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传家 敬祖睦族
——合肥高氏传承孝义家风
在合肥老城区,从宽阔的长江路转入省委大院西侧一巷内,一进巷口的右手边有一栋低矮的徽式建筑,在高楼大厦中寂静地守望着喧嚣。它就是高家祠堂,是目前合肥市老城区内存留的惟一一座百年祠堂。祠堂东山墙上镶嵌一块文物保护碑石,刻有:“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祠堂 合肥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二日公布”34个涂金字;墙边立有一块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立的维修祠堂碑石,上书:“高家祠堂始建于明初,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2009年9月,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进行了维修。”
维修后的高家祠堂,灰砖青瓦、马头墙、八字照壁式大门,大小额枋上均有木雕花草和人物,后檐下梁撑为木刻透雕龙凤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做工细致。南北屋面结构不同,正脊两鸱吻为琉璃料镶嵌而成,垂脊下端飞挑,似展开的鸟翼,单檐歇山式,面南,三开间,西侧有一小院。西侧院墙上也有花纹在全市古建筑中难得一见。屋檐顶部屹立着两个翠绿的“蹲兽”。整个建筑造型优美,颇具江南建筑风格。
背负着近600年的历史,这座祠堂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史书与家谱记载,高家祠堂堂号为“孝义堂”,是合肥高姓家族四大房的总祠堂。这支高姓家族系南宋名臣高若纳后裔,在元末至正年间,为了躲避战乱,高若纳四世孙高良的裔孙高文、高德、高勋、高道四兄弟,从江西九江流落到江苏句容,后迁徙到庐州(合肥)落户,文、德二公居住在合肥前大街的孝义巷,勋、道二公居住在合肥小南门(回龙桥)。
长兄高文,字鹏飞,元末随朱元璋打天下,洪武年间,官至都指挥使。明朝前期,高氏四兄弟在小东门内的万寿寺东,坐南朝北建起了高氏宗祠。据1912年续修的合肥高氏家谱中《祠堂图记》记载,明初所建的高家祠堂有九路,“每路六间通长,北界街心,南界高月塘外埂,东以曹姓住宅为界,西以万寿寺庙基为界,计南北长二十五丈余,东西宽十丈余。”可谓祠宇辉煌,显赫庐州。可惜,在清朝太平天国战乱中,祠宇焚毁一空。清末,由十七世裔孙高懿臣主资重修的高家祠堂“所建而存者仅:瓦房两路,房屋数厢。其后基地尚有七路未盖。”
明宣德年间,高文公去世,次子高兴庐墓泣血守孝三年,此孝行得到了朝廷表扬,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明英宗御笔题词“孝义传家”匾额,敕封其居为“孝义巷”,其祠为“孝义祠”,其堂为“孝义堂”并建立牌坊,敕封孝子高兴世袭都指挥使官职。《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孝义巷得名是因为巷中有高姓“孝义堂”,东侧县学内有孝义祠。《明史·孝义传》也有记载:高兴,事亲至孝。兴父殁,庐于墓,有乌巢坟树,号哭,辄悲鸣以助其哀。兴服阕归,有白鸟数百随后,翔集其宅,良久方去。
五百六十年来,合肥高氏后人,代代相传孝义,祠堂中堂上高悬“孝义传家”、“孝义堂”匾额,堂联是“孝道齐天地,义声播古今”、“文章华国,孝义传家”。历次修谱所立族规和“居家规范”把“敦孝义”、“尊长上”列为首条。家族传承孝义蔚然成风,代代都涌现很多孝举感人的孝子贤孙,孝女贤媳。形成合肥“孝义堂”高氏家族的家风。
时至公元2009年以来,高家后人,在续修族谱同时,多次在高家祠堂隆重举办拜祠祭祖、颁谱祭祖活动,宣扬孝义传家、敬祖睦族活动;并编印刊物,设立“孝道园地”专栏,刊登宣扬孝义的文章、信息,开展“推选十大孝子孝女活动”,表彰孝举突出的高氏孝子贤孙、孝女贤媳,弘扬“孝义堂”精神,激励族人争做孝道继承人,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2016年,在市文物管理处支持下,族人在祠堂内外布展家族文化,设立中堂,刻制匾额和堂联,制作16块展板,展示“孝义堂”历史文化,12月24日举办隆重的拜祠祭祖暨布展竣工庆典。使老祖宗留给的宝贵遗产,焕发新的光彩!2017年农历10月15日继续举办拜祠祭祖活动,并决定,今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都要举办拜祠祭祖活动,持续不断地弘扬“孝义堂”精神,让孝义家风世代传承!
合肥高氏文化研究会高荣清
附:合肥高家祠堂历史图片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