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
家庭、家族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而记录家庭、家族历史文献是家谱。
家谱,千百年来,一直与国史,方志并列。被当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谱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人心,团强宗族,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统一。
作为一近亿人口大姓的王姓子孙,为了寻根祭祖,每个人都渴望身边有一部完整的家谱。为了满足宗亲的心愿,笔者利用晚年休息时间,取其古人清谱精华,整理当代清谱成果,撰中国《四川马三垭湖南祁阳王氏宗谱》,供族人参考,永作纪念。
—、我族为中华主体王姓支脉三槐王氏旭公七大支派
我族肇自轩辕黄帝四十一世孙,周灵王之子太子晋。晋公字子乔,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郡之晋阳。其子宗敬,一字玄镜,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自宗敬十五世传至王翦、翦子贲,孙离三代均为秦朝将军。翦曾孙元,因避秦乱迁琅琊为琅琊始祖。威仍居太原为太原始祖。自此中华主体王姓在中华大地上分为:琅琊和太原二大支派。
威公传九世霸公,子二,长子殷居祁县为祁县王氏始祖。次子咸仍居晋阳为晋阳王氏始祖,祁县王氏殷传19世孙言公,为三槐王氏始祖。三槐王氏旭公之子志贞公子二,长恒,次梅。
志贞公生于公元1004年后,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传八世显公之子政公传四世孙进三公生三子,长子仕卿,次子仁卿,三子可卿。
长子仕卿公元朝初年携子鼎(又名王宋会)迁麻城高甘堰,鼎公1298年携子彥福落业四川马三垭,彥福公生四子,长子王猿(柴)次子王砣(炭)三子王蛟(炎)四子王龙(灰)后裔一百余支,人口一百余万,聚居四川、重庆、陕西三个省市,散居全国各省市和台湾等。
次子仁卿公元朝初年携子信公由湖南茶陵迁湖南省永州祁阳县生六子,长子朝先,次子朝村祖,三子朝祖,四子朝宗,五子朝靓,六子曲郎。后裔主要居住湖南祁阳县。朝先祖,曲郎祖部分后裔迁四川,陕西等地。朝村租部分后裔迁四川省、重庆市。
三子可卿子四,长子王斗,次子王魁,三子王辅,四子王富,(四子富公后裔在四川各地繁衍)信公后裔仍然100余支,人口超100万。
二、编修本谱的主要做法
编修中国《四川马三垭湖南祁阳王氏宗谱》是在全国寻根向祖清谱热朝的背景下。经过二十年的摸索,探讨,考证,撰谱,有充分准备进行的。是马三垭王氏文化系列工程的重要部分,也是一部重要的请谱成果。为了早日完成这一编修工作,把《四川马三垭王氏》文化研究,宗亲联谊等活动推向新阶段,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聘请顾问
聘请中华王氏研究会,《四川马三垭王氏》联谊会的领导作为顾问,指导本谱的编修工作;
(二)聘请编委成员:聘请各地主编,提供本谱编撰资料的人员,参与编撰本谱者。
(三)购买中华王氏谱书
为了搞好本谱的编修工作,购买《中华大成总谱》之第一部总卷首世系卷和三本文化卷,作为编撰本谱的指导谱书;还购买全套(8本)三槐王氏总谱。
(四)撰《马三垭王氏宗谱》一书的初步设想
拟编本谱的初步设想,请顾问指导,作为即将出版的编修纲领;
(五)编撰清谱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文章
为了把《马三垭王氏宗谱》撰好,已拟《凡例》、《清谱工作的注意事项》、《古碑登记表》、《填报鼎公》(信公)以下世系表,共四篇文章给各地参考。
(六)扩大本谱编撰范围
本谱书,除鼎公后裔外,还扩大到仁卿公之子信公部分后裔,可卿公之子斗公后裔。
三、本谱编排方式,特点,进谱原则,结构
(一)编排方式:横排,上、下辈用横线或上下行表示;
(二)编排特点:全族代次统一(即晋公代次和三槐王氏代次统一),本谱一律从鼎公(晋公代次73代,三槐王氏十八世)开始往下编主线和支线。每个人在 谱书上的位置晋公代次和三槐王氏代次统一。
(三)进本谱原则:1、本次新编入谱,按晋公代次三槐王氏代次统一编排;2、本次清谱已编谱书,世系按实际衍变进谱;3、历史上已编古谱,世系部分原谱入谱。
四、编修本谱的有利条件与存在困难
(一)有利条件
1、中央有关部委对清谱工作意见,成为全族清谱工作的依据;
2、与传统社会相比,现在交通发达便宜,各地修谱活动和学术研究活跃,为联系宗族,收集资料,提供有利条件;
3、新编三槐王氏 定鼎公后裔。八十五世,为鼎(信、斗公)公繁衍主线;
4、《四川马三垭王氏联谊会》已统一代次,从晋公到鼎鼎公世系衍变一律按73代执行。
(二)存在困难
1、工程巨大,工作量繁重,仅鼎公后裔,有若干个支派,还有信公可卿公部分后裔入谱,有主线和支线。
2、在衍变世系上,过去分歧较大,各搞各的代次,可以预计有的族宗不愿按73代入谱,要统一,有一个长期过程。
五、本谱书尽可能他做到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相统一,充分展现历代王姓精英之风采,但是由于编纂人员的水平有限,人力有限,还受到收集资料的局限性,真实性的考验,难免挂一漏万,错化多多,敬请族人批评指正。
王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