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视祭祀,祠堂也因此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它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也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在这里,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
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老街,人们也有修建祠堂的习惯,不同于别处的是,老街人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在这条不算大的老街上,他们共修建了108座祠堂,每一座祠堂都代表了一个家族,各个家族的后裔,都会来这里追忆先祖。
从人类刀耕火种,到原始蒙昧,再到文明灿烂,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寿苦短,又能何为?以先贤为榜样,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惠山老街上,有一个钱氏家族,这个家族走出了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如此显赫的家族,背后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答案就与钱家的祠堂有关。
钱氏家族祭祀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后辈在祖先面前,认真诵读家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内化为每一个后人的行为准则。
为了实现抱负,读书必不可少,但在动乱的年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就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由于父亲不幸离世,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陷入贫困,为了尽早赚钱补贴家用,钱伟长决定退学,可这一想法刚告诉母亲,就换来一顿批评。母亲告诉他,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是父亲的遗愿,没有知识,如何救国救民?
后来,钱伟长的四叔钱穆提出,要全力资助他念完高中。钱氏怀海义庄得知情况。也常年为他们提供救济粮。就这样,在钱氏宗祠的连接下,一个孩子的未来得以重新书写正是对先祖家训家规的重视。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无锡钱氏家族一共走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如今依旧人才辈出。
在惠山老街,钱氏家族的故事不是个例,与先贤为伴,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自会宠辱不惊,并随之做出正确的决定。
明代,邵宝面对宦官独揽朝政的局面,辞官回乡开办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志之士。民国年间,荣德生、杨藕芳等一大批爱国实业家,将无锡这座江南古城变成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重镇。如今。惠山老街上成立有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服务了近万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脉。
老街人被宗祠里的文化所感染,也化身为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祠堂这一纽带,连接起逝者与今人,让五千年的道德信仰,从过去走到今天。
宗祠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后人的人生之路,也凝聚着家族成员的情感寄托。每一次祭拜,每一次祠堂庭院的细心洒扫,每一次族谱的修订,饱含的都是后人对先贤的敬仰与深情。人们翻看家族的历史所了解到的不只是自己不可辩驳的出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一个审视当下、判断是非的标准。
来源: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