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后,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结合工作实践,立足记初心、担使命、强智库、重服务,细化专委会智库建设方案,强调智库的引领性、针对性和服务性,着重推动全国姓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专委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专委会具体承担着筹建国家级中华民族姓氏寻根文化园,与各省市合作兴建姓氏文化园(馆),编辑出版中国姓氏文化系列丛书,拍摄以姓氏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对全国姓氏祖源地和姓氏宗祠进行评审、认定,构建优秀家风文化研究联盟体系,选择优秀项目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承办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等工作。
专委会成立以来,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经历了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创新期,整体素质与能力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通过打造“记初心、担使命、强智库、重服务”的国家级团队,充分调动广大民间和基层的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以此引导和协调全国姓氏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起初,专委会在对复杂事项进行决策时,常常面临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为此,专委会将智库建设摆在工作首位,在全国范围内选聘在学术界和社会知名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专委会任职,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为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项目把关等意见和建议。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宛福成教授受聘于专委会专家组组长后指出:与体制内智库相比,专委会智库的优势更接地气。因此,智库能够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专业、科学的分析,提供正确引导,从而保证姓氏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正向性和大局观。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把智库建设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专委会首席学术顾问、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历史学与社会学博士王大良教授在与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市场报频道主编方云伟对话时如是说。王教授表示:专委会要打造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的国家级团队,智库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智库的人才优势,为专委会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广泛整合学术资源,建立智库交流平台,讲大局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力求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提升专委会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由于智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专委会还将通过建立姓氏文化团体会长联席会议制度,举办媒体解读、专家论坛和理论研讨会等方式,向全社会姓氏文化团体客观传播政策、正确诠释政策,提高政策的理解度和落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