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人的姓名字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具体来讲: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它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那时,姓的来源广泛: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也有以祖辈的字为姓、以古国名为姓、以官职为氏、以技艺为氏、先人的字或名为氏、以居住地为姓、赐姓等。姓的数量,北宋以后的《百家姓》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清朝后期的《增广百家姓》,有单姓444个、复姓60个。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有1745个。明代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辈。字辈,又称班辈、辈份、班派、昭穆等。即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辈分、先辈、长辈、后辈、晚辈、前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像诗样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也有偏旁字辈。譬如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像前四个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还有一种用法就是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这套字辈规定后代字辈是单双字间隔的,像“人”实际说的就是以人为偏旁。还有一辈多字。如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此套字辈每四个字为一代,每一代的人从四个字中任选一个使用,不分先后、不分主次。也还有前后异位。比如字辈为:“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承启昌继世,兹乃永昭穆”,使用时按照一代在前一代在后,比如高蔚某,高某业等等。以字辈命名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取名方式,也是中华姓名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学者初步研究,中国人以字辈命名的文化现象起源很早。东晋南北朝时,一些名门望族子弟就竟相以字辈命名。现在,为明世系,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从高傒公91代起,制定了高姓的统一60字辈。即:渤海宗源久,尊贤福泽长。敦仁承伟业,勤学启华章。玉凤鸣祥瑞,金麟佑栋梁。匡时仰慧哲,兴国继维纲。齐鲁曜千古,诗书化万方。升平修谱志,恒永乐安康。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在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派名,也叫字辈名。号名,即结婚时所取的名。还有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学名、上学所取的名字。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等之分。它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古代人 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此外,有些古人在取单名时,常常以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偏旁轮流为名,隐含着生生不息、子孙绵延不绝的美好寓意。如唐代的崔铉,其子名沆;裴钧,子名洙,取金生水之意。人们若把祖孙整代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就能够一眼分辨出他们之间的世系次第关系。古人单名以文字的偏旁为辈分特征的这一传统文化,大约成熟于唐代中期。如隋文帝杨坚的五个儿子:杨勇、杨广、杨俊、杨谅、杨秀;唐太宗的儿子李治、李泰、李恪等,偏旁各不相同。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其诸子皆取单名,且都用玉字旁,如琮、琬、瑛、琰、瑁、环等。
(高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