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头高氏宗祠上善堂的文化情怀

作者:高公仆 2019-10-31 20:51:12

陂头高氏宗祠的文化情怀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田乡陂头村原先是一个150多户人家的村子,总计600多人,村民立居时间大约要上溯到元明以前。
公元2010年,国家在赣江干流的峡江段兴建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陂头村前面将近10000亩的良田、湿地全部被淹,国家对失去土地的村民进行了重新安置。因此,陂头村一分为五,大约90户人家外迁到附近的双村、八都等地,其余60户依然留在原址往山后移靠。
2014年,留下来的村民开始动议兴建高氏宗祠,2015年底动工兴建,2017年上半年竣工。
宗祠主体是钢筋水泥结构,分上下2层,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比原先的宗祠略大一些,宗祠内部结构和原先大体相似,一共三进,上、下进是厅,中间为天井。
宗祠的新建饱含了村民的无限情感。整个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理事会成员(高林根、高冬苟、高金苟、高梅生、高阔保、高冬生、高头生)、普通村民,还是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自觉,都做到了尽职尽责,建设经费保证了最大限度的公开,整个过程没有发生一起争吵和其它不和谐事件。
宗祠建成后,本村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主动承担了宗祠的名称、对联等的拟、写工作。
他们把宗祠取名为“上善堂”,在宗祠前面的牌坊最高处安置了“厚德载物”牌匾,合起来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意。“上善堂”名称里面虽然没有“水”字,但是宗祠的前面有上亿平方米的库区水面,这些水上承赣州,下入长江,直汇东海,文字与环境高度吻合,村庄与国家高度关联,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高剑先生(新余市政府副秘书长、新余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新余市美协会员,退休后为新余市老年大学副校长)为宗祠大门和侧门题写了门楣,其中大门上方为“高氏宗祠”。
宗祠主要位置的柱子上都雕刻了对联。大门前面两根柱子的对联是从老宗祠上拓下来的,内容为:
华峰东峙萃鲜藿秀灵悉锺凤山旧第
钓水西流喜波澜清淑环绕渤海故家
里面柱子上的对联从上厅到下厅依次为:
第一联:承渤海源流光前裕后迎百福
        踞凤山宝地继往开来纳千祥
第二联:夫唱妇随长慈幼孝甘苦与共是好家庭
你礼我让左挈右携进退互谋为贤邻里
第三联:离去留下都因一汪碧水
贫穷富有全在一个勤字
第四联:好山好水好风光库区新村美如画
新居新貌新气象移民生活幸福长
第五联:青山环碧水水映蓝天天逾远
圣地育先贤贤启后人人更优
第一、四两副为高晓辉老师拟写(高晓辉老师教家学渊源深厚,夫妻都是老师,其父高松老师年轻时《古文观止》可以全本背诵)。第二、三、五三副为高道苟老师拟写(高道苟老师是省级骨干教师,高级职称,市作协会员)
这几幅对联拟好后,全部由高万里先生书写(高万里先生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高级职称,现已退休)。
这些对联跟其他地方的宗祠的对联有些不同,没有帝王将相类的语句标识,有的只是一些平民化的词语汇集,但同样也表达了村民们对家园和家国的质朴情怀。
宗祠坐落在村庄的西南面,库区公路在村庄前面由西向东穿行而过。现在,村人们可以开着自己的车子或在家门口搭乘来往车辆西南直通吉水、吉安、赣州、广东,东北直达新余、八都、南昌、北京。
陂头村:高道苟供稿 公仆推荐
电话13979689185/15679668188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