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漳始祖陈政公像

陈政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山公园

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

开漳始祖——陈 政
陈政(公元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河南光州人。父克耕,字犊,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政以良家子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聚众啸乱,唐高宗诏令陈政以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率将佐123员、府兵3600名入闽。初因“蛮獠”势强,退保九龙山,奏请增兵。朝廷派政兄敷、敏领军校58姓来援。敷、敏染瘴卒于道,母魏氏代领众入闽。陈政采纳魏敬、许天正等献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黎民,围歼顽敌于蒲葵关下,打通南进道路,进屯梁山外云霄镇安仁乡。待边事稍有安息,在漳江之畔火田一带开屯建堡,平乱作战,建宅于火田村,经营开发闽南、粤东、闽西经济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启动闽南开发史。陈政巡逻过云霄绥安溪时,指着江水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江由此得名。后子元光奏置州县,即名州 “漳州”、名县 “漳浦”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四月,陈政终因疲极劳瘁,病逝于云霄军中任所,享年62岁,葬今云霄县城西郊将军山东麓,因称将军山。
陈政墓建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是归德将军陈政与夫人司空氏合葬处。墓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重修,元代、清初遭毁,1987年按宋制修复。墓体坐西向东,凤字形布局,封堆椭圆形龟背顶,前置石翁仲、享堂、石马、石羊、石狮、石望柱和神道碑等;1999年拓展陵园,建成将军碑林、棂星门、御碑楼等,并依此为核心建设将军山公园,成为维系海内外漳籍同胞亲情乡谊的重要精神纽带。陈政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率中原87姓府兵南来开发闽南;其子陈元光于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并首任刺史,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陈政因称开漳始祖,是闽南文化和开漳圣王文化的奠基人。陈政墓于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纳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2013与陈元光墓一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的周边有磨剑石、试剑石等胜景,现已开辟将军山公园,建有公园大门、大龙湖、归德楼等景点。附近有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将军饮马处。每逢元宵、中秋晴夜,西移皓月挂于高标秀异的将军山巅,素有 “将山挂月” 之称,为云霄一大胜景。
将军山古名云霄山,海拔426米,因营葬唐岭南行军总管、归德将军陈政而得名。将军山公园位于将军山东麓,1999年由云霄县政府兴建,总面积86公顷。公园依山面江望海,集现代休闲娱乐、自然风光游览、开漳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内涵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文化区“开漳始祖”陈政墓前建有将军山文化中心,开辟开漳历史纪念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区陈政墓前神道两侧建成将军书法碑林,与文化中心、陈政父子石雕像连成一体,形成了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和谐交融的景观。碑林正中位置,横放台湾海基会董事长、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题写的 “落叶归根” 4大字,与将军山、将军墓构成独特的将军文化,成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大亮点。从2007年开始,公园每年都举办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学术研讨会、圣王巡安民俗表演、祭祀开漳先贤活动及大型商务论坛等,成为闽台开漳将士后裔和信众共同的文化经贸盛典。现将军山公园景区已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景点。龙湖岸边如画的景致、悠扬的古筝潮乐,会让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由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及开漳功德碑组成,通高8.19米,其中人像高6.69米,底座高1.50米,以整花岗石分段雕就,喻为陈氏父子公元669年进漳、陈氏五代人治理漳州150年。雕像背靠将军山,面朝漳江出海口,凝视台湾海峡,呈运筹帷幄、心牵彼岸的儒将之气,与将军山公园独特的自然优势、深厚的开漳历史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建筑美学内涵相得益彰,成为漳州市人民政府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和祭祀开漳先贤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更为云霄城市雕塑涂抹上画龙点睛的一笔。这组群雕,彰显出开漳圣王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是漳台两地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历史见证。加上 “开漳圣王” 陈元光信仰是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中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信仰,其宗教信仰感召力和浓厚的原乡情结,扩展了城市雕塑文化品味。此外,云霄县还斥资30多万元,在河南固始元光广场竖立陈元光雕像,为河南固始与漳州历史根亲文化渊源的连接点,彰显出开漳圣王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云霄与固始根系相联的友谊桥梁。漳州市胜利广场、云霄火田葛布山景区和开漳大道,各竖立一尊陈元光骑马石雕像,具有深远的影响。

开漳圣王陈元光公像


开漳圣王陈元光公像


开漳祖庙燕翼宫——开漳圣王唯一故居
开漳祖庙即为燕翼宫,俗称王府,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在闽南的唯一故居,始建于唐垂拱年间,陈元光将军继袭父职,率众平息 “啸乱” 始建漳州时,朝廷赐建的宫宅。址在漳江之滨的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民安路63-2号。
燕翼宫位于中国福建省云霄县漳江西畔,俗称王府、开漳祖庙,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于闽南惟一故居,又是中国重要涉侨涉台文物建筑。
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夏,陈元光统兵入粤平乱告捷;广州都督府、循州司马高琔为陈元光请功。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八月一日,诏陈元光晋秩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中宗李显以陈元光巩固大唐东南边陲之功,恩敕按规制营造府邸,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建成。陈元光迎祖母魏妈、儿子陈珦乔迁新居之际,自省朝廷恩典甚厚,喜吟《落成会咏二首》,有“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表达感激之情。
云霄燕翼宫坐西朝东,前院后座,范围开阔,气势恢宏。历宋代重修,宋末被元兵焚毁,清康熙间重修,改祀陈元光祖孙四代,镶悬横匾 “开漳祖庙”。嘉庆年间修缮,并立《重修开漳祖庙捐银碑记》。同治初年被兵火焚毁,民国20年重修。民国后期征为小学校舍。后被县粮食部门用作粮食仓库,拆除天院、前殿等建筑。1976年改大殿为宿舍区,后殿用作溪美街办公区;1988年析设王府社区。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翻修后殿,次年修缮主体建筑。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前后三进二院,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天院、前殿、中天井及南北廊、大殿、后天井、后殿,抬梁单檐悬山式宫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进深55.4米,通面阔16.7米,总占地925.18平方米。
前殿两根梭柱镌联 “地筮龙钟率数十姓偕来定宇,宫名燕翼示百千世永念垂庥” ,为康熙间云霄进士陈天达所题,礼赞开漳圣王率诸姓将士定国安邦的千年恩德和威惠传芳的百世业绩,反映先贤开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情怀。联首 “地筮龙钟” “宫名燕翼” ,与陈元光《落成会咏》呼应。大殿完整保存清早期建筑格局、结构和相关传统做法。宫常年举行春秋二祭,有元宵圣王巡安、点灯祈福民俗,树置中原87姓旗标,内设开漳历史文化博物馆、松洲书院讲堂,有迟浩田、陈阿溪、陈有庆、陈少华等将军及专家罗哲文、部长刘昆题词等。
燕翼宫承载了华夏移民南下守土开疆、拓边惠民、和融民族、传播文明的历史积淀,成为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寻根谒祖、交流联谊和传承开漳圣王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较高建筑文化史纪念价值。伴随着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开漳圣王故居因势而起,乘势而兴,发挥着强有力的社会服务功能。云霄县政府实施王府棚户区改造,已规划拓展宫前广场与两侧开漳文化走廊,优化周边环境,建设燕翼宫开漳历史文化园,展现海内外开漳诸姓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文及图片转载自公众号-开漳祖庙燕翼宫 陈元光文化论坛 )




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漳圣王信俗



附:漳平开漳圣王派陈元光支系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陈元周由漳州圳尾开基居仁里坂尾乡(现下桂林);明崇祯年间,陈汝从龙溪金沙迁人漳平居仁里开基登榜乡(菁城西郊),复又移居和睦里流水溪新桥西埔巷;1710年,陈景行从华安草坂到久鸣开基。
一、下桂林陈姓种德堂开基始祖陈元周,系开漳圣王派后裔。“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漳州圳尾(今龙文区)迁移平邑(漳平)”,开基于居仁里坂尾乡(现下桂林),建祠“种德堂”。2世陈得阳,3世陈盈我,自岳分两支派。据谱记载,陈元周7世孙陈遂腾(字光骧),于清朝雍正十年登壬子科第16名举人。该支派迄今传承繁衍20世现有200多人。
二,久鸣村陈姓开基祖陈景行(1679-1735),属开漳王陈元光派系,清康熙年间(约1710年)从华安县草坂到溪南久鸣开基。2世贲仲、兰仲、坚仲,分三房。建有祖祠“丘德堂”,已传12世,现有120人。
三、西埔巷陈姓先祖陈汝琛,系开漳圣王陈元光(字龙湖)33世孙,于明崇祯年间(约1640年)从龙溪金沙(龙海角尾沙坂)迁入漳平居仁里开基登榜乡(菁城西郊),肇建(承担沙堂)宗祠。生两子思顺、思谦。陈思谦长子养惠(字华林),明末从漳平菁城移居和睦里流水溪新桥西埔巷,妻郑氏,生子:乔桐、乔椿。清顺治年间建“华德堂”,祠宇坐辰戌兼乙辛向,称“巷口陈”,传承16世,现有360人。昭穆排序:“希甫汝恩养乔崇,啟肇文开曾初兴”。“大有荣昌光先世,必进科学振家声”。
(录自《漳平陈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