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我夫妇及子女

作者:高致贤 2018-01-08 11:21:37

                第七节 我夫妇及子女

    高致贤(1937——),毕节师范学校毕业,1958年参加工作,曾先后任过教师,宣传、青年、文化、文物专干,党政秘书,专职记者,文联常务副主席,政协常委等。贵州省作协、记协、写作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杂文学会理事、毕节市作协常务理事。已有8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已出版散文随笔集《乡音悠悠》、杂文集《心口常开》、回忆录《苦乐人生》、闪小说集《暖流》(合著)、游记《奢香故里》(合著)等等。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贵州新文学大系》、《黔西北文学史》等数十部合集;多篇作品获全国性大奖;个人小传入选《世界名人录》等多部人物辞典。
    妻,明凤翔(1940——),大方师范学校毕业,1960年参加工作,小学教师。1962年下放回乡当农民,后代课,于1971年转正为教师;1995年大方一中退休。
    我们1961年国庆节结婚。五胎生了7个孩子,五女二男,但一女因病少儿早妖,一女青年不幸身亡,只有5个长大成人。
 
    长女高敏,高级执业药师。 1962年古历冬月二十日生于瓢井,从小聪明勤劳,一直在外婆身边读完初中。两三岁时上街看到杀猪、包饺子等,她都模仿得像模像样。但我在县机关工作,她妈妈在中坝田务农,我们没有时间和条件教她读书识字。她两个舅父在外地工作;她与外婆相依过活,还要带她二弟高俊。外婆不识字,她的聪明勤奋只有用到养猪、推磨等家庭辅助劳动上去了。
    外婆家养猪,她放学后便要去打一提篮猪草,采不满篮子,她不回家。街坊邻里心疼她,帮她采满篮子她才回家。家里有一副小石磨,街坊邻里常来磨黄粑、推豆腐,她就为人家添磨,人家蒸好黄粑后就会送些来“填谢”她。她外婆病了,她会去请人来看。老师们说成熟太早了。
    她从小学读到初中,一直没有人在家辅导,可她的成绩一直优秀。文革结束,她妈妈调入大方一中,才把她姐弟从农村转入县城来读书。
    她转入一中读高一,适逢学校开展数理化知识竞赛,她一举夺得化学第一名,数学、物理第二名,三科综合二等奖。       她读高一时,适逢文革后恢复高考,允许在校高一学生参加高考,但录取分数线要求比毕业班的高,她参加考试,并上了投档分数线。但因当时实行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制,她读了8年书,还不满15岁,不放心让她外出读大学,就让她把高中读完后再考。
    1978年,她一举考取贵阳医学院药学系。当年还没有分出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我主张她非贵阳医学院不读。一是继承祖父医业,二是她才16岁,从未离开老人生活过,贵医有亲戚三姨外婆彭家骥、三姨外公归治仪照护。三是离家近,我们好去看她。当时我只有29.5元之月薪,每月给她寄10元钱,加上学校补贴,她还要节约来买衣服。
    1982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她们是文革后第一期正规考试录取的药学专业毕业生,当时西南制药厂全部要,但贵州不放。分回本县医院工作,工作兢兢业业,让我十分放心。
    她非常理解父母,支持我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她结婚时,我们没有请客办酒,也没有给她一分钱的陪奁,她只要我的一盏台灯作纪念。那是我当年评为贵州日报优秀通讯员获的奖品。
    她尽忠尽孝,忠孝两全。我们在大方时,她要孝敬父母和外婆两代人,前后二家她都照顾得很周到,没有哪个不说她好!我们从大方退休旅居深圳10多年了,外婆仍在大方,又不愿去我内弟凤翱家住,就是要挨着我的敏儿。于是,小敏代父行孝。她外婆已96岁逝世,小敏一直孝敬着外婆。还要为前后二家的弟弟妹妹们操心费力又花钱。我们到深圳后,她又要随时给我们寄药物、腊肉、糍粑、豆干等食品和衣物。
    小敏已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副高职称,一直在大方工作。
    女婿邹建国(1958—),药剂师;外孙女邹悦考取华中工大研究生,留学新加坡,回国到上海工作。   
    长子高俊,1965年古历五月二十九日生于瓢井,和他姐姐同时转县城读书,高考名落孙山。后县里招工,他考上了工作;开始分在文工队,后来建图书馆,他便调到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他考取贵阳师范大学电大班,带薪学习3年,毕业后回县图书馆工作,后调县文化稽查队。
    儿媳:李守琼1966年出生,生子高凌宇,聪明伶俐,2016年考取大学。   
    三女高燕1967年生于瓢井,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妻子带到中坝田住了一段时间,1971年初,孪生女儿出生前送回瓢井请外婆带,得到外婆的精心照顾,后因患麻疹于1973年妖折于瓢井。
    四女高雯(1971-1994),1971年1月12日出生于中坝田住宅。其母重新工作后,又到瓢井外婆家住,文革结束后才与其姐姐哥哥一起迁到大方居住,外婆也一起接进城来带他们。两姊妹同时在东方红小学(原城南小学)发蒙,一起考入一中,同班读到高中毕业。
    高雯当年没有考取大学,在家复习一年。1989年考取省粮食技工学校。我找刘义章的小车专程送她进学校,为她安排好食宿,第二天又与她同室的同学们打好招呼,她们答应关照小雯。
    1992年毕业,分到大方县粮食加工厂,当普工。她上夜班时,下班我们要接她;后当出纳,可以不上夜班,但责任重大。她每天回家都要加班把当天的账目记清楚。
    1994年4月30日她深夜还在算账,我催她休息了,她说4月分的账目不平,我去为她打一下算盘,入多出少。我说:熬夜多了头晕,越算越糊涂,先睡觉,明天再算。她说“已经没有明天了!”而今悔恨当时我没有理解她这句话的含义,5月1日我去办公室加班,妻子跑去告诉我,小雯在家出事了,幸得高祥勋把她背到中医院,可惜抢救无效而死亡,年仅23岁!
    小雯死后,才发现她的遗书,她要以死来证明她的清白!她工作3年,食宿在家,衣服、用品都是家里人代买,自己从不花钱,连早餐都没有在外面买吃过,只因胆子太小,涉世太浅,平时我们对子女的要求太严格了!   
    五女高茂(1971-),与高雯系孪生姊妹,人很精瘦,但自立能力很强,学习一直是拔尖的;生活上,从读小学她就包办了她的孪生姐姐高雯的许多事;学习上,不但要辅导她的雯姐,还要辅导她的另一对孪生弟妹。小学、中学的各种知识竞赛和讲演竞赛几乎都被她代表了,几乎都拿了奖。她不但能管住她的雯姐和弟妹,还要帮助她妈妈搞些家务。
    读初二时,她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47分,以此写了一篇总结经验教训的作文,被一中文学泰斗徐德明发现后,作为范文要求他的子女学习,还向毕业班的学生推荐学习。
    1988年高中毕业,她就以全县第三名,女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她的第一志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校评给她每月30元的无息助学贷款,毕业时因她成绩优异而被学校免还了!
    1990年过英语四级、1992年拿了学士学位证书毕业后,被指令性分回贵州,并分配到061航天系统工作,6年(第一次4年,第二次她只签2年)合同期满,她终止合同到汕头一边搞家教创收,一面复习考研究生。
    考研未录取,1999年她便去闯深圳,先到一家英资电器豪利士打工,但该公司在关外的横岗,进关还得办手续,第二年她又跳槽到关内的科技园一家美资企业珀金埃尔默当工程师;与李建民结婚后,夫妻俩都到一起工作。
    2001年在宝安中南花园购了住宅。生小孩休假一段时间在家写作,在深圳、湖南、上海等地发表一些吊亲人和幼教方面的文章。孩子乐乐进幼儿园后,她又重新工作。
    2008年她学开车,同时又考教师资格,两样均拿到合格证。   
    六女高明霞与七子高杰是孪生龙凤胎。1975年3月27日出生于大方县城。他俩出生便是城市户籍,姐弟同时入城关二小(原东方红小学)同读一个班,明霞特别聪明,小杰的成绩也不错,二年级时我们要求将高杰留级,换为优秀班主任潘淑琴老师来教,高杰就认为他的成绩不如其姐,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加之留级后失去其姐的监护,玩性迅长,学习掉队,这真令我后悔! 
    高明霞升初中时只考了全县第二名,她很不服气,考进大方一中就与第一名竞争,取得节节胜利;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高中。 
    之前,家里订了一份《儿童时代》,初中二年级时,她就在阅读中悄悄参与宋庆龄基金会组织开展的知识竞赛,贵州全省2人获奖,她便是其中之一,开了大方县荣获该奖项的先河。从此,她便成为大方一中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的首选代表,且次次参赛次次拿奖,使人羡慕,也使人嫉妒。在一次全县中学生“爱我家乡”征文竞赛中,她写了一篇《家乡猕猴桃》参赛,作文获奖了,但因我是评委之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副部长找我谈话,问我《家乡的猕猴桃》说明什么?这明明是怀疑我在评选中包庇了女儿,令我好笑。我说文艺作品不是政策条文,中文本科也要读4年,我能一时半刻向你们讲清楚文学知识吗?即使我讲清楚了,你们又听得懂吗?!干脆把我的评分取消就是了!或由你们来当评委好了! 
    不知什么时候孩子把她的这篇参赛文章寄给“贵州中学生作文选”杂志社,很快被发表出来,还获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大方的宣传部长感到脸上有光,但她还是不知道那篇“猕猴桃”说明什么! 
    毕业前,她参加贵州省组织的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二等奖,本可以为高考加分,但她已经以全县第一名、高出重点大学录取分数50多分的成绩录取她的第一志愿:华西医科大学,英语过了6级,毕业前便考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生,多篇论文在全国一级理论刊物发表;毕业时评为广东省优秀研究生,享受到曾宪梓发奖,李嘉诚宴请并赠与高级手表作纪念的殊荣。 她读的研究生班是中国与法国联合办的,两国教授轮流上课。毕业前夕,法国教授主动邀她去法国读博士,她婉拒了。考美国博士的托福和GRE的分数都很高。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对她实行低职高聘,开始就担任讲师职务。可她任教不久就与何玉成结婚,一年后便自动离职到深圳,自谋职业,兴建公司,忙得不亦乐乎!   
    七子高杰(1971-)在初中阶段受到一些影响,没有上成高中。
    于是,他先去水城学修车;后来又学做生意,找到一些钱后,外出游乐;后经我的文友介绍到贵阳雅园酒家打工,工资比我高;后来,他又回大方学种竹荪也很快学到技术;学做洗衣粉,也做成功。除了在水城亲人处学习外,其余地方他学什么家里都要为他投资,尤其是他的大姐,我们都以为他没有读大学呢,将花钱抚他学技术,为他交学费,谁料竟没有取得成功。 
    他对人好,有孝心,但是,年纪不小了,还是一个聪聪明明的尚无大成就者。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