边干边学,练就过硬水电施工技术。但他没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继续求职过程中卡壳。老板说:凭你的业务技术,我们需要你,还可给你高薪。但你没有证书,我无法聘用你,给你一个月办证时间。这给他一个巨大震撼!他未气馁,“仰望星空北斗,前方路如何走?古人六十上京都,千里要饭状元求。汝今五十岁没有,当学古人壮志酬!”他毅然决定走求学之路改变自己的命运。“知天命”而敢求索,制订了一套自学计划。他在工地,白天干活,晚上用光盘学习功课,每天学到深夜。历时三年,他自学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数理化课程,又每天下班后骑车来回20多公里参加高考复习班学习。2004年,五十一岁的他报考长春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学院被他的苦学精神感动,向吉林省教委申请到为他优惠20分,他顺利地通过成人高考,“圆梦终进学府楼”。上学期间,他借钱买了二手电脑,自学苦练,半年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和CAD 绘图。毕业后,他又考取专业工程师职称。敏松这样刻苦学习求索精神,难能可贵,我曾在主编的2013年第一期《江淮高氏》会刊里撰文《农民工高敏松的求学之路》赞扬报道。尔今,他虽有心血管安有两个支架之虞,仍在泰州打工,热心高氏文化事业不缀,业余时间编著书作,精神更加可圈可点。要我为之校勘,我深受感动,愿为他助一臂之力。当晚叙谈中,他说高研会常务副会长、原安徽高研会会长高峰明天要来代朋友考察石门高的山岭,有开发之设想。问我明天愿不愿同行。我来过石门高三次,多为参加他组织的高氏会议,但只是在山下眺望四周苍茫的山峦,还没有爬过山。2014年高占祥老部长为石门高题字“千年古村石门高”刻石勒碑,曾经促动石门古村一阵开发旅游之热,几年过去了,成效不显,对石门高尚有挂念。于是我欣然答应同行。4月3日,当地为阴雨天气,一早未吃早饭,敏松带我在路口等候,高峰从铜陵驾车从高速公路赶来,我们上车后沿着齐石公路驰往千年古村石门高。此行主要是考察从石门高到九华山的一条翻山越岭古道。车到石门高村村委会,村书记热情接待,为我们煮面早餐。村干们期望开发商早日来实施开发,打通石门高与九华山的旅游之路,借助九华山带动石门高的大开发。高峰与村书记交谈后,我们一行三人由敏松的表弟做向导,开始沿着一条青石板古道翻越一座名叫白砂岭的山岭。这座山岭北侧是贵池石门高境,山顶是分水岭,山南属青阳九华山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登爬高山。据敏松介绍,白沙岭古称虎牙岭,又曰麻塘岭,海拔765米。其道古又谓烏道,在《贵池光绪县志》有记载:“江南通志三十六山在城南七十里”“麻塘岭在三十六山之烏道”。为什么叫“三十六山之烏道”?以前这里古木森深、乌天黑地,因此而得名。“三十六山之烏道”,原为民间小道。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秋浦县,治贵池县西南八十余里,以此名安置。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始治秋浦。置池州后改池州往临城县(今青阳县境)通衢大道路线,石门境内改由双溪→石门→三十六山之烏道→麻塘岭至临城县治所陵阳(今青阳县境)。因其山之基麻园沙白,而易名为白沙岭。白沙岭古石板大道为青色石条铺成。该大道是古代通衢大道,宽约1.5米以上。这在古代已经算是宽敝的道路了。白沙岭海拔765米,上下山之路谓之七上八下,九拐十弯。我我们从石门高村委会出发,先是高峰叫司机驾车约四里路到达山脚下,我们下车开始徒步上山。一路上,敏松滔滔不绝地介绍。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名叫乌溪,乌溪上有座石板桥,称乌溪桥。过了乌溪石桥,青石条铺设的古石板大道路蜿蜒而上。这是当年唐朝大诗人李白天宝年间寻友高霁来到石门,与高霁结伴登山去九华山走过的古道。踏谪仙走过的古道爬山,我们深感荣幸,脚下频添力量。青石板道绕山蜿蜒,两旁林木茂密,一侧频临山沟,令人不敢怠慢。登山约两里许,有座简易石砌小亭残迹。敏松说,据传原来是驿亭,是境内高氏乡邻捐赠所建,以供路人小歇。可能是元末兵乱所毁。驿亭旁原有清慈寺,俗名和尚庵,断壁残垣犹存。可以想象当年古道香客络绎、香火袅绕景象。我们在驿亭残留的石凳上稍歇,呼吸着山林清新空气,观赏那茂密的参天古木和那不知名的山间花草,好不惬意,疲倦也顿感消融。过了石亭,原平铺的石板变为石阶,陡峭弯曲,回环曲折,盘桓山间,缠绕山峦。石阶两旁林木繁密。行走在这条陡峭山间的石阶路上,抬头仰望石阶层层叠叠,渐觉腿重,气喘吁吁。我担心体内装有支架的敏松,问他行否?他说他不觉累,精神抖擞。 大约登走一个半小时,我们登上白沙岭山巅。站在山顶,回望山下有石门高村的村庄,前眺南面九华山山峰清晰可见。敏松一一指点层叠绵延的山峰,那是什么山,这是什么峰。我们择石而坐,歇歇消乏。敏松和他老表说,就在这白沙岭及其周边,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打过一场歼灭日本鬼子的战斗,我们此行也顺便凭吊古战场了。白沙岭巅山势开阔。敏松指划山巅一片断石残壁,说原有一座大寺庙,名甘泉寺,俗称白沙岭头亭。双层飞檐翘角,青墙碧瓦。亭旁两面低洼,一面陡坡,竟有泉水,终年不绝不溢。传说寺内的酒不用酿制,而取之于该泉。我们细看山巅脚下石板上是有水迹,却未见水源。11点半许,我们忍受着饥渴开始下山,要到山下才有水喝有饭吃。山这边属青阳县境。下山之路也是青石板,但却被荆棘茅草封堵,树枝竹条封挡,行走艰难。敏松和他老表前面开路,我与高峰互助后跟。原以为下山要轻松点,孰料艰难倍至,我被拦路枝藤跘跌两次,双膝疼痛,双手也被茅草划破,鲜血直流。我强忍疼痛,披荆斩棘,咬牙下山,踏着十拐九湾的山路下道山脚,又顺着盘山公路走了几里,历经两个半小时,于下午两点才到山下陵阳境内路边一个客店。询问客店老板,为什么下山古道这么难走?原来,山那边的上山古道前几年有石门高村花钱组织人员清理过荆棘,而这边下山古道没有清理。饭后,敏松叫宗亲高天青从石门高开车来接我们,带我们在陵阳的神龙大峡谷风景区一转。这里属于九华山的风景区了。在一家“峡谷山庄”的大厅里,一副“米中藏世界,锅里煮乾坤”对联,寓意深刻,诵读难忘。回程,小车驰行在曲折迂回的盘山砂石公路上,敏松说这就是连接石门高与九华山的一条最近之路,要开发石门高,首先要修好这条路。回到石门高,我们直抵村中的高氏宗祠。这座始建于唐朝、明朝景泰六年重扩建、2012年被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氏宗祠,今年由省政府拨款一百万正在修缮。现场的高氏宗亲见到我们,热烈欢迎,其中还有外迁从金寨县黄河村赶来的村书记高峰一行,我们互相问候,在祠堂大门口合影留念。祝愿石门高古祠修缮一新更加壮美!祝愿石门高旅游开发早日成功! 荣清草于201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