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26年,宋仁宗宣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入朝,赐梨一个,鸽一只,陈兢谢恩后当即一人把梨子吃了,仁宗问陈兢“为何独吞?”兢曰:“义门陈永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兢将鸽子一只带回家中和酒,合家三千余人共尝,使者问兢“为何一鸽合家共尝?”兢答曰:“陈氏一门感知天恩加厚矣,世代好鸽(合)以谢天恩。”使者复奏,仁宗赞曰:“诚哉,义门也。”
碎鸽和酒
酿酒是义门陈氏产业中的一大特色。古代诗词中的“朗吟品陈酒、雅叙有高朋。”“待客开陈酒,留僧煮嫩蔬。”其中,“陈酒”不仅是指陈年老酒,也是实指义门陈酿。过去没有注册商标的保护法,更不拘泥它的品牌价值,但是在酿的技术上只限族门之内,一般不会轻易外传。
义门陈氏过去曾有自己规模较大的酿酒作坊一座,始建于唐代广明元年,传说取用神农井的甘泉,用优质粮食在五谷台上的土酒池中,酿造了九九八十一天,才得到一种上等的贡品琼浆。由于质料讲究,酒量不多,因而为宫廷所专有,老百姓难得一尝。究竟好不好,只有天知道。公元993年,宋太宗赵光义诏见义门陈氏的家长陈兢,赐给他一梨一鸽。陈兢当即把梨子给吃了。鸽子却揣在怀中。太宗问他为何一人独享,陈兢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
鸽子被带回家中,陈兢召来管家几人,说明用意,谢过皇恩,将鸽子捣碎,和到一缸新酿的普通酒里,合门三千九百余人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后人称赞这一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
说来也怪,就象电影《红高梁》演的那样,本来索然寡味的高梁酒,给主人公撒上了一泡尿,就变得异香扑鼻,馋虫欲滴,成为一种好酒。这普通陈酒渗入鸽汁后,色、香、味、质都有很大改变,因而别有一番新滋,从而走出了宫廷御酒的小圈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有一年,义门陈人为感谢皇恩,带上三个桃子的特制陈酿上京面圣,天子饮后龙颜大喜,御笔一挥:“玉液醇厚耐品尝,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上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宵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
大学士苏轼和江南才子秦观同游庐山期间,曾为义门的东佳书院书帖题诗:“须臾担忧本无名,解除百忧有陈酿。”后人登上酒楼,在欣赏其墨宝的同时,又作诗:“宋朝东坡秦少游,对酌美酒话书楼。清香四溢常乐里,书贴陈酿两相留”。
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喝到了义门陈酒,顺口说道:“三分明月杨州占,七成美酒义门香”。随行的大文豪纪晓岚先生当即予以笔记。以后清廷还下诏义门陈氏大力发展这一酒业,使经历了多次分庄之苦和流离之难的义门陈氏得以休养生息。到清光绪六年,义门陈年产陈酒约16.06万公斤,远销南昌、广州、夏门、南京、武汉等通都大邑。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义门陈酒话
近闻德安县正在挖掘各种资源,启动各种优势,使沉寂千年的义门陈酿步入市场,笔者在赞许之余,历览义门陈氏文化,呼唤这一名酒早日登台。“天下陈氏旺自义门”,其始祖陈旺在车桥镇义门村的旺公山有迹可寻。据大量史料以及 陈姓宗谱和百家姓录像带记载,义门陈始于唐,兴于宋,曾聚族而居3900余口,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同槽而食。义冠天下为世界奇观。义门陈曾有自己的酿酒作坊,建于唐代广明元年,传说取用优质陈粮和神农井的甘泉,在五谷台的黄土塑成的的酒池中酿了九九八十一日,得到一种上等的贡品琼将,为宫廷所专用,老百姓难得一尝。这种酒艺在陈姓族人中流传到宋代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诏见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赐给他一梨一鸽。陈当即把梨子吃了,太宗问他为何一人独离享,陈兢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陈兢把鸽子带回后,捣碎和到一缸酒里,同宗合门数千人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后人称赞这一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 说来也怪,义门陈酿自那以后,别是一番风味,而且走出了宫廷御酒的小圈子,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也许是加上了全鸽这种配料,色、香、味、质都有很大的改变。有一年,义门陈人为感谢皇恩,带上三担特制陈酿上京,竟至龙颜大喜,御笔题赠:“玉清醇厚耐品尝,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上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宵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大学士苏轼和江南才子秦观游庐山期间,曾为义门书贴题诗:“须臾担忧本无名,解除百忧有陈酿。”后人登上酒楼,欣赏其墨迹,留诗日:“宋朝东坡秦少游,对酌品酒话书楼。清香四溢常乐里(车桥镇义门村),书贴陈酿两相留。”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喝到了义门陈酒,赞称:“扬州美女闻天下,义门美酒天下知。”并诏令义门陈氏大力发展这一酒业,使经历多次分庄之苦、流离之难的义门陈氏人得以休养生息。到清末光绪六年,义门陈年产陈酒32.12万斤,远销南昌、广州、厦门、上海、武汉等通都大邑。在这片酒文化浸透的土地上,中国书法家常务理事马骁先生和江国辉、吴道新等人在取得国家注册商标的基础上,投资85万元,租赁已经破产的食品厂, 聘请了酿酒高手,描绘着义门陈酿美好的未来。愿这一美好事业早现辉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