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氏家族的光彩与荣耀
记东方之子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世界长寿会顾问、健康与长寿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抗衰老学会秘书——王厚德。
王厚德,1943年生,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杨家铺人。1962年毕业于新洲二中,同年被北大录取,1968年北京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毕业,学位李雪硕士。
1962年到校报名正逢大雨,他光着脚板前往院校体验,一位老师看到后对他说,我们北大是国际有影响力的,光着脚可不行。这位老师就是著名教授、北大校长陆平,陆校长特批六元钱给王厚德买了双皮鞋。
经济上的贫困并没有能阻止王厚德求知的脚步。从北大毕业后,王厚德又顺利考取研究所,毕业后到天津医学院工作。1989年正是天津医学院老年学研究室主任的王厚德毅然辞职下海,成了全国首个辞职下海的教授,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新闻,同时质疑,搞学术下海能行吗?
王厚德用行动回答了这一疑问。17年来,他先后完成了微生物领域71项专利技术研究和47项非专利技术研究,其中九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仅2005年这些项目就创利税26亿美元,驰骋市场的“增三十”、“双奇”就出自他手。
2005年9月26日,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公布他的“正式院士”,并被主席团批准授予“国际学术明星”金质勋章,这是对他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承认,并任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部副主席、中国抗衰老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远荣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等职务。被评为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1994年3月15日,江泽民主席亲自为王厚德颁奖。2001年颁发其“特别贡献奖”,荣获“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国家级发明功臣”等称号。
2005年随同国家主席胡锦涛及夫人刘永清以中国优秀企业家代表团成员出访欧洲四国,并在西班牙作专场报告,并有中西两国成员合影珍照一张。
王厚德院士发明的抗衰老物质HD元素经实验结果证实可以延续人体衰老。2005年4月27日《科技日报》对此并做专题报道。近十几年来,王厚德共完成了微生物学领域71项专利技术研究,绝大部分在东方之子、科技之光、东方骄子等生物工程公司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专门对肠胃顽疾的生物制剂“双奇”是王厚德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评估价值达160亿美元。1994年王厚德研究出酵母饲料,现在全国的酵母饲料有93%用的是这项技术。
此外,43年进了300多种药物和保健品实验,终于在1997年发现“豆鼓物质”,他又找到了大量生产这种物质的生物学方法,使豆鼓物质的含量提高了23160倍。
2001年王厚德接受联合国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被评为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王厚德撰写出版学术专著10本,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王厚德获得国家星火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6项,国际金质和国际级金奖55枚。此外,他还获得“河北省省长特别奖”,被国家科委授予“全球星火科技优秀二传手”,他还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发明功臣”、“河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2005年功名成就得王厚德回到家乡新洲,首期投入160万元在邾城创办武汉远荣生物工程研究所(又名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基地)。
2006年现再投入科技经费160万元,研究所通过与企业合作其成功,今年预计产生36亿元的经济效益。
2006年8月长江日报记者董晓勋、通讯员程书雄、实习生雷声采访王厚德时,他说:“别看我今天有这荣誉那称号,但树高万丈,落叶归根,我要让我的科技成果推动家乡发展,造福家乡父老。”
王厚德回家乡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造福父老乡亲、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他说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农民开支,我开大的保健食品也有益于延年益寿。以前武汉及新洲的一些企业常要跑到北方找我请教技术问题,现在我一年有8个月的时间在武汉,大家找我咨询就方便多了,他还计划将总部从北方迁回武汉。
武汉市新洲区王顺洲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