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皇龙脉文章《陈源巨流》

作者:陈雄耀 2020-11-02 13:25:03

陈皇龙脉文章《陈源巨流》
------陈氏起源、义门世家、分庄咸宁
         中华陈氏,源远流长。从周朝陈国到春秋陈氏,再到东汉颍川望族。陈霸先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陈朝,把陈氏推向了顶峰。陈旺在唐朝中叶建立义门陈,创建了“天下第一家”。公元1062年,宋仁宗下旨分庄后,有了咸宁义门陈。本文分三部分,对陈氏从源头经义门到咸宁庄的概况,作系统简介(本文每个小标题都能够写成一本书!因文章篇幅所限,只能点到为止。敬请读者谅解!)。
 
第一部分  陈氏源流
 
一、陈氏源头
在6500年前至4000前这段期间,华夏民族进入原始文明时期,出了八位杰出领袖,他们是三皇五帝,其中的舜帝是陈氏的血缘鼻祖。据专家考证,舜帝后裔现在有100多个姓氏,陈姓人口最多。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族,本应随族人姓虞,而史书也确实称他帝舜、虞舜或虞舜帝。由于舜生于姚墟,其父瞽叟为了纪念这一出生地,让舜姓姚。舜帝的第11世裔孙中,有一人被夏后封到了妫(音:gui规)水河畔定居,他和儿子这两代没有改姓。他的孙子发达了,扩大了封地,便以河为姓,改姓妫。他称祖父为祖妫,父亲还是叫发,自己取名“妫方”。妫方是舜帝13世裔孙,妫姓第一世祖。妫姓是陈姓源头,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二、陈姓始祖
舜帝33世裔孙、妫方的21世裔孙妫阏父,是周文王陶正官,并为周武王打造兵器,助武王伐纣,立了大功。周朝建立后,武王寻找尧、舜、禹后裔,以备“三恪(三个客卿国)”。其时阏父已故,便由阏父儿子、妫方22世裔孙、舜帝34世裔孙妫满,代父受封陈国侯。妫满谥号“胡”,史称陈胡公。秦朝之前,“姓”和“氏”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姓大氏小。一姓可封多国,一姓可取更多的氏。周朝陈国是妫满封国,即妫姓陈国(商朝陈国是虞遂封国,即虞姓陈国)。国君嫡子们有天然的贵族身份。那么,国君的众多非嫡子嫡孙,怎么显示贵族身份呢?只能取氏!如妫满后人取了:妫姓胡氏、妫姓袁氏、妫姓夏氏等等很多的“氏” (注意:贵族取氏,平民无氏。在一般场合,人们只称氏名,不说姓)。
何时出现妫姓陈氏?有三说。一说是妫满封陈后,胙土命氏,就称妫姓陈氏。理由:妫满是陈氏“得姓”始祖。此说靠不住,因为妫满有妫姓陈国,无需取氏。二说是第十七世太子悼被杀,陈国内乱,楚国趁机灭陈国,作为失国贵族要立氏,君族议定:立陈为氏,称妫姓陈氏。也有问题,陈国内乱突然,君族没有亡国准备,不可能预先立氏,况且五年后陈国又复国了,也未见陈氏。三说是楚国最后灭陈、20世国君陈愍公被杀之前,国族议定:除已取氏者外,陈国君族全体,不分嫡庶,“以国为氏”,即妫姓陈氏。又因为君族人丁众多,世系分支复杂,辈分多层,谁为始祖?而陈国君族所有族裔,都是妫满之后,妫满又是首任国君,既然要以国为氏,就只能尊陈胡公妫满为陈氏始祖(尽管妫满已薨500多年了)。妫满族裔取“陈氏”的目的:一是国亡有氏,氏有始祖,以彰显原陈国君族成员的贵族身份。二是以陈氏为信号,便于将来联络族裔复国。此说可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姓、氏合二为一,只能取一。绝大多数的氏都变成了姓。妫姓陈氏称陈姓,妫姓胡氏称胡姓,妫姓袁氏称袁姓,妫姓夏氏称夏姓等等。流传至今,还有少数人姓妫:一是陈国君族中,有极少数“未取氏”者,仍然称妫姓。二是从妫方至妫满的22代人中,妫满之外其他人的后裔保留的妫姓。三是妫方后裔中,有些人虽然取过“氏”,也按秦制变成了“姓”,但因各种原因,后来又恢复了妫姓。
三、陈平在汉代任三朝丞相
陈国被灭,族人逃散。陈胡公的21世太子陈剑,逃到了阳武户牗,改名陈衍。太子弟全温逃到了固始。大家都逃散了,只有陈亢子禽未逃,因为他是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二”中的贤人之一,有儒者名望,楚军不敢杀他。他的后裔成了陈国都城淮阳的老陈户。太子逃到了阳武户牖后,传到第10世,即陈胡公30世,出了历史人物陈平,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先被封为“户牖”乡候,出奇计,解“白登之围”后,被加封“曲逆”县候。刘邦驾崩,吕后专权,大封吕姓王。吕后死后,陈平又联手周勃,铲除诸吕,巩固了大汉政权,避免了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陈平历任了汉惠帝、高后、汉文帝三朝丞相。
四、陈汤将军矫制发兵建奇功
秦朝之后,妫姓陈氏虽然改陈姓了,但到汉朝“姓”和“氏”字义相同了,既可称陈姓,也可称陈氏。陈姓一直是汉朝官宦之家,传到陈胡公35世陈考,因受奸臣陷害,被迫迁居山阳瑕丘。他的儿子36世陈汤,任西域副将,兼使节,在张骞之后出使西域,发现破匈良机,便当机立断,冒灭族之风险,假传圣旨,促正将甘延寿发兵,大破匈奴。消灭了匈奴兵马主力,斩首郅支单于(匈奴王),并斩下匈奴最高层文、武官员200首节,献给大汉朝廷。这是几百年抗匈战争的第一场大胜利!此一胜利,促成了匈奴和亲的外交国策,确保了我国北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安宁。被封为“关内候”,后被追封为“破胡壮候”。陈汤成为我国历史上,敢于为国担当的重要人物。
五、陈姓的总堂号和郡望
    东汉中叶,陈氏在颍川郡发展壮大起来了,当时的堂号是“颍川堂。”传到陈胡公43世,出了德高望重的陈寔,当过颍川郡太坵长。他弘扬舜德,率化乡闾,罪狱向前,功名退后,感化梁上君子,感应德星聚奎,被誉为道德星君。东汉光和七(公元183)年,陈寔公80大寿时,汉灵帝御赐“德星堂”匾。从此,颍川陈氏改用“德星堂”为总堂号(当时已远迁者,不知堂号已改,传至今天,仍有以“颍川堂”为堂号的家谱,现在颍川陈氏的分、支堂号有100多个)。陈寔任职和生活的所在地,当年的颍川郡,是陈姓郡望,被后世称为“颍川世第”。
六、陈姓发展到江南
陈姓传到陈胡公49世,出陈逵字世达,仕两晋,有惠政,出令长城(当浙江省长兴县令),安抚百姓。逵公喜爱江南风景,特别看好长城风水。他寓言:此地山明水秀,龙脉旺盛,有帝王之气,两百年后,必有王者出!我居此地,子孙必钟斯运。于是,陈逵迁徙长城县下若里定居,开启了陈姓江南派系,被称为陈姓江南之祖。
七、陈姓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
陈姓传到陈胡公60世,果然出了陈武帝陈霸先,兑现了陈逵寓言。在天下大乱,南北对峙,中原胡化,华夏文明濒临灭绝的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在南方建立了最后一个坚守华夏文明的陈朝。陈朝继承了华夏正统,捍卫了华夏文化,发展了汉语诗词,后来诗词界有人说,陈朝皇宫是唐诗宋词的源头。同时,陈国先祖们“以国为氏”,而陈霸先是“以姓为国”。也实现了一千多年前陈国先祖要求后裔复国的梦想。
 
第二部分  义门世家
 
八、陈旺建立义门世家
陈朝出了陈后主,胸无大志,专心钻研诗词歌赋,再加花天酒地,不会治国理政,最后陈朝被北方的隋朝灭了,陈姓再次亡国。
传到后裔陈旺,在唐朝开元十九(公元731)年迁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定居。从这时起,到宋朝嘉祐七(公元1062)年,仁宗皇帝下旨,强迫义门陈分庄时止,这330多年时间,江州德安陈姓被称为义门世家。
义门世家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千口共灶,击鼓传餐。陈旺公迁居德安后,子嗣递增,人丁瀑涨。五代后梁乾化二(公元912)年除夕,一夜之间,全家产男丁37人,女婴4人。加之15代人未分家,到宋朝嘉祐七(公元1062)年,皇迫分庄时,全家有3978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庭。他们起床、吃饭、上工、放工等都要击鼓为号,叫击鼓传餐,听号作息。除外出做官、做贸易、管理农庄、教书者及其他们的家眷外,常年在家有千人上下。一开饭就百数桌,2018年10月28日,德安县为了文化旅游,在义门陈原址复制了击鼓传餐活动,开了500桌,被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日报道。
2、百犬同槽,缺一不食。义门陈养狗100只,建一食槽两丈多长。进餐鼓响,群犬悉至,“一犬不至,众犬不食”,这一“义感家犬”的奇事被唐昭宗李晔微服私访所证实,昭宗口封义门群犬为:真“义犬”也!因此,义门义犬,名垂千古! 2004年,德安县有关部门,将此典故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3、农耕为主,多种经营。义门陈家族的营生,涉及种植、养殖、丝织、酿酒、制陶、竹器、木器、锻造、建筑、砖瓦、餐饮、商贸12大行业。能工巧匠,人才济济。勤劳致富,家产巨大。经过十几代人的辛勤劳苦,发奋努力,义门陈氏家大业广,家置田庄最多时达到351庄,小庄300亩,大庄1000多亩,宰相庄3000亩。遍布全国18省(北宋版图只有今天的18省)200多个市县。
4、家如集镇,功能齐全。义门陈家有一进九重正屋,几十栋偏房,一条火巷街,摆着餐饮商贸的各种店铺,米厂、面坊、酒厂、粮库,竹木厂、铁铺,医院、学校、戏院、寺庙,连执法厅、刑杖房都有。可谓小镇功能,一应俱全。
 5、皇帝恩准,义门造钱。由于义门陈农庄众多,贸易兴隆,行业齐全,经营面广,对南唐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又由于义门陈忠孝仁义,诚信至上,信誉极好,又忠君爱国,经文渊阁大学士、退休后任25年义门陈家长的陈衮上奏,皇帝恩准,义门陈自铸货币,“义门通宝”,有圆、分、文三种币面。今在义门陈旧址出土了一批“义门通宝”。在五代南唐,这些钱与国币同等,属法定货币,能在市场交易流通。古往今来,家铸货币,实属罕见!
 6、公有制度,依法治家。因为义门陈实行的是家族公有制,陈崇当家长时,立《义门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后人又添《家范十二则》。使家内和睦,人人上进。厨无私肴,室无私财。家产公有,集体劳作,各尽所能,无需分配,人人平等,共同消费。家法管理,能者治家。既有孔孟大同世界之愿景,又有马列共产社会之雏形。
7、耕读传家,兴办教育。义门陈不仅有家办中小学,而且在唐朝大顺元(公元890)年,开始创办“东佳书院”,比英国牛津大学早27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在该校私立的170多年中,考中状元者5人,进士、举人者500多人,秀才每届一批。宋朝庆历四(公元1044)年,该校应试者403人,录取45人,当时成了全国之最。
8、文武并起,人才辈出。在唐宋时期,不分家的义门陈,出过5位宰相,18位朝官,州、郡、县各级地方官员200多位,武将武官近百位,以五马骠骑将军最著名。
9、幸福家园,天伦之乐。义门陈建有很多设施,供家人娱乐休闲,强身健体。寿安堂内,琴棋书画。秋千院中,妇幼嬉戏。一大戏院,歌舞升平,几小戏厅,自娱自乐。兰宫花园,体育健身。太学院会,颐养天年。上至入朝为相,下至文武官员,外地管庄经商,家中工匠农耕,凡是告老,皆回义门,享受天伦之乐。
10、历朝旌表,誉满天下。从唐僖宗李儇起,义门陈历受唐、五代、北宋三朝九帝御赐旌表。有:真良家,义门世家,忠孝世家,人间第一,世上无双,天下第一家等等称号。唐宋时期,上到帝王,下至名士,慕名访游义门陈者络绎不绝。据谱载,分庄前、后很长一段时期,宋代名人:苏轼、黄庭坚、朱熹、岳飞、欧阳修、陆游、文天祥、冠准、文彥博、胡旦、徐锴、吕蒙正、晏殊、吕端、杨亿等都访游过义门陈,留下很多诗词,流传至今的有几百首。
11、家风纯正,杜绝贪腐。义门陈重视家教,家风良好。一是教育子孙,为官忠君爱民,为民孝义守法。二是制度规定贪腐官员、违法孽子皆不葬祖山、不入家谱、不进祠堂。所以,历时330多年不分家、先后出过300多位文臣武将的义门陈氏,没有一个贪官!!!
 
第三部分  义门陈分庄到咸宁
 
九、宋仁宗下旨、义门陈分庄
尽管江州义门陈的家族成员,“为官忠君,勤政廉洁,为民重义,睦邻乡闾”,没有任何人犯错,但是,因家族“朝野太盛,朝廷不安”。在文彦博、包拯等朝中重臣建议下,宋仁宗皇帝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七月初三下旨,义门陈分庄!由皇帝下旨分家,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事件!
1.分庄组织:朝廷派江南转运使谢景初为钦差大臣,带领江州牧吕海(诲)、户曹刘宪、德安县宰穆恂、湖口镇官范彬、会计官王大远等一大群州、县、镇地方官员,还有一批兵马衙役,临门监护,传达圣旨,督导分庄。
2.分庄方案:因当时的在世人口中,陈旺11世裔孙最多,就以该辈分男丁为基数,每人一庄。那时,大房有的已传到15世以后了,依方案认定的11世庄主早已过世,由后人代祖分庄,全家有百数人的,只分一庄。而小房有的11世男孩未成年,由父代子分庄,一父有几个11世男孩的,分了几庄。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此不合理的分庄方案,义门陈竟然没有任何人争抢吵闹的,却有很多人让利别人的。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真正的“义门”精神!
3.分庄数量:一共分了两次、买了一批。先是在家务农或工匠等男丁分了一次,分成108庄;后是在全国各地经营管理农庄的和在外为本家做贸易的回来,再分一次,分成183庄;两次共分成291庄。当时朝廷有规定,义门陈在京、在外的文武官员不准回家分庄,可以就地或异地买农庄。当时在外做官的陈旺11世裔孙有43人,依照旨意在外买了43庄。奉旨共分334庄。还有其他辈分的官员,后来都买了农庄,这批农庄不能算在奉旨分庄之数内。
4.笼络人心:朝廷既要拆分义门陈,又不能逼反义门陈。于是,宋仁宗做了三件事,用来笼络人心:一是义门陈自家在各地农庄,分庄时不够291庄数,由朝廷出钱,买了一些,凑齐了分庄数。二是在义门陈出身的文武官员中,挑选了12人,封为“郎”,这是在封侯以下的最高荣誉。三是赐了“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知守宗”12个汉字,既可以做义门陈家谱字辈,也可以加汉字组成分庄庄主的新名字。最后一任家长陈泰,主持选定了“先迁升、仁悦大、通琉成”9个汉字,用天干地支纪年式搭配,给庄主们重新取了名,不够用部分另找汉字加入。
5.义犬就义:义门陈的“百犬同槽,缺一不食”千古扬名!当年义门陈的人口是奉旨分庄了,但义犬宁死不屈,没有一只狗肯离开义门。钦差大臣最后决定,将义犬全部留给分在当地的庄门。但有部分义犬无法接受家破人散的惨象、绝食而亡,从容就义!
6.场面悲惨:分庄时,家族成员都不愿离开义门陈,又不能抗旨,有些人选择了自尽。八个多月的分庄期间,哭泣之声,日以继夜!“出发当天,哭声嚎啕,连绵数里”。当任家长陈泰公,进士出身,是任过咸宁尹退休的,因义门陈在他当家长的任上分庄,而深感愧疚。他有知悦、知炜、知隆、知宗四个儿子是11世分庄主,他老人家没有去任何儿子的分庄地,有谱说他在分庄出发后,“不数日,病故矣”!
7.分庄砸锅:传说中的“碎锅分庄”,是将膳食堂3米直径的主锅,挂在梁上,自由落下,砸碎成几片,就分几庄。真实情况是:先分庄再砸锅,每家分一片锅铁带走。德安义门陈总会现在找到了由江西南昌塔城乡义门陈后裔保存“碎锅分庄”的锅铁片。当年“碎锅分庄”,一是纪念意义,想念老家时,就拿出锅铁看看!二是阴阳意义,砸碎锅叫拆烟,表示分家后“人丁兴旺,铁定富贵”!分庄后,全国各地庄门,过年要在本庄祖堂上年饭,要拿出锅铁来供在神龛上,三跪九拜!分庄958年后的今天,各地义门陈的村庄,大多没有“锅铁"了,但“上年饭”的传统保留至今,演变成了过年文化的一部份,且带动了我国南方很多姓氏效仿,形成了“民风习俗”!
十、关于咸宁
由于本文要叙述江州义门陈分迁咸宁庄,和今天义门陈在咸安区的分布情况,有必要简述从“咸宁”到“咸安”的历史沿革:
“咸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易。乾象》篇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一段(万国即天下,咸即皆、全或都,宁即安宁,连起来:天下都安宁)。此语是“咸宁”一词的最早出处。
“咸宁”作为地名是与县名同时出现的。在县名使用之前,这块地域的归属权历经多次变化:
商朝及之前,此地是蛮荒之野,无名无主。西周时,先是鄂国封地,鄂王造反失败后,被荆人占有。荆人自建楚国,此地在东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一直归楚国所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楚地分成四郡,此地属南郡。
汉高帝刘邦设荆州,辖江夏郡,此地属江夏郡之沙羡县。新朝、东汉时期,此地归属未变。
三国东吴孙权设武昌郡,此地随沙羡县归属武昌郡。
西晋此地属武昌郡,东晋属汝南郡。
南北朝时期,南宋朝孝武帝刘骏设郢(颍)州,置江夏郡,此地属郢州江夏郡。南齐朝仍属江夏郡,但郡府迁到了沙阳。南梁朝元帝分郢州设北新州,又在沙县设沙洲,此地属沙洲。我中华陈氏60世祖陈霸先,建立大陈帝国时期,此地仍属沙洲。
隋朝此地又属江夏郡。
唐高祖李渊改江夏郡为鄂州。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公元768),将鄂州境内金城、丰乐、宣化三乡合并,设“永安镇”,直属鄂州,此举是该地域首次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永安是永远安宁之意)。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5),升永安场为“永安县”。此举是该地域建“县”之始。
宋朝景德四年(公元1007),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宋真宗赵恒,考虑“万国咸宁”与“永远安宁”字义相近,下旨改“永安县”为“咸宁县”。至此时,“咸宁”一词作为县名,正式启用;作为地名同时出现。
永安县改咸宁县至今(2020年)有1013年之久。一千多年来,咸宁县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等七个朝代,隶属关系多次变化。1965年6月,共和国设立咸宁专区,后改咸宁地区,行政机构在咸宁县城南10公里的温泉。地区辖咸宁、武昌、鄂城、阳新、蒲圻、嘉鱼、通山、通城、崇阳等九县。1983年8月,国务院发文,改咸宁县为咸宁市。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再发文,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合并成立地区级咸宁市。并在原咸宁县的老地域上设立了咸宁市辖管的咸安区。
这就是咸宁县变成了咸安区的历史沿革。
十一、咸安义门陈简述
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义门陈分庄到咸宁县(现在的咸安区)有两庄。有一庄主是陈思诏,也有谱说他分在官塘庄的,还有谱说他分在政和庄的,但至今未找到他的后人。另一庄主是陈公昇,庄分“咸宁”七都嘴。按当时的知州身分,农庄应该有500亩土地。
陈公昇、字天仁、又名公干,宋朝进士,一生为官。曾任职临川令、庐江知州,晋升大中大夫(从四品),最后获紫金光禄大夫(从二品)。从已获知的各地家谱中,记载汇总有:周氏、方氏、李氏、乐氏四位夫人。有:汝明、汝曜、晞、默、系、洁、素、德洪、德福、德大10个儿子(也有一说:陈晞字汝明、陈默字汝曜、陈系字德洪、陈洁字德福、陈素字德大5个儿子。还有一说:陈晞字汝明号福喜、陈默字汝曜号长湖、陈系字明仲、陈洁字敬先、陈素字?、德洪字承晖、德福字?、德大字?8个儿子。真相等待考证)。
陈公昇的儿子中,暂按10个儿子名字计算,咸宁陈氏谱局还未联系上后人的有四个:一是陈素,据说在福建连江县官坂镇官溪村(或官溪路)有他后人落业?又据说福建平和县小溪(原名:琯溪)镇“琯溪柚”产地有他后人居住?二是德福、三是德大,安徽宿松县《陈氏宗谱》记载:“福、大二人后同回江州”,现不知在何处?四是汝曜,至今后人毫无线索。
咸宁陈氏谱局已经联系上后人的有六公:一是陈默、二是陈系,兄弟俩于义门陈分庄后,在安仁(余江)县置买了麻州莲花庄。陈系官至二品,退休后再买浮竹窠庄,最后买“琯溪庄”。三是陈洁,先住在兄长的琯溪庄,后自己买“邓埠庄(茅楂岗)”,后人再买厚岗庄。据说公昇公本人和陈晞、陈素及多位子侄们,分庄后都在琯溪庄住过。由于陈系在宋朝官位显赫,又因为陈默、陈系、陈洁3兄弟的后人,以琯溪庄为中心,在江西省余江(安仁)县内发展有几十个村庄,形成了大“琯溪庄”格局,外人称其为“咸宁庄”,发展到周边县市,现在约有五万多人。以至于2008年版的《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将陈公昇分庄庄名,写成了“官(琯)溪庄”,首迁地还是按老谱写的“湖北武昌府咸宁县”。默、系、洁3兄弟的后人,原来是分别认3兄弟为始祖,分开修的3套谱,2016年“琯溪(咸宁)庄”启动了第十五次修谱,将3兄弟后人合谱,并认公昇公为琯溪庄始祖(合谱实现了公昇公的千年心愿!我为此举点赞!!),于2018年3月28日颁发。这里“琯溪庄”3兄弟的后人,加上迁至外省和海外的,约有十几万人。
四是陈德洪。安徽省宿松县长铺镇荆安村陈家湾(宋朝地名:宿松北乡檀树峦),是陈公昇人生的最后一站,他在义门陈分庄后,做庐江知州时,娶了最后一房夫人乐氏,生有德洪、德福、德大三子,在庐江辖区的宿松北乡檀树峦,置买了最后一个农庄(宿松县《陈氏宗谱》说是奉旨分庄迁宿松,而琯溪庄老谱和咸宁老谱说公昇抽签分咸宁,真相待考),公昇殁葬檀树峦,乐夫人与夫合茔,墓由德洪后人世守,现有3个村庄。
五是陈晞,官至抚州知府,退休后在义门陈东佳书院当院长,殁葬义门陈祖坟山:龙山的陈旺墓下右侧。已知他的后人中,在抚州唱凯、赤栏门、龙虎山等地有十几个后裔村庄,在邵阳、娄底、遵义、永川、合川、垫江、合江等地有很多后裔村庄,特别是在湘西六县约有20万后裔。
六是陈汝明,如果“陈晞字汝明”一说属实,则陈晞和陈汝明是同一个人,而义门陈咸宁庄陈公昇后裔有三大谱系记载了:①陈公昇长子“汝明”,次子“汝曜”。②“陈公昇咸宁庄”如今还在咸安区内居住的,都是陈公昇长子陈汝明的后裔!还有部分迁出了市外。
当年义门陈分庄,陈公昇庄分“咸宁”七都嘴,但老人家因官在外,未到咸宁定居。因封建社会的嫡长继承制,陈公昇分得的农庄,一直由汝明一系经营管理。该系从北宋分庄至元朝末年,历经三百来年,或官或商,辗转多地,元朝后期,散居汉沔。传至陈公昇第16世“天”字辈,有天一至天十等10兄弟。元末,义门后裔陈友谅起兵反元。义门陈各庄裔孙,于国于家、于仁于义,都积极参与。友谅兵败后,在汉沔一带作战的大多数义门陈子弟兵,都退到了湘西,而在友谅军中为高官的陈天一(逃难改名陈乾一),却带领同族“天”字辈10兄弟,逃回咸宁七都嘴自家农庄,解甲归田。
天二后人迁到老屋陈万朋居住,又分出新屋陈万朋,现合为陈万朋村庄。还有人迁到了外地。
天三后人迁到山枣陈定居,后来又分出河底陈,还有陈祖一支迁到了双溪下五都,又分迁出:陈祖、西解、张海、县城、昊思垄、在仕、王塘、徐庄、鹿过、郭庄、新庄、樊庄、思海、朱庄、陈清、高塘、甘首、孙庄、立庄、玉生、茅栗垄、国辉、洗马当、方庄、汪山门、毛岭、七都、子涵、上海、国忠、江塘、畈庄、九解、万镒等34个庄门,原咸宁市陈恢友市长是天三公的这一支思海庄门的裔孙。
 天四后人迁到了陈刚定居,有人分迁到了陈维开落业,有部分后人在外地发展。
天五、天六、天十等3兄弟,当时到了武汉市江夏区山坡镇陈六桥定居,发展成了7个庄门,5个行政组。
天七后人先迁到石子岭,后分迁为陈铁、陈铁畈、大田铺、陈布司、周幼、破塘、旧屋懈、水溢陈棚、富海、六房、梓坛陈、陈古泉等12个庄门。
天八后人从七都嘴迁出,分布在老屋洋湖陈、新屋洋湖陈、新屋陈、陈屋崽、陈北塘、新北塘、下门陈、陈福、陈谱堂、陈义、陈福堂、彭家塘、陈君化、邱家垅、陈斋敏、陈伍、南塘等17个庄门。
天九从七都嘴先迁十好桥,再迁富耀垴,后人迁陈卯儿,现分布在白竹山、柳塘、上屋陈、下屋陈、陈南堤、陈家条、三门陈洪、陈洪庄、刘武、刘卫生、上门陈、陈明档、陈卯儿(庄已废、有后人)等13个庄门。
当时,陈天(乾)一在七都嘴自家农庄,安排好了兄弟们后,自己先隐藏了一阵,局势稳定后复出,在咸宁斧头湖畔枒杈港,出手购置了千亩大草畈,并就地定居。他有陈仲友、陈仲文、陈坤二等3个儿子:陈坤二迁到了金鸡岭,后分迁出新屋、陈东山、洞口陈甫、横山陈、陈辉玉、陈伍、龙口朱等8个庄门。陈仲友、陈仲文兄弟俩,在父亲过世后,因要墓前守孝,就从大草畈迁到了父亲安葬地,当时的咸宁县第一都新安里定居,建立了大畈陈。后人又将大畈陈分成了中门、下门、七房(上门)、禩禄四大份,还分迁到花纹垅下、三班口新屋陈、杨下陈家庄、潜山下老屋陈、杉树浪、铁塘、文轩、新屋下、贺胜桃林铺、监利新沟嘴、乾元老屋、乾元新屋、茅山陈、浮山陈天河、许家沟、楼下前份(永安西大街)、胡山国(松柏)命元庄、墨堂、当阳、麻城等24个庄门。大畈陈本(第八)次修谱时,横沟陈隆繁、温泉南昌陈与大畈陈联谱,又增加了2个庄门。
陈公昇咸宁庄后裔中,潮竖公一支有十几个村庄1000多人在江北恩施、宜昌一带,该支还有双溪镇担山陈汝眉一系的陈汝眉、陈家山下、陈家山新屋、新屋、大屋、上屋、梅树窝、梅树屋等8个庄门。由于担山一片,历史上属于鄂城县,没有参加解放前咸宁县的历届修谱,所以,不能确定潮竖公一支是陈公昇哪一子的后人。
咸安区(原咸宁县)的义门陈氏,除了有陈公昇分咸宁庄的子孙外,还有分到果实庄、石桥庄(江西)、罗溪庄、大冶庄、嘉鱼庄、通山庄、蒲坼庄、江夏庄、武昌庄、湘阴庄、巴陵庄、南昌庄、崇阳上宏庄、鄂城庄、上饶庄的后裔在咸安定居。他们在近千年的发展中,陆续迁入咸安,有的在咸安区发展成了几十个庄门的大支系。也还有些庄门,只知道自己是义门陈,不知道属哪一庄,也不知道何时迁入咸宁市咸安区的。这些不知道自己历史的陈姓村庄,有一部分是“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瓦甲街(江西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移民中转地,迁移过来的。他们的祖籍多在江西上饶、九江一带。在咸安区364个陈姓居住点(俗称:屋场)中,不属于义门陈的只是极少数。
         
            作者:陈宗祥
            2020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陈宗祥,字永光,笔名元浩,网名陈皇龙脉,电话:13971826845、15172756588.根据《中华陈氏族谱》辈分,是中华陈氏始祖、周朝陈国首任国君陈胡公117世裔孙、颍川世第陈寔公75世裔孙、南北朝陈宣帝57世裔孙、江州义门陈咸宁庄祖陈公昇34世裔孙、咸宁大畈陈天(乾)一公19世裔孙。曾任原咸宁市商业批发公司总经理兼书记,现潜心研究家族史和阴阳学,任咸宁陈氏修谱委员会主编。
原咸宁市委宣传部陈大银部长(退休),要写一本关于咸宁义门陈的书,托我写了这篇历史源头,并接受网络平台约稿。本文受到全国知名家族史专家宛福成教授的支持,并受到省台湖北资讯广播张志奇教授错爱、安排上《湖北家谱》节目。本文还得到咸宁市政府陈大禾秘书长(退休)、原咸宁市政法委陈元海书记(退休)等人支持。本文请咸宁市民俗文化研究会长兼《鄂南民俗》杂志主编陈乾兴会长、咸宁高中一级教师陈国祥老师、湖北监利新沟中学校长一级教师陈秋林老师审阅,还请武汉经济学院特级工程师陈昌勤、重庆大型企业高级工程师陈平、江西余江电视台长.义门陈琯溪(咸宁)庄修谱委员会主编陈相元、湖南保险宣传部长.湘西义门陈修谱委员会主编陈秀根、家谱专家义门陈回归庄会长陈义祥、家谱专家陈方环等宗亲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