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25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华文化促进会姓氏文化委员会协办,中华文化促进会吕尚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七届中华姓氏文化工作论坛,在浙江永康康廷大酒店盛大举行。各界领导、学者及姓氏文化研究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副主席陈钢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同时,姓氏委荣誉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崔宝国,姓氏委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张英聘以及秘书长姚刚等也一同参会,为活动增添了权威性,彰显了此次会议的高规格。高傒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荣誉主任,广州大学教授高路加,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高玉峰,副监事长高云禄,常务副主任高公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 200 多位致力于姓氏文化研究的学者、教授和姓氏文化研究组织代表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宴。会议主题是;
提升同根同源意识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海峥主要围绕中国姓氏的起源、姓氏制度的历代演变与特点、以及姓氏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影响等三个方面,从“三代”到明清做了清晰、详实的梳理,同时还讲述了姓氏文化对民族认同和当代社会的影响。她说:“文化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背景和载体,而社会是文化存在的具体呈现方式。姓氏从开始出现,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的姓氏体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血缘、伦理以及身份认同的独特理解。而且中国的姓氏文化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我们关注中国姓氏文化,更多的是出于自古以来就有的族姓认同和同姓联宗的意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寻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姓氏文化比较突出的表现。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深入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在在座各位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姓氏文化研究会不断深入,谱写新的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辉,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沈相辉三位学者对杨海峥教授的报告内容分别进行了现场评议。
王石主席在讲论结语中表示,“姓氏网络”覆盖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考虑到社会对这一课题长期处于比较浮面的认知状态,文促会有责任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姓氏的比较清晰的知识参考和思想框架。
8月23日的欢迎晚宴中,吕尚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强致欢迎词!他热情的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电器技术之都永康,真诚邀请大家会后26日参观哈尔斯,吕氏文化中心、天喜博物馆及游览缙云仙都风景区。衷心祝福大家永远健康!
高傒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荣誉主任,广州大学教授高路加,在25日文化论坛中作了提升基因检测朔源的论述报告。他说:“随着20世纪末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大发展,遗传学开始应用于人类族群起源、演化、迁移的研究,即分子人类学,1997年,复旦大学建立了人类屏体通传学实验室(现为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开始了分子人类学研究。1997年11月◇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出版◇首次为高姓发展史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2013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表了寻找曹操家族 Y 染色体的研究报告◇成为该领域第一个成果。◇由此掀起了各姓纷纷要求复旦大学支持开展本姓 Y 染色体研究的热潮◇迅速产生了大量成果。2023年《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表了李辉教授团队和高路加合作的论文,结论是“高姓是典型的汉族姓氏”。这是高姓转向基因寻根新阶段的里程碑。这就科学地验证了高路加多次提出的"高姓主源非鲜卑、高句丽"的观点。历史上的渤海高氏家族聚居在渤海郡蓟县即今河北景县◇至今景县仍有"渤海高氏墓群"。内有北魏名相高允墓◇时间跨度从北魏至唐。因此,有人称为"北齐高氏墓群"是片面的。”路加教授还提议文促会要引领姓氏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文促会姓氏委崔保国名誉理事长提出“姓氏研究现代化”概念,很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是观念需要更新。现在不更新,总有一天会更新。知识是不断扩展的,观念也必然随之更新。这是对路加教授提出的基因朔源的充分肯定,各姓氏代表在大会中,共同商讨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了成功的工作经验。
高研会高玉峰秘书长,抓紧会前会后空余时间,利用一切机遇,向与会者介绍了高姓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欢迎大家共同来为高研会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此次中华文化促进会姓氏文化工作会议,为姓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高氏代表的积极参与也为高姓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姓氏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次会议开得非常圆满成功,与会代表受益匪浅。感谢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的正确领导,协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姓氏文化委员会的精心安排,承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吕尚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盛情款待。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会代表:高公仆 2024/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