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陈霸先诞辰1500周年

作者:系统录入 2016-05-01 07:35:32

来源:系统录入


谨以此文纪念陈霸先诞辰1500周年



类别:人物 考略
作者:厉马高堤

陈霸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人物,但长期以来,他的事迹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人粗粗提及,反见轻薄非议。本文依据散见于各种正史的记载,审慎分析了史料的真伪疑信,去芜存真,对陈霸先的家世出身作了较为概括而可靠的描述,有利于众多陈史爱好者正确把握史实。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对陈霸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客观描述,说明陈霸先禅梁称帝,是时势使然的有为之举,陈霸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


2003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诞辰1500周年,陈霸先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出生并成长在浙江土地上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生平,主要记载于《陈书》中,一部《陈书》,对奠基人陈霸先的身世经历写得太粗率了些,今人通过读《陈书》来了解陈霸先,感到十分茫然。但了解陈霸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梁朝皇室有磐石之坚,先后有八人称帝[1],为什么没有一位梁帝善终?六朝门阀制度壁垒森严,豪门大户盘根错节,目空一切的贵族世家,为什么对起于垄亩的乡下小吏格外垂青,把一介平民步步抬上了帝位?中国的门阀制度是怎么兴衰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沿革的?中国政治怎样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些都需要研究梁陈历史,研究陈霸先,了解他的身世经历。






一、身世觅踪






陈霸先(公元503559)字兴国,小字法生,庙号高祖,史称陈武帝。他的远祖,据《南史》记载:"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也[2]"陈寔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成语"梁上君子"即源出陈寔之口。能将《后汉书》中有传记的人物,引为自己的始祖,无疑是十分体面的,"自云"两字,既反映了陈霸先身世寒微,又反映陈霸先受这位远祖的影响极为深刻。所谓"寒微",是相对世族豪门来说的,并非指陈霸先出身于贫穷人家。


西晋永嘉年间,陈霸先的十世祖陈达避乱南迁,是战乱中随西晋王室南渡的士大夫。他曾担任过丞相掾和太子洗马,后出任为长城(长兴古县名)令,丞相掾并非什么大官,只是丞相府中的属官,当时丞相府中的属官很多,有"一百另六掾"之称。陈达就是东晋王朝下派至长兴的政治拓荒者。陈达因喜爱长兴山水秀丽,就在当地定居下来,子孙繁衍,陈家成了长兴境内的大户人家。到陈达之子陈康时,因"土断"政策的关系,就编入了长兴户籍。从此,陈氏子孙就认定是长兴籍。南朝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陈家虽是地方大户,却属寒门,在世族豪门眼中,是身世低微的。陈达在选择长兴作为子孙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从晋永嘉到梁天监,二百年后果然出了个陈霸先。《陈书》与《南史》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其中当然有附会成分,但陈达作为长兴陈氏的始祖,是确信无疑的。


陈达之后,史籍中一溜排出九代传人:"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赞[3]"陈霸先这些祖先都有一个漂亮的官衔,其中虚虚实实已不可考。因中国历来有个传统:追赠官衔,既让活人满意,又不怕官多为患。只是《南史》所记让我们看到了陈霸先"其本甚微"的家底:"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建康别称,今南京市)为油库吏,徙为新渝侯萧映传教[4]"里司是催粮派款的,库吏是扛称抬桶的,传教即帮王侯传达教命,是侯府中的普通属官。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陈霸先的父祖辈要是真的或太守、或县令地一直在官府任要职,决不会在陈霸先时忽然要从最基层的里司做起。《陈书》记载,太平二年正月,"诏赠高祖(即陈霸先)祖侍中,太常卿,谥曰孝[5]"这记载就是一个明证,说明陈霸先其他祖先的头衔可能大多是陈霸先称帝前后追赠的。所以,陈霸先也不是世代官宦之家出生。


陈霸先的父亲是陈文赞。陈霸先的母亲,史书上有两条记载:


一、太平二年正月,"追封高祖祖母许氏吴郡嘉兴县君,谥曰敬。妣张氏义兴国太夫人,谥曰宣[6]"


二、永定元年十月,"追赠皇考曰景皇帝,庙号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追谥前夫人钱氏号为昭皇后;世子克为孝怀太子。立夫人章氏为皇后[7]"


张氏、董氏哪一位女性才是陈霸先的生母呢?显然是后封的董氏。封建家庭,结发正妻才有地位,侧室与庶出的子孙,地位是低下的。张氏是陈霸先的嫡母,她是作为陈文赞的结发正妻,才与婆母一道受封的,董氏则因侧室的缘故,起先未受封。假如陈霸先的生母是张氏,就不会在他称帝后,另追董氏为安皇后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正因为董氏是陈霸先的生母,在陈霸先称帝后,"母以子贵",才又追封了董氏。


另据民国癸亥年出版的《吴越钱氏宗谱[闰字号]》记载,梁朝时钱伯仁有一女名钱宝媛,"适同郡陈文赞(瓒),陈武帝即位,追尊父文瓒为景帝,母宝媛为皇后。"钱宝媛被追尊为皇后一事,正史中找不到依据,应属后来修谱的人想当然的话。果然,到19962月,上海书店出版的《钱氏家乘》中,更进了一步,发挥成这样的记载:"伯仁,……女一名宝媛,适同郡陈文瓒,即景帝也,生子霸先,是为陈高祖武皇帝,尊封昭皇后。"这样一来,钱宝媛不仅成了陈文瓒的妻子,还成了陈霸先的生母。这些记载张冠李戴,均不足为凭,"昭皇后"其实是陈霸先结发亡妻的封号。但陈文瓒另外还有一位名叫钱宝媛的侧室,是可能的,古代有钱人家拥有三妻四妾是平常事。钱氏家谱中的记载,只能说明陈霸先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


《陈书》中称陈休先为"高祖母弟",可见陈霸先与陈休先都为陈文赞侧室董氏所生。只有陈道谈(即谈先)才是张氏所生的嫡长子。上有嫡兄,但不同母,下有亲弟,同为庶出,这家庭地位,造就了陈霸先从小即注重自身努力,擅长顾


及方方面面的个性特点。


关于陈霸先青少年时代的事,可考史料太少,《陈书》有"尝游义兴(今宜兴),馆于许氏[8]"的记载。另根据长兴古县志记载,长兴曾有许多古迹与陈霸先有关:


一、"钓台,在县西北三十里,陈高祖微时垂钓之处,其顶平夷,有池号陈高祖磨剑池,石壁屹然如屏,高五十余丈,下有惊湍,前有弹子坞,相传陈高祖垂钓时飞弹于此,今石穴尚存[9]"


二、"磨剑石,……一在县北二十一里陈墓岭,俗传陈武帝微时于此砺剑,今有膝迹及植枪穴[10]"


三、"饭箩木,在县北八里,实松杨木也,俗传陈武帝微时,以渔为业,晨夕二炊,泊此木下,曝箩于上,因名[11]"


这些古迹一方面说明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另一方面,说明少年陈霸先活动范围广泛,绝非局限于长兴下箬里一方小天地,除长兴远近几十里外,还在宜兴生活过一段时间,这广泛的活动,有利于打开少年陈霸先的眼界。


少年陈霸先在个性方面,正史有两点评价:"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12]"这里所谓的生产,是指生计家产,陈霸先年轻时不理家产的风格终老未变,因而轻财好义,给人们留下了豁达大度的形象。


《陈书》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13"《南史》记载:"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14"古时能读书识字不容易,陈霸先具备这种能力,他的兄弟应该也有类似的文化程度,这奠定了他们后来才能出众的基础。


陈氏三兄弟都相当能干,《陈书》对陈道谈是这样记载的:"仕于梁世,为东宫直阁将军。侯景之乱时,领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15]"对陈休先,记载如下:"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简文之在东宫,深被知遇。太清中既纳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得千余人,授文德主帅,顷之,卒[16]"从这记载看,这兄弟二人都投靠在梁太子萧纲门下。陈休先死在太清元年(547)梁武帝派兵接应侯景时,陈道谈则死在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之时。从两人官职上看,地位都不高,部领人马也不多,故所谓"深被知遇",应是溢美之词。从他们两人行状看,估计还是沾了陈霸先的光。因陈霸先早在大同十年(544)五月,已兵解广州之围[17],一战成名,次年被派往交州征战。古时凡大将出征,家属都能被朝廷选拔任用,以达到笼络将士的目的。所以这兄弟两人都是因陈霸先建功后才受到萧纲器重的。所谓"东宫直阁将军",实际是太子宫殿中的值勤武官,"文德"也是宫中殿名,"文德主帅"也不过是守卫文德殿的武官。但这决不等于说这兄弟二人都是无能之辈,陈霸先后来做了皇帝,还称赞自己的同母弟休先:"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


古时长兴的弓箭手战斗力十分强,如今,县内有一山,仍名斫射山,山下曾建有一座羿庙,明代顾应祥云:"相传山民皆善射,故立[18]"又据张文规《斫射神庙记》:"(唐)大历七年,贼郎景聚此山游奕。将钱景秀率乡村子弟,尽斫射手,遂平草贼。贞元三年,乡人立草屋,称斫射神,长庆中毁去。会昌中,为斫射亭而无像,文规始置神庙[19]""斫射山""斫射神""斫射手""斫射亭"这些名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长兴民众的尚武精神,这是陈氏赖以崛起的社会基础。陈氏兄弟都善用弓弩,陈霸先沿赣江北下讨伐侯景时,记载有"甲士三万,强弩五千张[20]";陈霸先在建康与侯景决战时也借助弩手力量来取胜;再如韦载据义兴发难时曾采用一条妙计,搜罗了一批曾在陈霸先手下服过役的老兵,这些人都善用弩,韦载将他们锁在一根长链上,命他们射杀周文育将士。周文育束手无策,后来还是陈霸先亲自领兵前来,才制服了韦载[21]


陈霸先的婚姻并不复杂,在任里司前,"娶同郡钱仲方女,早卒[22]",古时,钱、胥二姓是长兴地方大姓,陈妻钱氏,应该也属长兴大姓人家。陈霸先的堂妹就是嫁给本地人钱道戢的。陈霸先的前妻钱氏未见留下什么子女,但她毕竟曾是陈霸先的结发妻子,所以,陈霸先称帝后,马上追谥钱氏为"昭皇后",尊其陵墓为"嘉陵"。陈霸先的第二位妻子姓章,名要儿,吴兴乌程人(即今湖州市区人),章要儿的父亲章景明本姓钮,是章家养子,故改章姓。姓钮的人不多,但目前长兴还有钮店湾,钮家浜等地名(位于长兴县雉城镇的钮店湾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是姓钮的,位于新塘乡的钮家浜居民都姓邵,没有一个姓钮的人),估计章景明的身世与长兴也有一定的关系。史载:"景明,梁代官至散骑侍郎[23]"散骑侍郎是侍奉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的高官。这容易让人误解为陈霸先攀上了一门高亲,事实并非如此,陈霸先娶章氏为妻时,章景明还不过是一位普通百姓。古时男女婚龄都很早,女十三四岁,男十五六岁就成婚了。章氏比陈霸先小四岁,陈霸先因钱氏早卒,与章氏成婚时应在二十左右,章氏应在十六岁左右,那时,陈霸先可能还在任里司。章氏也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陈书》载:章氏"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24]""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每有期功之服,则一爪先折[25]"章氏能有条件留这么长的指甲,并接触到诗经与楚辞,说明章氏非贫贱出身,若不是大家闺秀,也定是小家碧玉,章家与陈家应同是门户相当的地方富户。章景明被授为散骑侍郎,应在梁敬帝时候(555557),此时章景明已年老,此衔仅是荣誉,不见得真在敬帝身边侍奉过。


陈霸先要是一直留在故土,是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使他真正广泛接触社会,是从任建康油库库吏开始的。一个地方里司怎么会千里迢迢到建康去任库吏?已无从了解。长兴历古比较闭塞,陈霸先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他志大财疏,不甘心守着小门户过日子的个性,促使他外出闯荡世界,另一方面可能得力于武康沈家的引荐提携。武康沈家是吴兴(郡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望族大姓,六朝时出过许多名人,长兴与武康同属吴兴郡,陈霸先与沈恪、沈巡等都有深厚交往,而沈家在建康为官的历来较多,所以陈霸先完全有可能因偶然之机结识了沈巡等人,才得以被引荐到建康作了一个库吏,又因库吏之职,才有了被引荐给萧映充任传教的机会。后来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镇守在京口,沈巡让儿子沈君理前往投奔,陈霸先还念着沈巡情分,把女儿嫁给了沈君理[26],可见陈霸先与武康沈氏的密切关系。


陈霸先从担任萧映侯府的传教,到后来深受萧映器重,则完全凭借了他自己出众的才干。《陈书》载:"大同初,新喻侯萧映为吴兴太守,甚重高祖,尝目高祖谓僚佐曰:此人方将远大[27]"因萧映器重他,所以当萧映任广州刺史时,就提拔陈霸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太守。


这时候,陈霸先才正式掌握了一个郡的军政大权,陈霸先后来势力不断壮大,都是凭这里打下的基础。从这时起,陈霸先的事迹较详备,能从《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及《资治通鉴》等史籍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材料。


二、六朝英主






陈霸先出生在梁武帝登基的第二年,即梁天监二年,那时候,中国正处在分裂时期,南北对峙,内外战乱不断,频繁的战乱对社会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百姓十分贫困。梁武帝登基后,国内基本无大的战事,但几次北伐失利,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梁武帝虽然勤政好学,才艺超群,算得上一个大学者,在政治上却犯下了一些致命的失误:首先是"特佞佛[28]",光京城建康就建有佛寺五百。


大约在梁大同六年(540),萧映到广州任刺史,陈霸先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第二年,交州(治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约


三十公里
处)土豪李贲发起叛乱,赶跑了交州刺史萧咨。大同八年春,梁武帝遣将讨伐,林邑国(今越南南越)国王也从腹背袭击李贲。大同九年四月,李贲部将范修在九德(今越南荣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讨诸军也不知所终。李贲控制了整个北越,就在梁大同十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设置百官,自称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治在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治在今广东阳江旁)刺史孙冏火速出兵,并受坐镇广州的萧映和萧咨节制。当时南方正是春暖草长、瘴疠肆虐的季节,卢、孙二将请求待秋凉后发兵,但二萧不允,催命出征。卢、孙二将只好领着将士匆匆上路。才行到合浦,果然疫气发作,死者达六七成,趁机溜掉的也不少,一支征讨大军不战而溃。梁武帝接到萧咨密报,误以为卢、孙二将交通李贲,故意逗留不进,敕令在广州赐死。这事激起了卢子雄部下旧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的不平,于当年五月
[31]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准备捉住二萧,血祭卢、孙二将,然后赴京请罪。一天功夫,广州城外云集叛兵数万,广州告急。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将被擒。陈霸先牛刀小试,已显露出英武雄奇的将略之才,这事惊动了朝廷,梁武帝还特派画师前往广州,画下陈霸先像,以示表彰。


梁大同十年(544)冬,萧映在广州病亡。新年刚过,陈霸先护送萧映灵柩回建康,行至大庾岭,正遇上梁武帝诏命下达,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日票 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陈霸先与杨日票 等征讨大军于大同十一年(545)十二月[32]抵达交州。在恶劣的环境中,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整个交州平叛过程,杨日票虽然"领衔主演",真正的核心人物却是陈霸先,他所统领的军队,实际上是交州平叛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当时社会极讲究家世出身,功勋卓著的陈霸先仍未受到朝廷重用,交州平定后,依然被任命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连一个刺史都未升上,只添了一个督七郡诸军事的军职。陈霸先领着本部将士返回高要复职时已是梁太清二年(548[33]


陈霸先回高要不久,正遇上侯景之乱。侯景,原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大将,爵封河南王,职任东南道大行台、都督十三州诸军事,高欢死后,不服高欢之子高澄的统治,举兵反叛,并于梁太清元年(547)二月投靠梁朝,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领兵与东魏开战,接应侯景,但萧渊明与侯景都被打败,渊明被俘,侯景逃到了寿阳(今安徽寿县)。侯景是一个政界无赖,就以寿阳为据点,于梁太清二年八月举兵反梁,以诛锄奸佞为借口来号令百姓[34],十月渡江包围了台城。梁国各路援军云集,但互相勾心斗角,成了隔岸救火。第二年三月,侯景攻破宫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503551)被侯景扶为傀儡皇帝。


陈霸先得到台城被围的消息,立即准备赴援。但陈霸先当时的顶头上司是广州刺史元景仲,元景仲本是北魏降将,受侯景诱惑,准备举兵响应侯景。面对这样一位企图背叛国家的上司,陈霸先没有顺从,而是当机立断,举兵对抗,元景仲走投无路,自缢身亡。陈霸先就迎梁宗室曲江侯萧勃镇守广州,又奉萧勃之命平定了始兴(今广东韶关旁)等十郡叛乱,大军移镇始兴。


太清三年十一月,陈霸先遣将进驻大庾岭,招聚始兴地方将士,准备继续推进。但萧勃心胸狭隘,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软硬兼施,只希望陈霸先能帮他看守门户。面对萧勃的利诱威逼,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名下,受萧绎节制。大宝元年(550)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庾岭,击败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

十五公里
处)拦截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于大宝二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足智多谋,倜傥大度,名声在王僧辩之上,故王僧辩心存畏忌
[35]。当时,王僧辩等西路各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而陈霸先已贮有军粮五十万石,在这紧要关头,陈霸先以大局为重,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军,这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各军中赢得了威信。


陈霸先发兵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佑、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贼帅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大宝二年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十一月自立为皇帝。大宝三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


梁元帝崇尚玄虚,暴戾凶狠,心胸狭隘,又刚愎自用,既是学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梁承圣三年(554)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霸先的儿子陈昌、侄子陈顼本在梁元帝宫中值事,这次也被掳至长安。江陵几乎成了一堆废墟。梁元帝之侄、故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在西魏驻军监视下,被扶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个地方不过三百里的"后梁"小王国。江陵陷落后,王僧辩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经反复商议,于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543558)至建康,准备称帝。


萧方智到建康不久,北齐(东魏已被北齐禅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势力南扩,也想趁梁国破败,前来瓜分,派其弟上党王高涣领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王僧辩起先拒不允应。承圣四年三月,齐军兵至东关(今安徽巢湖市东南),王僧辩遣徐州刺史裴之横领兵拦击,裴之横战败被杀,王僧辩在惊惧之中亲自领兵出屯姑熟。其间,王僧辩一方面与北齐、另一方面与陈霸先书信往来不断。陈霸先坚持不纳萧渊明,但王僧辩随着裴之横败亡,渐渐软弱下来,屈从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


陈霸先苦争无效,恨王僧辩单方做主,擅自废立,九月,在京口举兵,突袭石头城,杀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


梁国经过侯景之乱,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已四分五裂,淮南被东魏侵占,四川被西魏攻取,长江中游除江陵一个"后梁"小朝廷外,湘州(州治在今长沙市)还有一个王琳。王琳本来也是梁元帝手下大将,元帝被西魏杀害后,王琳被中游诸将推为盟主,拥兵自重。后来,还拥立一个十来岁的孩童萧庄(梁元帝之孙)为帝,借助北齐力量,在郢州集结军队,企图一举征服建康。陈霸先辅佐梁敬帝萧方智时,国内除王琳外,还有许多大小藩镇没有归顺,如在吴兴的震州刺史杜龛,在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太守韦载,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东扬州刺史张彪,在苏州的王僧辩之弟王僧智,还有岭南的萧勃等。东魏与西魏两个国家这时已分别被北齐、北周禅代,北周在江陵扶持了一个后梁小王朝,虎踞汉水与长江中游,北齐则接纳了梁朝降将陆法和、徐嗣徽、任约等势力,并派遣翟子崇、柳达摩与萧轨、东方老等,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两次大规模侵犯建康。陈霸先率建康军民英勇奋战,以弱制强,击溃了这两次进犯。


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禅梁称帝,并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颂歌的时候,而是身处危难之中。陈霸先之所以愿走这一着险棋,与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民心对萧家已极度失望有关:梁武帝是饿死的,梁简文帝是被土囊压在头上闷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也是被土囊闷死的,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称过帝,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而是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子女妃妾,部下随从,成千上万的百姓连带着受屠戮的事。陈霸先亲手扶上台的梁敬帝,登位时才十三岁,决无左右时局的能力。这时,陈霸先要是继续瑟缩于腐见,愚忠于萧氏,不当机立断,釜底抽薪,最终也逃不出与萧梁皇朝共同覆亡的下场,对人民来说,将是又一场浩劫。所以,陈霸先称帝,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既是民情所需,也为时局所迫。《梁书》作者姚思廉认为,梁朝多次惨遭横祸,颓势已无可挽回,"敬皇高让,将同释负焉[36]",梁帝退位,陈霸先等于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虽主


君权可禅、可代,但仍坚持从政治道德角度分析开


君主的人格品性,认为陈霸先的政治道德要高于魏、晋、齐、梁等朝,并评价说:
"陈高非忠于萧氏,而保中国之遗民,延数十年以待隋之一统,则功亦伟矣哉○37"


陈霸先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跃居社会政界颠峰,除历史机遇使然外,应与其自身优良的文化素质有关。首先,陈霸先有着极高的军事修养,《陈书》有多处记载,如:一,(陈霸先在建康与侯景决战时)高祖曰:"《军志》有之: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38]"二,(陈霸先和周文育在白城拒战徐嗣徽时)高祖曰:"兵不逆风。"文育曰:"事急矣!当决之,何用古法?"抽槊上马而进……[39]。陈霸先的军事造诣,还可从他进攻台城与后来的防守台城中看出来。梁武帝在台城打防御战失败,侯景不久也蹈覆辙,陈霸先辅佐梁敬帝时,在台城先后两次遭到大规模侵袭,一次是徐嗣徽、任约、柳达摩等,一次是萧轨、东方老等,陈霸先都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彻底摧毁敌军。此外,陈霸先征战交州,军事上已采用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技术,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古人视此为小道,语焉不详,今天,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载中见到一鳞半爪:徐陵在《九锡文》中有"远逾沧海,大拯交越[40]""公英谋雄算,电扫风行,驰御楼船,直跨沧海[41]"这样两句记载,《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梁侯景之乱时,交州刺史陈霸先越海赴难至此,景将董绍先据虎口石立栅以邀之,霸先潜军,出其不意,及觉,已至栅下,遂败[42]"《太平寰宇记》所记史实虽不一定确切,却从一个侧面为徐陵"驰御楼船,直跨沧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远在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已具备了大规模的跨海作战能力。率领上万人的军队开辟一条从广州到红河的海道,在中国历史上还属首次。


除了用兵如神的军事素养外,陈霸先在从政品格方面最突出的个性是拥护中央,维护统一,不畏权势,反对分裂。当初出征交州,曲江侯萧勃就以宗室身份,收买杨日票等将领,企图壮大个人的势力,因陈霸先率先抵制,交州平叛才取得成功。元景仲企图举兵响应侯景,更受到了陈霸先的致命打击。当宫城陷落,侯景肆虐时,萧勃又以宗室身份劝阻陈霸先进军,并遣将与蔡路养联合阻挡,仍无法动摇陈霸先除恶的决心。陈霸先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袭杀王僧辩一事,人们容易用世俗的目光加以非议,却不知这事正是王僧辩从政品格有缺陷所致,这当另文专题探讨,此处不多赘述。


陈霸先在处世为人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很受当时人及后人推崇。高凉一带(今广东阳江)有一位洗夫人,是极具胆识的少数民族领袖,曾领兵与投靠侯景的李迁仕作过战,与陈霸先在灨石(今江西万安)相会过一次,回家后对他丈夫说:"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43]"陈霸先之所以能极得人心,《陈书》的作者姚思廉分析,有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他"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军事眼光、政治眼光都比同时代人要看得远,或进或止,都恰到好处。第二,"恒崇宽政,爱育为本",虽以武艺起家,却不是好战之人,常能以一文士之力,免三军之争,非到事不可息,决不轻易动武,不轻易调发民力,体贴百姓,使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第三,生活朴素,吃苦耐劳,史称他"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即使后来当了皇帝,宫中仍"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第四,他不贪图钱财,平定侯景与拥立萧方智,都使他得到了朝廷大量赏赐,但他把这些赏赐都分给了部下[44]。这些,都使陈霸先在人民群众中受到了广泛的拥护。


陈霸先手下许多将相,如杜僧明、周文育、欧阳頠、周铁虎、程灵洗、侯瑱、鲁悉达、韦载、徐陵、杜稜等,大都是他的战俘或被击败的对手,尤其是杜稜,曾险些被陈霸先亲手绞杀,陈霸先都能放手任用,让他们人尽其才。这些人也不辜负陈霸先的期望,无论在陈霸先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出死力效忠新兴的陈氏皇朝,这又不能不说陈霸先的用人之道也是一个奇迹。


陈霸先"志度弘远,怀抱豁如",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北朝时期,中国虽处于分裂状态,但中国要统一,始终是南北的共同心愿。凡有识之士,无论他是南人还是北人,无论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根据自己的见识水准在作主观努力。因而南北战争不断。区别只在于其所发起的战争是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陈霸先也不例外,他对自己弟弟的评价就说明他没有忘记北方;击败侯景后,陈霸先曾领兵三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以图收复失地;他袭杀王僧辩,就表明了他不屈服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北齐的压迫。所以,我们不能把陈霸先建立的陈朝理解为一个偏安政权。但方方面面的因素,却使他未能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公元559年,陈霸先病亡。陈霸先之后又传了四位皇帝,589年,陈后主被隋军俘虏,陈朝灭亡。


早在东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有很大的发展,逐渐接近黄河流域未遭破坏时的经济水平,文化的兴盛,更远远超过当时的北方[45]"经过宋、齐、梁三代的建设,江南的经济与文化已渐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重心所在,尽管经过梁末战火摧残,江南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隋唐文化继承南朝,隋唐经济也依仗南方,数全国财富,扬一益二,就是长江流域开发的结果。到唐中期,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


但是,这样一位人物,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很少见诸历史评述,以致今人希望了解陈霸先,仍离不了《陈书》、《南史》、《资治通鉴》等古籍,而这些古籍,不是通读一两遍就能理出头绪的。一般的读者望而生畏,只好从《二十五史新编·陈书》或蔡东藩的《南北史演义》中了解陈霸先,其实,《二十五史新编·陈书》史料错谬极多,不足为凭,甚至有这样的论断:"陈霸先挽救了风雨如晦的梁王朝,为的就是一手结束梁王朝[49]"一个政治家是绝对不会这样行事的,这说法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蔡东藩的《南北史演义》是把历史故事给庸俗化了,津津乐道于低级趣味,缺乏严肃的治史态度。


这种状况,就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人们不了解陈霸先,如浙江省1997年出版了一本《爱我浙江》,属于"爱祖国爱家乡知识丛书",供青少年学生阅读,全书226页,介绍了浙江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书中对孙权、钱鏐有专门的章节,对陈霸先就一字不见[50]。事实上,陈霸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比这两位逊色,况且,钱鏐没有称帝,孙权则生于下邳,长于寿春,仅祖居在浙江富阳,作为开国皇帝的角色,土生土长在浙江大地上的只有陈霸先。二是曲解陈霸先,由于受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的影响,提及陈霸先,往往寥寥数语,就字字偏颇,如一本介绍南北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南北分治》,书中写陈霸先强逼梁敬帝禅位的描述,就夸张史实,说陈霸先称帝才两天,就派人杀掉了梁敬帝[51]。这种读物,不仅严重贬损了陈霸先的形象,也造成了一般读者对陈霸先不感兴趣。


只有严肃认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经过仔细研究史料后,才能对陈霸先给予客观正确的分析。唐代政治家魏徵在《陈书·后主本纪》的"总论"里,对陈霸先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陈霸先效命旧朝,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雄豪无愧刘备、孙权[52]。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对陈霸先的历史功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称陈霸先"在梁末大乱中,是一个保护南方汉族政权最有功的人[53]"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圣井铭并叙》碑文中,赞扬陈霸先"江左诸帝,号为最贤[54]",并借用孔子评价管仲的话,来肯定陈霸先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孔子的话是这样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55]"应该说,归有光的譬喻是既含蓄又中肯的,我们不难推想,陈霸先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注释:


[1]梁朝先后称帝的有: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萧绎、萧纪、萧渊明、萧方智,不包括后来的萧庄与后梁小王朝几位称帝的。


[2][4][14]《南史卷九·陈武帝本纪》。


[3][5][6][8][12][13][20][27][38]《陈书卷一·高祖本纪上》。


[7][44]《陈书卷二·高祖本纪下》。


[9]光绪版《长兴县志》卷十四第十七页。


[10]同上,第十九页。


1」同上,第二十一页。


15」《陈书卷二十八·始兴王伯茂传》。


16」《陈书卷十四·南康闵王昙朗传》。


[17][31]关于陈霸先兵解广州之围的确切时间,因《陈书》语焉不详,到宋代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已不甚明了,故编入大同八年。胡三省没有发现这一错误,还特地加上一句:"陈霸先事始此。"这使后人错上加错,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新编》的作者章义和先生更把"交州之乱""广州之围"混为一谈,称李贲"率众起事,并袭击广州"。一些写陈朝通俗故事的书,大多沿袭这一差错。根据《南史·梁本纪中第七》记载:"(大同十年)……五月,广州人卢子略反,刺史新渝侯映讨平之。诏曲赦广州。"仔细推断《陈书·高祖本纪》记载,陈霸先兵解广州之围,降伏周文育、杜僧明的确切时间,应以《南史》所记为准,在梁大同十年五月。


[18][19]光绪版《长兴县志》卷十二第八页。


[21]《陈书卷十八·韦载传》。


厉马高堤122][23][24][25]《陈书卷七·高祖章皇后传》。


[26]《陈书卷二十三·沈君理传》。


[28]清乾隆皇帝"咏梁武帝"诗句,见钟尚钧主编《中国名诗大观-历代名人咏名人·梁武帝》(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29]《南史卷七十·郭祖深传》。


[30]《梁书卷二十八·鱼弘传》;另见《通典·刑法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16页)。


[32]《陈书》记在六月,《资治通鉴》(上海古籍1987年五月版,下同)第一千零五十二页,胡三省注云:考异曰"典略作十二月癸丑至交州"。当以十二月为妥。


[33]《梁书卷三·高祖本纪》:"(太清二年三月己未)是日,屈獠洞斩李贲,传首京师。"


[34]《资治通鉴·梁纪十七》第一千零六十三页:"(太清二年八月)戊戌,景反于寿阳,以诛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为名。"


[35]《梁书卷四十五·王僧辩传》。


[36]《梁书卷六·敬帝本纪》。


[37]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中册第五一七、五一八页。


[39]《陈书卷八·周文育传》。


[40][41]《陈书卷一·高祖本纪上》徐陵所作《九锡文》诏策。


[42]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江州·庐陵郡·石阳,转引《寰宇记》,见《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三二页。


43]《资治通鉴·梁纪十九》第一千零七十八页。


[45]《中国通史》第二册第493页(人民出版社19786月北京第5版)。


[46][45],第518页。


[47][45],第519页。


[48][45],第492-493页。


[49]《二十五史新编(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第6-3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月第一版)。


[50]见《爱我浙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月第一版)。


[51]曹文柱著《中华历史通览·南北朝卷·南北分治》第14页,第15页(中华书局20011月北京第一版)。


[52]见《陈书卷六·后主本纪》魏徵所作"总论"


[53][45]490页。


[54]明归有光《圣井铭并叙》碑,现藏长兴博物馆。


[55]《圣井铭并叙》碑文引文,语见《论语·宪问》。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