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简记路加
高家协
我自2006年上半年与路加网上相遇,到被“三次诚邀”参加他发起、主持、创建的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间,有愉快地合作、善意地争吵;更多地还是对他为人处事的敬佩与尊重。他无愧于先祖,无愧于宗亲,无愧于高姓人的楷模,是高姓历史文化研究的功臣;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真正做到了:
为人处事讲厚道
人们常说,厚道是河水深层的劲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这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厚道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高尚品格。
(一)2006年12月25日,他发起主持的首届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上,参会者心目中的会长人选非创会人路加教授莫属。他自己想到的是:高姓研究的任务重,自己应该多做一些具体的组织、研究工作;便出人意料地推荐安溪县三德酒店老板高志超出任。自己仅接受了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职务,负责主持高研会的日常事务和高姓历史文化的研究。他不辞辛苦,日夜操劳;除到各地拜访联络宗亲,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会议、编排一期《渤海藏真》外,还出任主编,组织编修了二百多万字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定稿。后因志超要推翻编委会集体决议,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编委会中取代高占祥部长,出任编委主任时发生分歧。直到志超先召开长沙会议给予排挤;后召开厦门会议,撤销《中华高姓大通谱》总编。他也从来没有因遭到不公对待,而对高姓研究丝毫怠慢。对跟随志超的宗亲,总以朋友相待。对身边的追随者总是谆谆告诫:“再有分歧,也是宗亲,一笔难写两个高字”。在主编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种,坚持保留志超的小传和志超和他合作历程的完整叙述。
(二)坚持维护集体决议,拥戴高占祥部长为编委主任的宗亲德原、剑锋、以诺“揭竿而起”,申报合法的“中华高氏简史委员会”“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高元傒祖文化发展中心”获得批准,《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经过常务理事集体决议、个个签字恭请,他才接受出任华夏执行会长。其后,因一给华夏捐资10万在北京召开2012年4月论坛会的宗亲,要求取代德原任会长,未获通过而离开时,有人说:“某某离开了,华夏只有死路一条”。路加不仅当时表现出了“厚道者能沉得住气”的风范,而且以厚道的品格,感动了其他宗亲。支持召开2013年广州华夏高氏论坛的广州南国会董事长高国强、支持2014年召开湖南颁谱及华夏理事会的高小林、发行每年的三千《中华高氏》特刊和再版《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的山东齐鲁书业董事长高文中、在广州、池州的论坛会分别捐资5万,2015年捐资10万出版或领衔出版了华夏高研丛书和中华姓氏简史丛书并于2015年12月在玉环组建的华夏基金会上捐款30万元作为华夏基金的(香港)新微国际集团总裁高德富,给华夏会提供总部办公室并承办高研会十年大庆暨高交会的福州海峡国际智贸城董事长高晨生等,无一不是如此。
(三)1993年,他开始实施全国高姓调查。当时的目的就是编写《高姓全史》一书。但是,发现高姓没有像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全国性总谱,各地族谱也相对比较残缺不齐;尤其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这类研究课题难以立项申请经费。所以,他只好单枪匹马,利用假期自费开展全国范围的实地调查;写出《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一书自费出版后,自己无资金发行。以至被人乘机剽窃抄袭。最严重的是陈国灿、刘学峰、范平三人的《中华姓氏谱-高姓卷》,几乎全盘窃取了他书中的内容。文友们抱打不平,帮助他起诉。经三年诉讼,官司赢了,报纸上也登了;可是,他的心却软了。只接受对方的道歉和少量经济损失赔偿。文友问他是为什么?他说:“他们还年轻,日后路还长”。他的“明白而又心存善良”的厚道,获得了文友们的赞许,在业内广为流传。
研究历史讲文道
文道是指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进文以载道。唐韩愈诗云:“文人得其职,文道当大行。”习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说:“对历史文化,要注意发掘和利用,找到根,寻到魂”。路加就是这种讲文道的人。
他,上海人。194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道教育。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是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有中国半导体开拓人之称的美誉。母亲是清末学者、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的侄孙女,受过高等教育、人民教师。路加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是广州大学岭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硕士导师,旅游学院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他从事民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研究。擅长多学科综合研究,涉及民族史、民族古文字,姓氏与移民文化。曾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论文二等奖,合作获该学会著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汉字文化学术奖二等奖等奖项。专著《中国北方民族史》、《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合著《开放的岭南文化》、《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主编的《中国旅游人类学纲要》,论文《契丹姓氏耶律音义新探》、《契丹字词拾零》、《契丹小字复数符号探索》、《契丹小字词语杂考》、《狭义民族史刍议》、《从人种类型看汉民族的来源与演变》、《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粤东高氏的来源与文化传统》、《声威显赫的北宋“高家将”》、《宋将高怀德的生平、先世与后裔》、《大理国高氏事迹,源流考述》、《20年来的中国姓氏谱牒学》、《岭海姓源》(系列)、《高姓全史》、《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高姓简史》等50余种。都可以说是“找到根,寻到魂”的结晶。不少是创新之作。
祖藉雷州市附城镇高山居委会水门村的高万曾介绍说:1995年路加到他们村和粤西几个县走访查谱,人家当他是骗谱上交政府的骗子,很多时候吃“闭门羹”;就是找到了族谱保管员或要走访的人,也是一条“冷板凳”,无水喝,更无饭吃。他自带矿泉水,啃馒头。尽管如此,他也是锲而不舍,一直要,看谱看到保管员从他手中拿走;问话问到没人回答或大发雷霆;好在他不懂雷州土话。有一次,路加问高万,人家大声说些什么?高万回答:“说你啰嗦,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要问这个砂锅能煮几升米”。路加却笑着回答:“我做的事,就是要寻根到底,找到祖宗的根!”
他就是凭着这股犟劲,走访查谱去了高姓集居的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江西、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的村村寨寨。什么《萧山谱》《赣吉联谱》《海宁岩门谱》《乐清盘谷谱》《湖北沙窝谱》《花都杨村谱》《梅州谱》《揭西谱》《兴宁谱》《淄川高氏谱》《澧州高氏谱》等几百种,他都翻阅过、记录得清清楚楚。为了研究,他的脚印留给了祖国的山河,他的记录涉及高姓千余万宗亲。
资料出版定稿时,他更是文以载道。2011年7月,大通谱定稿,他奉命到京将近一个月,与出版社的编辑们,朝夕相处,同室共磋。他身着汗衫、短裤,甩开膀子大干,时有夜战,吃在街头小铺,寄宿路旁陋室。有人说,看他像一位学者,更像一个打工者。会长德原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出版庆典致词称赞他:是“令人尊敬和敬佩的领军人物”“是我们高家历史文化研究的首倡者、开创者,高家历史文化研究系统工程的奠基人、高家历史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一个勤学苦读深钻的勤奋学子”对他“表示内心敬意和真诚感谢!”
尊老敬贤讲孝道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爱利亲谓之孝”。在这两个方面,路加可堪称楷模。
他的母亲今年95岁,唯一的儿子就是他。他从小因父亲留学国外,而随母亲在长沙娘家生活;母亲对长辈的尊敬,对兄嫂的和睦,特别是母亲为表示对因美国阻挠归国而离家八年的丈夫坚贞不渝,自己改王为高姓;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从小就以姓高而感到荣耀,这成为后来不顾一切艰难险阻一心寻根问祖的远因。他敬重体贴母亲,从小就体现在对母亲的“言听计从”,排忧解难。刚上学时,住在王姓祠堂里,母亲教书无暇管他;他便自己提水打饭,扫地抹台,减轻母亲压力。他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以及在乡下教书的日子里,尽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也总是设法抽空回家看望,帮助料理家里事务。特别是父亲离世后,他把母亲接到广州家中,尽量不离母亲左右,陪伴老人。老人有什么奢望、要求,只要想方设法能办到的,他都会不使老人失望。还经常带老人出外走走。他服侍高寿的老母亲至今已十三年之久。高研会成立十年来,我最近才知道,路加为什么每逢开大会,在会议开始前才到,会议一散就回了家?原因是为了减轻家人替他服侍老人的精神压力,多陪陪年迈的母亲。
2015年8月,华夏常务理事开会决定,82岁的德原会长改为荣誉会长,由路加接任会长。路加服从决定,但细心地表示:我们要尊老,尽量避免造成外界的误解,以表示我们对老会长的敬佩与尊重。他主张德原的会长对外宣传上,保留到十年大庆。他暂以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换届领导小组组长、高研会十年大庆筹备组组长的名义,主持工作。与会者无不从心底感到十分敬佩,为有这样的领路人而放心、自豪!
2015年12月7日,华夏高氏文化经济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分谱支谱编修研讨会于浙江玉环结束,他在赴温州机场途中,邀集洪金、云禄、君明等专门去乐清高岙看望2006年7月23日,为召开高研会成立大会寻求支持,曾和洪祥一起拜访过的87岁老族长忠余和家族史研究专家83岁的元舜。两位老人当年是在高氏大宗祠和三部尚书高有矶墓前迎候他们的。这次,元舜老人又是在大宗祠前迎候。他送上«高姓全史»,«高姓简史»,家协送上«高氏史贤»。也是和当年一样,在忠余老人宅和老人见面。他和忠余老人一见面,就激动地紧紧握手,笑容灿烂,都为对方的身体尚好表示欣慰。他还回忆了当年忠余老人第二天主持各村族首会议时,在争论的最后,一拍桌子说:“同意开会”的情景。两位老人欣喜若狂,为受到路加教授的敬重而热泪盈眶!在场宗亲无不感动之至。
在高研会的圈子里,众所周知,受到路加敬仰尊重的何止这几位?占祥、振普、高狄、昌礼、高胡、高强、长吉、锦煌,以及高万、有德、利达、绍球,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2016.2.16 于长沙紫云阁寓所
(原载《高研会光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