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青瓦素心

作者:匿名 2019-05-06 12:00:16

王文成:青瓦素心

 

某年某月,某个理由,我进了城。不经意间,竟成“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陶者”一族了!

住的高楼大厦,越长越高,顶天立地的。屋顶的片瓦,地上的方寸,离的也远了。虽然产权证上给写了多少建筑和占地面积,那都是“水底的月”捞不起,“镜里的花”摘不得,如同喷香的猪油,蒙住了通灵的心眼!

多年以后,当重温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时,从悠远的历史深处,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秦砖汉瓦”。揪心难受的,不啻为灰飞烟灭的阿房宫扼腕痛惜,也叹嘘起自己来:连一块汉瓦(准确地说是汉瓦的远孙)都没有了,还敢大言不惭地叫汉人,大吹法螺地称汉族吗?

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恐怕得回祖宗的地去寻找。破旧不堪的两间两层砖瓦木结构房,颇有岁月的了。底层的墙是四面漏风的石头墙,大小溪石错落,日子久了,墙缝里满是尘埃,沥上雨水,像是人工泥巴嵌墙似的。二楼算是砖墙,从残破处可见是空斗的,祖上生活不易,能省几块砖头也就省了。屋顶就是柱上的梁,椽上的瓦了,祖祖辈辈的遮阳挡雨全靠它了。

过往文人,常为居室取名,曰陋室、书巢、盘龙斋、遂初堂、桂坡馆、半山亭、三难轩、池北书库、八求精舍……,主人的精神健硕着。我贫寒的祖宅,可不敢奢望这个,也没有撰联、题额什么的。门窗是有的,既不是“倚南窗以寄傲”,“高卧北窗……自谓羲皇上人”那种,也不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那种。门窗平凡至极,只有将就地用着。就透风透光而言,门里有窗,窗里有门,如今都烂了。

瓦片对我们不无重要,小时候一觉醒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它。晴朗天,阳光从瓦缝里溜下来,悄悄地告诉我,该起床了,帮助家里抢点农活。风雪夜,劈哩啪啦,告诉雨点或雪子的大小,不用竖起耳朵,也能倾听整个雨雪世界,此时看小说、连环画《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更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知道在以前的农村里,青瓦和青砖一样,都是最普通寻常之物。旮旯堆里,可以随便找出它和它的破落兄弟来。上天入地是它们的命运,上天可以翻新在屋顶紧要处,入地可以遗弃在角落陷进泥垢里。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不需要刻意去保全几块完整的瓦片。门前屋后的院子里,黑色的泥土里,已留下许许多的破砖残瓦。不问出处,不问世事,俨然成了这个世界的沉默主人!

算我多嘴,话还得从万年前说起。我们的祖先从洪荒时代走来,钻过山洞,搭过茅毡。到了商朝,人们用双手开拓出智慧的脑袋。会制陶了,懂得陶可盛水,也可挡水,瓦正式诞生了。人们在渐渐告别茅草房的同时,砖瓦房在青涩中铺展过来。这一铺,打开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直到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后,在诸多统一中也统一了砖的尺寸和工艺,这大概是秦砖的由来吧。对秦皇宫和秦长城而言,秦砖就是“一将当关,万夫莫敌”的核心力量!

几乎同时,汉朝的制瓦工艺长足发展。既让普通的瓦片演绎成能护椽实用的瓦当,又在瓦当上印上各种花纹,扮靓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前朝秦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秦砖汉瓦”联姻,坚如磐石,稳似泰山,数千年风霜雨雪奈何不了。这不是玩笑的话,试看遗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最耐风化的不是花岗岩石,而是青砖青瓦!想想难以置信,烂泥坯经过烈火焚炼,就脱胎换骨似的,此刻与玉无异!

回味青瓦,它有岁月沧桑感。普通家庭不敢奢望拥有真正的秦砖汉瓦。我们遇见的青瓦,工艺和形制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有的本身存世也不短了,不要小瞧几百年,几百年的树也是老气横秋了。清明节扫墓,瞧见祖上坟头青砖青瓦砌成的,幽思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几年前,去屿南山岗采风,不经意间在“公主坟”前泥土堆里捡到一片较完整的瓦当,瓦当上有花纹。知道是个南宋时期老物件,妥作保存,这是我们家乡历经风雨,不失悠久、昌化的见证!

回味青瓦,它有自然的亲近感。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砖瓦房里,破旧与修葺总在转换之间。

一砖一瓦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倾注了他们对家对未来的爱!在翻新我的老房子时,我把所有的青瓦保存了下来,垒在院子一角。瞥见她,觉得是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方亲近天地!

回味青瓦,它曾是特殊信物。如今的抗战片、谍战剧里有各种各样的接头暗号或信物。而在过去,我们的乡人,出门在外,与家人联络,或托人捎话、带钱,常根据事先约定,以一片两分的青瓦作为信物,缝隙对上了,便把放心的话、养家的钱让人捎带走。

回味青瓦,因为它常能派上新的用场。有一种烘焙放在青瓦上进行,消食虫、溪坑蟹,美味可口,又无须清洗锅镬。山上移来兰花栽培,一定要碎瓦粒帮忙,保湿松土。时下一些茶馆、酒店,甚至家庭装修,搭个檐廊什么的,古色古香,也少不了青瓦帮忙。

回味青瓦,它还有儿时的梦。“圆圆一泥罐,劈啪四分开”,请猜一物品。这里不用猜了,大家知道是瓦片。放在小时候,没有见过或参与过制瓦过程,是不敢想像的,一块块青瓦片是由“薄泥罐”状烧制四等分而来。奶奶的谜语做在夏夜,引得幼小的我们经常猜作可口的西瓜。多少年过了,迄今还记得当时笑得如同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