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枣林庄的说词应谨慎
查遍《明太祖实录》《朱元璋传(吴晗)》及《明史》,都没有枣林庄栘民的记截。明初的九次迁徙中,前几次就没有山东移民,迁往淮河流域的人口,主要来自山西的泽、潞、汾、辽四州,在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发给川资。当时,除淮河流域“兵革连年、人烟断绝”,黄河以南的华中、华东的其他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因兵灾、水灾、蝗灾及瘟疫四灾连手,“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特别是山东、河南受战争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洪武三年济南府知府李修向中央司农官报告:“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所以山东也是被填置补充地域,明初不可能有人口迁出。凤阳府包括今蚌埠、滁州(部分)、寿县、淮南、淮北、阜阳等。南京时辖今江苏、安徽、上海等。落户凤阳府的移民每人十五亩耕地、二亩菜地,政府给耕牛种子,三年免交赋税。但每年必须每人分别种植桑、棉、麻一亩,否则充军。因淮河流域条件较好经济发较快,迁往山东的移民从洪武二十八年开始投亲奔友进行自发式二次迁徙。官方统计青、兖、登、莱、济五府五丁以上及无田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与前些次大规模动则数万余户、几十万人口的迁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只占以山西为主的九次移民的490万移民的百分之一。枣林庄真正移民,数量最多的应该是在清康熙年间,仍为自发移民,且总量不大(只在探讨不敢肯定)。所以,在历史文献和现代官方都没有说词的情况下,希望我们的宗亲们特是德高望重的宗亲,不要盲目地、无稽地、更不要肯定地把网上不负责的说的枣林庄,说成我们的研究成果。说一下就会以讹传讹、误导他人。书面文字更应该谨慎。鼓励探讨、不要肯定!
此文也是探讨,欢迎宗亲们不吝指正
王克平,庄户王二十世三槐堂太原郡。八七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现工作单位淮南市潘集区水利局。曾任职淮南电视台记者、编辑、宣传部新闻干亊。十九岁参与修谱,先后于1982、1995、2018年三次撰写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