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义门陈”的传奇典故之多之奇,誉满四海,传唱古今。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每一个陈氏后裔,进一步了解陈氏文化,了解“义门陈”传统文化典故,笔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现编者从《义门陈文化》中选摘九篇,以飨读者。(佳成)
典故系列之一:东佳书院
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当时属义门家学,称“东佳书堂”,因声望日渐远播,各地求学者慕名接踵而来,随之扩大规模,改称“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年。当时书院有房数十间,藏书数千卷,帖号“天下第一”,成为宋初江南著名书院,博得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和亲题“真良家”的封号。 书院建址在东佳山(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桂村距义门陈宅约30华里),东佳书院因此而得名。东佳书院的东佳山巅有白石岩景点(据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妆之处),石色洁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红黄二色交相辉映,高数十丈;泉出屏下,飞白泻碧誉为奇观;山腰上下有两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余,内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鸟洞,内亦有曲港直通幽径;屏岩之下有泉,名东佳泉,泉有二窍,一曰智窍,一曰慧窍,有时泉水奔流声闻数里,有时涓涓滴滴声如仙乐,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东佳书院不仅是当时名流敬仰、相互赞早于“白鹿洞学馆”的“东佳书堂”
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立的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50年,唐朝九江郡蒲塘场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堂”。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它座落在今江西省德安县东佳山(又称傅山)下,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是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在此之前,两汉的精舍、唐开元年间的官方和民间书院(书堂)都是藏书、修书或自学之地,均非讲学授徒培育人才之所。德安义门陈氏祖名陈旺,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北宋嘉(示右)八年(1063年)332年间,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族其门”,赐立“义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戍,具有远见卓识的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在创立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日解散。童子军七岁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稽)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宗谱中《推广家法》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字及刁滑词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期去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贩贩贩”东佳书堂开始令子弟入学,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僧文莹《湘山野录》、新旧《五代史》)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云:“陈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者皆就学。”文德翼《求是堂集》记载,宋初江湖义门陈氏所藏书贴,“号为天下第一”。
由上可知,东佳书堂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7岁入书屋,15岁入书堂。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东佳书堂和创建者陈崇,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引起书院史研究者的重视。
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
东佳书院,亦称义门书院,它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具备启蒙以至应举的完备体制,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因此,《全唐文》、《南唐书》、《湘山野录》、《十国春秋》、《宋史》,都有广泛的记载,引起历代史学家的广泛研究。《中国书院史话》、《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教育通史》、《书院制度简论》、《唐史研究丛稿》,都以东佳书院的历史,去推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推究中国书院发展史、推究中国古代教育史。可是,这些正史、野史,以及史学论著,对东佳书院的起源,不能明确地指明创建时间,即使《中国教育辞典》、《中国书院辞典》给东佳书院辞条的注义,也是一段推断的解释,因此,引起了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孙家骅先生在《早于白鹿学馆的东佳书堂》中说:“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白鹿洞学馆。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五十年,唐朝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院。”他的《陈崇与东佳书堂》,也论定东佳书院创建于唐大顺元年(890)。许怀林先生在《唐末的私办书院一东佳书堂》,也曾这样写道:“依胡旦在北宋咸平五年(1002)写的《义门记》说:‘家法之立,始于唐大顺庚戌(890)也。’则陈氏东佳书堂起始于890年,距今1100年。”他的《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也把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定论为唐大顺元年(890)。他们的定论根据是:唐大顺元年(890),江州长史陈崇立《义门家法》,其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以待四方学者,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合修学其内。贩贩贩四方宾客来肄业者,总期彼此造就,作养有益之士,悉出东佳一体照应。”然而,这份家法并没有交代书院的创办时间,他们是以家法中规定立书堂,而这家法立于大顺元年(890),便指为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未免缺乏说服力。然而,李才栋先生在《简论我国书院的起源》中,只能这样地写道:“这份家法虽立于大顺元年(890),然而,陈氏于僖宗朝(874?/FONT>888)已因义居得旌,书堂之建,很可能就在僖宗朝,甚至可能更早些,而至迟应不迟于大顺间。我认为这并非后人追述,已被世代承继刊于陈氏宗谱卷首的文献资料,应该是可信的。”李才栋先生的推断,反而比孙家骅、许怀林二先生的定论,更有说服力。
于是,《文汇报》、《信息报》、《风流一代》异口同呼:“李才栋研究书院已有二十多年,他到过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院的旧址,研究一些重要的宗谱和地方志,找到了唐大顺元年(890)书院的规章制度,初步弄清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始于北宋或后唐的说法,批驳了私人大学教育最早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样,把我国书院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一致高呼:“我国千年前就有私办大学!” 这个私办大学,就是东佳书院。它的创建时间,决定着我国书院的最早起源。却没有准确地论定,不能不是史学研究的共同遗憾,不能不激起我这个义门后裔的追研。于是,我广泛地研究有关文献。首先,从《南唐书》中得到启迪:“江州陈氏••••••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这说明书院的前身是书楼。在《湘山野录》中,也得到佐证:“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可见,书楼就是聚书、延士、肄业的家塾。那么,书楼、别墅又创建于哪一年?在《义门陈氏宗谱》中,《累朝恩典》、《旧碑碎言》都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惟《义门院宇纪》有一段记载:“又德戊申(888), 建得胜楼一座,亦云别墅,制度壮伟,十栋几架,彩画千工。以兹广延名士。送往迎来,时无暇日。龙纪已酉(889)建书楼一座,上为御书阁,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聚书数千卷。”••••••还有旌表台,太学院等一一述及,其中明确了书楼的创建时间,但毕竟是宗谱,还不足以为据。因此,进一步追研,终于在《全唐文》中找到了两个字。《全唐文》(陈氏书堂记)中有一段记述:“自龙纪以降,院之子蜕、从子勃、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表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遒犹江海。”其中,“陀”、“蜕”、“勃”、“乘”、“逊”、“范”皆指人。而“龙纪”指时间(年代)。“龙纪”是唐宗的年号,即公元889年,与《义门院宇纪》中所述相符,东佳书院就创建于这一年。东佳书院创办于昭宗朝,而它创办的起因,却在于像李才栋先生所说的僖宗朝。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次旌表,御封“义门陈氏”,遂使义门陈氏名振江南誉满海内,大江南北名宦雅士无不慕名来访。陈氏便建解宇、望迎亭、接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且建书楼、藏书,以待学者、便形成居士,藏书、求知、讲学,开如了东佳书院的最早起源。东佳书院的起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处于义门陈氏的初盛时期。当时,“崇为江州长史,从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玟为本邑令。”且有“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文渊殿大学士者••••••”累世簪缨,科弟蝉联。无论地位、经济,都具备创建书院的基础。于是,以为族既庶矣,居即睦矣,当礼乐以固,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卜筑为书楼。综上所述,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不是唐大顺庚戌(890年),而是唐龙纪已酉(889年),尽管仅隔一年,却能明确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从而确切地将我国书院起源向前推进一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