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王氏起源于黄帝轩辕氏,属姬姓之王,出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其子宗敬为司徒,家于平阳时人称曰王家,因氏王氏,其后裔在秦汉时由王离之子王元公、王威公分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元公与弟威公于秦二世时因避祸,由家乡陕西频阳东乡迁徏于山东琅琊,元公四世孙吉公迁山东临沂县都乡南仁里,威公九世孙霸公迁山西太原,吉公传数世至王融公,融公长子为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公、次子王览公则以“孝友恭恪”知名于世,王览之孙王敦公与王导公于西晋末年(约于公元311年)率族人随琅琊王司马睿南迁建康(今南京),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鼎盛时代。
览公第六子王琛公次子王侃公后裔瓘文公于隋末唐初迁江州德安县爱民乡土塘村锹溪庄,为江右锹溪王氏。此派始于隋唐,盛于唐宋,唐太和元年始修四十字派语,后于同治丁卯岁合修大成谱新增四十字派语。
中唐时期,瓘文公支下有二十个“君”字辈的五世孙,其中有八个君字辈(君湘、君甫、君济、君朋、君权、君津、君浅、君湧)的后裔先后有二十八支迁入阳新境内定居落业、另有一支太原王氏威公的后裔良猷公于公元1567年由安徽省休宁县率口村迁武昌府兴国州阳辛镇(现富水)复迁阳新兴国彭山垴落业。
阳新王氏先后在阳新境内建有蛟溪祠、槐泉祠、云泉祠、王文祠、王曙祠、清夫祠、忠孝堂、王英祠、景春祠、下王祠、界首祠等十一个宗祠,并在兴国州富川门蔡家径建有一所阳新王氏公所,新中国成立后王氏会所被阳新县棉花公司征用并被棉花公司出卖。
一、瓘文公之孙王复公大约于公元790年由江西德安迁兴国州洴田居住,为锹溪王氏迁阳新第一人,王复公之孙君湘公后迁三溪泉口畈坳上王复坳庄定居落业,君湘公后裔与君津公后裔共王英祠。
二、君甫公二十世孙益昌公(宣)于公元1480年由江西吉安迁阳新大王王益昌村益昌庄定居落业。后有一支迁大冶虎头庄。
三、君甫公十八世孙贵才、贵贤二公(宙)由江西迁阳新县(兴国富川)蔡家径居住,共槐泉祠,贵贤之子全长(洪)迁富池。
四、君甫公二十五世孙宙远公(福)由江西瑞昌南义镇王家垅于清嘉庆年间(约于公元1796-1820)迁木港镇贺洞村下漆湾(3户14人男7人),后二十六世孙洪植公由下漆湾携子于清道光年间(约于1830-1850)迁木港镇漆祠村王坳庄定居(6户28人男15人)。
五、君甫公二十六世孙洪福公(德)由江西瑞昌南义镇北山庄于清康熙初迁富池镇封山洞大岭下居住(8户42人男25人)。
六、君济公四世孙令会公,于宋建隆年间(约于公元961年)由江西德安吴山乡三万庄迁武昌府兴国州(阳新)峡山,复迁木港王子山庄定居,为槐泉祠落业祖。
令会公十一世孙志十一公(天)于公元1326年由木港王子山庄迁佛图市(浮屠镇)白云山下太屋庄定居,志公为云泉祠落业祖。
七、君济公六世孙王质公(知)于1165年退隐湖北武昌府兴国州阳辛镇定居,为东源王文祠始祖之一。
八、君济公四世孙令念公十世孙承哉公(泰)携子如隆公(天)从江西德安三万王家先迁石鼓复迁阳辛镇河南畈月山梅定居,为王文庄始祖。
如隆公之子思通公(元)于公元1412年迁永福里东源横溪王文庄定居,与质公后裔共建东源王文祠。
九、君济公四世孙令念公十三世孙翰公(宇)大约于公元1443年携次子永海、三子永忠(宙)由蕲州迁入兴邑下山矶(王曙村)定居,为富池王曙祠落业祖。
十、君济公四世令金公十二世孙肖鸾公(元)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由江苏南京迁兴国州富川门居住二十一年复迁阳新排市北溪庄落业,共槐泉祠。
十一、君济公四世孙令全公后裔由四川省海阳县迁武昌府兴国州夏园坊油榨铺庄(木港镇田畈村),后外迁。
十二、君朋公十五世孙清夫公(天),先是由其祖父九六公(时)从江西豫璋(南昌)迁居湖北武昌府大冶县灵四里五家畈、林桥后复迁灵五里。清夫公于公元1328年由灵五里迁入兴国州永福里太湖地定居,建有清夫祠。
十三、君朋公后裔由江西迁富池丰山洞。
十四、君朋公后裔由江西瑞昌南义镇王家铺迁木港仓下村。
十五、君朋公后裔定育公于清同治乙丑年由通山洪港镇太田村迁阳新龙港镇星潭王家畈三年后复迁木港镇宋山村石浮庄居住现有7户,男丁15人。
十六、君朋公二十四世孙道刚公(直)由通山洪港镇迁陶港镇上徐村王道刚庄居住,现有90户506人,男丁248人。
十七、君朋公二十五世孙宙城公、宙元公、宙乾公、宙坤公(福)兄弟四人于清康熙初由江西瑞昌王家铺潘师垅迁木港镇仓下村仓下湾居住(现有9户46人男丁25人)。
十八、君权公九世孙福明公(宗)长子公勤公十五世孙洪堂公(福),于公元1522年由圻州迁入阳新富池沙村下王庄定居落业。建有富池下王祠。
十九、君权公十世孙公勤公另一支后裔,迁阳新枫林镇定居。
二十、君权公十世孙公恪公曾孙正一郎(时),于公元1206年由江西丰城县洗莱沟迁入湖北阳新兴国州永章里大王镇大王山妙果洞居住后迁大王山下王崇堍庄定居落业。
二十一、君津公八世孙仲浪公于1129年10月因避兵乱,与从兄仲福、仲祥、侄宗伯、侄孙汝钦(公)由江西瑞昌洪一乡蛟溪颜坑迁湖北兴国州石田山(今木港镇北山村楼下庄),次年,1130年仲浪复迁兴国州乐平里山口远东冲数年后返迁石田山数年后又迁排市镇王育村墙头居住数年后志乾公(纯)迁排市镇中王,廷宪公(天)迁排市镇雄畈,文经公(正)迁木港镇子山村东冲,文绽、文络公(正)迁木港镇学诗村游龙坳落业居住,建有蛟溪祠。
二十二、君津公十世孙汝钦公(公)九世孙兴锦公(洪)次子功亁公(宣)从江西洪一乡麦良村大王殿迁木港仓下(崇庆里),后功亁公曾孙日聘公(正)迁木港石浮,现有21人,其中男丁10人,日最公迁枫林下羊大屋场。
二十三、君津公十一世孙祖元珏公(汝),于公元1200年由江西瑞昌蛟溪洪一乡颜坑迁兴邑现紫荆山东北抵三溪口界,(现王英水库底定居落业)。后元钰公六世孙升五公(宇)携子如璿公(宙)于公元1214年由港北庄迁福庆里老丁岩山麓社林畈定居建王英祠,升五公为王英祠祖。
如璿公第六子景春公(宙)于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由王英祠双蟹口老丁岩下社林畈迁居阳新荺山王家老屋庄定居落业,为景春祠祠祖。
二十四、君津公二十世孙景昌公(宣)于公元1487年,带侄儿茂俊公(和)、侄孙玉崇公(纯)等由江西瑞昌蛟溪石壁分别迁兴国大冶湖畔永章里父子山下,景昌公居大王镇的港沟庄,茂俊公居太子镇王官山,玉崇公居陶港镇王龙村玉崇庄。共建大王忠孝堂。
二十五、君津公十世孙汝钦公(公)九世孙受高公(洪)之孙朝振公(和)始迁兴国州朝阳里南山下,复迁宣教里灵觉山下(现通山县九宫山)在头庄,朝振公曾孙惟教公(直)由在头庄迁兴国州永章里槐树庄(现名箭楼下),惟教公后裔于明末由槐树庄迁殷家井居住、王泥湾、王克济、大王街,受高公后裔分迁大冶市松山、合二塘、泽林、程潮、黄冈市等地。
二十六、君津公后裔由江西迁阳新枫林界首、樟桥杨湾,富池丰山村、港下村
二十七、君浅公的后裔目前在富池封山洞、木港仓下村雅福庄、枫林大德甘港庄定居落业。
二十八、君湧公后裔自江西德安九井迁丰叶里沿埠头,后迁江西武宁县、湖北英山县、安徽金寨县等地。
二十九、太原王氏威公支下良猷公的后裔,于公元1567年由安徽省休宁县率口村迁居现阳新富水水库库底,后迁兴国彭山垴。
各乡镇场王氏村庄:
兴国镇(含综合及城东城北开发区):王家坪、牛栏石、王其河、王兴德、松树垴、王子垅、王龙港、叶家垅、五里牌、杨树湖、王家塘、东岳廊、胜利街、南市垅、滑石庄、蔡家径、上王庄、石浮庄、王益昌、王家庄、双港庄、彭山垴。
木港:王子山、王本宗、太塘、拔茅岭、上石山、下石山、鹿山、王槐泉、山西王、王可垅、东冲、仓下、东岭、汪保、王庆明、楼下、王草湖、石桥、王台岳、游龙坳、曹家塘、石浮庄、柳家井、东湾塘、下漆庄、漆祠王坳、雅福庄。
枫林镇:樟桥杨湾、山下屋、大德甘港、下羊大屋场。
富池镇:王曙村、郝矶村、下王庄、李家湾、丰山洞、大岭下、封山洞、半壁山、渡口、港下。
陶港镇:王桥、王家老屋、王道岗、油铺、王龙村玉崇、碧庄、网湖。
韦源口镇:棋盘、七约、营盘、柯家湾王。
太子镇:王官山、石板王、下底港、筠山、豹坑、王家新屋、赞扬庄、王益昌、卜家垅、阳坑庄、北舌庄、下四房、石塔庄、石盘堍、青藤坑庄、北山庄、菖湖庄、兵仪庄、老油铺庄。
大王镇:王崇村王崇堍、下街村箭楼下、王洪宗、港沟村港沟王
上街村殷家井、八祥村王泥湾、王克济、大王街、港沟村港东庄、港西庄、港沟村竹林庄、港沟村筲箕窝庄、港沟花家湾、王崇新太屋、洪桥、南山村王积村、王崇细屋庄、王崇泉塘庄。
白沙镇:王悬庄、长乐源庄、王家坡。
浮屠镇:王志太屋、王志下井桥、王志墩头、王志三星庄、沿镇村王道德、下李村王垅、森铺村西仓畈、华垅村王家坝、三保村东边金家塘、西边金家塘、李公桥村雷公桥庄、芦湖庄。
三溪镇:高桥村凤凰山下庄、王家庄、王中蔡庄、港边王庄、王垄庄、柏树村白门楼庄、下王庄、横山村半山王庄、王伦庄。
王英镇:港下王庄、杉木王、王大郝、太湖地、蛇嘴、背后王、农林庄、马坪庄、谷保庄、柏玉庄、南山庄、桥西庄、桥东庄、徐家墩庄王家山庄、成家垅庄、上新屋庄、栗子坪庄、白驼畈庄、竹林庄、方家田庄、一盆锹庄、王文庄、上王庄、王福兴庄、杨林村王玄庄、老屋巷庄、横溪湖塘庄、新屋庄、王英村老新屋庄、东山庄、新屋畈庄、下乐天庄、王英铁炉庄、株林下庄、港畔庄、后垴山庄、杉木桥庄。
率州管理区:北溪庄、王子垅庄、率州街、率州庄。
龙港镇:车桥王、星潭、王家山。
排市镇:王郁、玉畈村墙头庄、梦卜庄、下万金庄、袁沙岭庄、陈塘下庄、雄畈庄、石咀头庄、黄埔坑庄、后坑中王庄、上王庄、下王庄、长坜庄、河北村河北庄、木马杈庄、三叉湖庄、后山庄。
荆头山农场:荆头山庄、牧羊湖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