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典故系列】之八:旺公祥兆

作者:佳成 2021-09-01 17:03:23

开元九年(公元721),正值唐玄宗即位后初展治国的宏图大略,已见成效,把唐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史称“元元盛世”。阔别朝堂 多年的陈伯宣因寻访老朋友马总(南康县知事),来到南康军(现星子县)。俗话说:庐山好景在山南,山南好景数秀峰。陈伯宣放眼秀峰和五老峰一带雄奇秀丽的风光,决定借老友一块宝地落脚生根,就此隐居在庐山圣治峰下,为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作注,使这部藏诸深山的绝世文稿,为天下学子所用,为世间苍生造福。


十二年后,陈伯宣注成七十八卷,朝廷因他的文章著作之功而诏封为著作郎,他没有上朝任职,依然在庐山脚下安居乐业。其父因避乱尚在福建泉州,接到老五陈伯宣的家书,得知详情后,他和其他子孙也就陆续来到陈伯宣的新居所,齐集在一块创家立业,这里就是被人误为义门故里的“齐集里”(现九江县境内)。


有一天,陈伯宣夜寝,突然梦见麒麟投怀,惊醒之后,忙向匡庐先生请教,先生说:“此乃好梦,主贵子也,后世必旺。”陈伯宣联想到南朝时远祖陈武帝霸先曾梦中吞日,后来,取代肖梁王朝而以陈为国,作了皇帝。看来,这也许是吉兆。


翌日晚上,儿子来向他报告,说自家新添一男丁,请父亲取个名字,陈伯宣很高兴,说:“新丁字天相,就叫旺儿,好吗?”。这是伯宣依匡庐先生之言而确定下来的。他儿子说:“就依父亲”。这就是始迁义门始祖,旺盛陈氏旺公的陈旺。


伯宣的这个孙子天相,委实不比常人。长大后,他不仅继承了祖父陈伯宣的文脉才气,少年得志,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荣登进士及第,敕授承议郎,与祖父官阶齐等,而且出任地放行政长官,管理一方州县。宝应十四年(公元779年),为江州牧,相当于现今九江市副市长,兼知德安事(德安县县长)。


陈旺走遍德安的山山水水,一天,他率领手下人役乘官轿来到艾草坪(当时称常乐里永清村,现在称车桥镇义门村)。陈旺下得轿来,放眼望去,前有金鸡岭、打鼓山,左有东皋山,右有凤凰山、麒麟峰,山上苍松翠竹,寺庙点缀,沃野田园芳草繁茂,小桥流水,塘堰棋布,是一块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决定把自己一家迁来艾草坪,设立官庄,称作义门庄。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正式建庄。同时,陈氏其它人众依然还保留齐集里一方故土。


陈旺做官官声好,持家家风正。他总是以“百善孝为长、百恶淫为先”等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后代,以“为官者崇仁、为民者崇义”来鞭策后辈。自他而下。连续四代单传“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但代代都是进士及第,位列国公。其中有史可考的有陈机于兴元元年进士,仕中书门下,宋赠燕国公;陈感于永贞元年进士,敕授迪功郎,宋赠鲁国公;陈青于长庆四年进士,出为万年尉,宋赠齐国公。这就是所谓“祖孙同朝进士,封号皆为国公”的佳话。


由于陈旺品学兼优,家国两治,年寿八十多岁,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之人,所以义门陈氏人都叫他“旺公”。


说来也巧,旺公不仅为自己和后辈选择了一处生养繁衍的地方――艾草坪,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一处死后安息的地方――东皋山。


那是旺公逝世后,家人们为其选择墓地,选了几个地方,就是牵不了向,定不了位。眼看出殡的良辰将过,八仙们抬着、子孙们抚着旺公出了庄,沿东皋山山间小路缓缓前行。突然,一阵电闪雷鸣过后,接着是狂风暴雨,把送殡队伍的人淋得象落汤鸡,不能前行。大家不得不放下灵柩,或在原地不动,或到大树下避雨,等候雨过天晴,再往前走。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太阳从云层缝隙中露出脸来,象个开口笑一样,刚下过的山水冲到路边沟坑,形成一条河。突然,哗啦啦一声巨响,山体突然滑坡,把旺公的灵柩恰恰掩埋了,且喜人员并无一人受到伤害。当时,人们称之为“天葬”。如今,陈氏后人也只知旺公埋在东皋山,这山也叫“旺公山”,可是旺公坟茔的准确位置,谁也说不上。


陈氏后人陈泰,时任宋朝户部侍郎,曾为题诗《旺公墓图》可以作证:
“太阳开口穴若河,任取心中脉于窝。
天葬其茔非深广 子孙蛰蛰永登科。”

(待续)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