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现状与出路探索

作者:匿名 2019-10-27 08:08:03

谱牒现状与出路探索

/马武举

内容提要:谱牒学是研究家谱的科学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本文在回顾谱牒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与家谱存量几个方面剖析了家谱研究的现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侧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了繁荣谱牒研究的对策与出路。转变观念是前提建立机构是基础培养人才是根本创新形式是关键改进手段是动力官民结合是保证。唯有此才能开创谱牒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家谱又称谱牒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这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图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产生于上古发展完善于封建时代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了。说它新颖是因为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或者说并不完全认识它在这些人眼里它是一副新面孔。为什么有许多人对这种古老的图书感到陌生呢本文试就谱牒的现状以及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作一些探讨并对谱牒事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丶谱牒研究的现状

研究家谱的科学称为谱牒学。如同家谱一样谱牒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它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来说不容乐观。

研究机构少处于自发松散状态。早在春秋时期朝廷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王族或皇族事务的专职官员“宗正”这种官员的职责也包括修撰王室或皇族家谱。汉朝建立后这种职官仍然存在虽然宗正之名经过几次变更但到东汉时又被恢复。此外还有专门管理异姓功臣所封为王、侯的家谱世系谱籍的机构一一侯籍。南北朝时期政府设置了“谱局”专门编修谱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设“谱库”一类机构收藏谱牒以备查验谱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这时期形成了中国谱牒史上公私修谱的第一次高潮。隋唐时期政府仍然设置有专门机构形成了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至明清两代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谱研究机构被撤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家谱研究机构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就全国范围看家谱研究的机构仍然少之又少主要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南开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家谱网站200多个但这些网站多数只是宣传姓氏文化真正对谱牒学研究的微乎其微。河南省的家谱研究正在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家谱研究机构偏少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研究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谱学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所以涌现出一批谱学研究专家而且还形成了几代传承的谱学世家最著名的当推贾家从东晋贾弼之开始一门六代代有传人。唐朝也涌现出路敬淳、柳冲等一批谱学家。清代有章学诚等一批谱学专家。近代以来谱学研究人员少之又少。近些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又出现了一批家谱研究的专业人员比较著名的有潘光旦、葛剑雄、冯尔康、三王王鹳鸣、王大有、王大良、三华常建华、徐建华、陈建华。但从宏观来看由于谱牒学是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冷学科”研究人员还是偏少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匮乏后继乏人令人担忧。河南省的家谱研究正在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家谱研究机构偏少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家谱存量少给系统研究带来困难。专家们公认的、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是甲骨文家谱目前发现三件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件现存大英博物馆。春秋时编纂的《世本》15篇今已亡佚。秦代因时间短家谱一直未见记载。汉代的文献家谱现均已亡佚。南北朝时人们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别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干余卷。可惜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家谱现在已基本亡佚。唐代修撰的谱牒很多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虽然经过唐末及五代战乱所余的各类家谱仍达一干余卷。可惜唐代的各类家谱除了敦煌石室中还保留有若干残页外早已荡然无存。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历代所存各类谱牒大多荡然无存。宋代统治者积极提倡各家族自行纂修家谱所以民间新修家谱之风极盛。但因时代久远宋代所修之谱现在存世极少。辽、金、元三代的家谱如今也基本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之少。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各家族对编修家谱十分重视许多家谱都是一修再修。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据专家估计流传至今的家谱大约有三万多种。中国当代的家谱收藏既有公藏也有私藏。公藏以图书馆为主以国家图书馆3000多种和上海图书馆11700余种居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资料研究中心收藏的家谱也在3000种以上。民间收藏无法统计较多的可能要数中国家谱博物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主办了。全国现存三万多种看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同具有两万多个姓氏、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仍显不足姓均拥有家谱数量很少人均更少。很多人不知谱不知道什么是家谱;很多人沒有谱家中沒有家谱;许多人不靠谱不想着入家谱;有些人不在谱,因种种原因没有被编入家谱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谱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古代家谱更是难寻难求。

二、谱牒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导致谱牒研究存在这些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原因

1制度偏重。首先是古代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一是重帝王将相轻庶民百姓。古代虽然设有宗正、谱局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但这些机构是专门负责管理王族或皇族事务、修撰王族或皇族家谱的并不负责庶民百姓的家谱编修和收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政治上的选官还有婚姻上的门第观。门阀制度的实行不仅是世家大族保持政治上的特权还能保持婚姻上的特权讲究阀阅相当门当户对保持贵族血统的纯粹。同时士族还享有不服国家徭役的特权。这种门阀制度对王公贵族的保护与偏爱使得他们不但有家谱而且可以树碑立传。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真正有谱的也基本上是才子佳人和达官贵族。而庶民百姓很难被人重视他们的生平身世却很少有文字记录下来。二是重官方轻民间。我国的家谱在唐代以前大多是官修。既然是官修官方就会重视。历史表明哪个时期官方重视谱牒发展就快。反之发展就慢。虽然在西汉后期也岀现了编撰私人家谱但能够编谱、入谱的也是有身份的人民间修编家谱并不被重视。宋代统治者虽然积极提倡各家族自行修编家谱但留存下来的也极少。明清两代家谱编修虽然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由于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等条件所限编修家谱并没有在民间完全普及成书的家谱有限留下来的也不多。

2文化因素。一是受文字的影响。虽然我们现在发现了甲骨文中记载的家谱但毕竟很少。文字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家谱的编修它为家谱编修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家谱编修的发展。二是受文化知识普及程度的影响。家谱编修少不了文化人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普及。古代社会中由于文化的不发达文化知识普及的不广泛文化人才的匮乏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谱牒的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谐牒的发展影响重大。一是社会秩序。纵观历史哪个时期社会稳定就会促进谱牒的发展;哪个时期社会动乱就会阻滞甚至破坏谱牒的发展。如唐代安史之乱都将政府的藏书和档案包括政府所藏的各类谱牒付之一炬。再比如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使得历代所存各类谱牒大多荡然无存。同时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人口迁徒不定生存时时受到威胁各家族自然不可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编修家谱。二是天灾人祸。天灾人祸对谱牒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如地震、洪水、火灾、人为因素等都对谱牒编修与保存产生影响。如文化大革命初期把家谱当作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收缴、销毁等是谱牒发展史上的一场灾难

现实原因

1观念落后。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认为家谱是封建社会的残余更有甚者认为编修家谱会诱发宗族势力滋长和导致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由于这种观念作祟导致官方不敢谈谱牒民间不敢修谱牒领导不敢支持谱牒研究个人不敢参与编修谱牒甚至谈谱牒成为领导干部之大忌大有谈谱色变之感。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滋长是由于党的领导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不能简单地把宗族势力滋长与编修家谱划等号。

2重视不够。由于观念落后导致对谱牒的编修、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史志部门沒有把家谱编修列入自己的工作范围硏究部门沒有把谱牒的硏究列入科研项目高等院校沒有把谱牒列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不单是官方重视不够民间重视也不够。有的家族一直沒有家谱有家谱的多少年也不修编家庭无谱家族无史家人不急族人不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3人才匮乏。由于谱牒学是边缘学科涉及到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档案学等学科涉及范围广现存资料少研究难度大所以愿意投身谱牒研究的人才少尤其是青年人才更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少人才缺乏研究场合、经费等研究平台使这个研究领域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后继乏人现象十分突出。

三、加强谱牒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

家谱编纂与谱牒研究从纵向看涉及到历史与现实;从橫向看涉及到官方与民间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目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观念。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它是民族史、社会史、国家史的组成部分。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只有细胞好身体才能好;一个社会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族史是社会史、国家史的缩影社会史、国家史是家族史的集合没有家族史社会史和国家史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因此必须摈弃视家谱为封建社会残余的旧观念树立家谱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的新观念各级领导应该光明正大的支持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事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应当理直气壮的开展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工作。家族史不仅是社会史、国家史的补充而且对于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遗传学、档案学等学科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建立机构。古代尚有谱牒研究的专门机构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更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可以设立独立的机构也可以在各级史志机志机构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来指导管理这项工作。除了工作机构之外还要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可以在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高等院校、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设置谱牒研究机构开展专门研究工作。河南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姓氏文化大省可以率先成立谱牒研究专门机构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培养人才。目前谱牒研究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要加强谱牒学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开设谱牒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既要培养能够从事家谱编修的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能够从事谱牒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谱牒研究工作中来在职称、工资、住房、科研经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制定谱牒研究大纲组织力量克难攻坚力争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创新形式。过去的家谱以欧式、苏式居多。当代社会同古代社会相比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家谱的形式也需要创新发展。要在继承好的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家谱内容既要能够反映家庭历史又要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着眼点既要反映典型人物又要记录普通群众;既要能够反映家族发展全貌又要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家谱形式既要有利于记载内容又要科学、实用、易编、易印、易懂、易用。

改进手段。由于时代、技术的限制过去编修家谱主要靠人工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编写、印刷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率低下。如今时代发展了技术进步了许多新技术、新手段可以采用。这些年各地都在探索家谱的数字化利用计算机编写家谱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大大提高了效率。但不能就此止步。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收集信息量大、传递快、共享人数多等特点探索家谱+大数据+互联网的新路子探索运用新技术解决家谱编修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推动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官民结合。要调动政府与人民群众两个积极性聚集专门研究机构与民间家谱爱好者两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谱牒事业健康发展。政府把握方向、制定规划、统筹协调专门研究机构组织实施承担重点项目研究重点课题引领谱牒事业发展。专门机构主要研究全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民间组织主要是在专家指导下编修各自姓氏的族谱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是一项十分具体、细致的工作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重点不断的研究新情况不断的解决新问题不断的推动新发展。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尚能多次掀起家谱编修与谱牒研究的高潮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有优秀的专家队伍作骨干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推手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动力我们一定会开创谱牒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绩。

作者简介

马武举1954年12月生于河南省新安县。中共党员曾任河南省驻泰王国代表处董事长兼书记14载河南省国资委副巡视员。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马姓委员会会长。

 

文章摘自《第十世界马氏恳亲大会纪念特刊》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