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
黨主席陳柏光简介
陳柏光,男性,1964年出生於台灣省嘉義縣,祖籍福建漳州,祖先在明末清初遷移到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一、1994年擔任台灣「大湖國際青年商會」會長。
二、1997年至中國大陸經商。
三、2006年擔任「湖北省黃石市台商協會」創會會長。
四、2008年創立「沃華國際投資控股集團」擔任總裁至今。
五、2009年擔任中國大陸「全國台企聯」副會長。
六、2012年擔任「中華兩岸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
七、2014年擔任「世界陳氏懇親聯誼會」常務會長。
八、2014年擔任「世界陳氏企業家聯誼會」常務會長。
九、2014年擔任「中國淮陽陳胡公文化研究總會」首席會長。
十、2014年擔任「中國台灣致公黨」榮譽主席。
十一、2015年12月13日就任「中國台灣致公黨」主席。
十二、2017年2月4日被推選為台灣「全民幸福政黨大聯盟」(百黨聯盟)總主席。
十三、2017年擔任「中華民族致公文化總會」總會長。
十四、2017年受聘為台灣「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榮譽總會長。
十五、2017年「中國臺灣致公黨」更名「中華民族致公黨」,經全代會選舉,連任黨主席。
十六、2018年受聘為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名譽理事長。
十七、2018年擔任澳門「世界黃埔聯誼會」副理事長,獲派十二位上將指導員。
十八、2018年11月24日中華民族致公黨第一次參與台灣地方選舉,共有38名黨員當選民意代表。
十九、2019年2月28日受聘為世界退伍軍人聯合會亞太地區常務理事會榮譽主席。
二十、2019年3月15日受聘為「中華兩岸經貿發展協會」榮譽會長。
2015年12月13日,接任台灣第98號政黨「中國臺灣致公黨」主席,2017年12月16日更名為「中華民族致公黨」,面對複雜的台灣政治局面,表明支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立場,並將「致力中國和平統一」的主張納入了「中華民族致公黨」的黨章之中,是台灣最重要的反台獨政黨之一,舉全黨之力投入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工作。
2019年6月30日,當選百黨聯盟主席,堅持不要台獨,並以全民幸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做爲奮鬥目標。

中華民族致公黨簡介
本黨定名爲「中華民族致公黨」,簡稱「致公黨」,是台灣第“98”號政黨,政黨標章爲
1574056308(1).jpg
「中華民族致公黨」以全台行政區域爲組織區域,中央黨部設立於台北市。
本黨宗旨以結合海內外同胞,復興中華文化,實行民主憲政,並以“致力爲公,追求善治”爲信念,以“追求和平統一,公爲世界大同”爲宗旨,共同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而奮鬥的全民政黨。
本黨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落實致力爲公精神,鼓勵群衆參與公益,兩岸和平經濟共榮,社會祥和全民幸福,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爲目標。
「致公黨」歷史淵源於明朝天地會,前清為洪門組織,清末在海外成立致公堂以伸張華工權益,在國內則呼群保義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
基於政黨政治理念,前輩們於1925年於美國成立致公黨後,參與中國大陸政治發展,2000年12月,王瑞陞籌劃在台灣創立「中國台灣致公黨」,2015年12月13日,陳柏光接任黨主席,並於2017年為呼應兩岸局勢改名為「中華民族致公黨」。面對複雜的台灣政局,表明支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立場,並將“致力中國和平統一”的主張納入中華民族致公黨的黨章之中,是台灣最重要的反台獨政黨之一,舉全黨之力投入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工作之中,並積極參與台灣地區選舉追求執政機會。
「致公黨」鼓勵台灣青年走進大陸,瞭解大陸,開闊視野與放大格局,爲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照亮前途,自2016年5月第一期致公青年交流研習營在北京舉行,之後每季一次先後在遼寧、廈門、湖南、福州等地持續舉辦。
「致公黨」鼓勵青年關心公共事務及支持青年參政,持續辦理有助於青年瞭解政治情勢及選舉技巧的研習營,自2018年1月開始舉辦「致力為公青年研習營」,由主席陳柏光主持始業式,並跟參與的青年學員暢談「致公黨」的願景與發展,持續傾聽年輕人的心聲。
自2018年開始「致公黨」每月召開民調記者會,由陳柏光主席親自主持,針對台灣社會現況民衆所關心的民生經濟、文化教育、環境保護、醫療衛福、兩岸關係、國際形勢以及執政者政策方向等各方面問題,了解民意,深入分析並向政府提出諫言。
2018年11月24日,「中華民族致公黨」第一次參與台灣地方選舉,共有38名黨員當選民意代表。
「致公黨」承繼孫中山先生的理念並為最佳的實踐者,共同為全民幸福努力,為台灣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力量。永遠把台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做為本黨的奮鬥目標。
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论台湾陳氏之開漳聖王陳元光
農曆2月15日是開漳聖王誕辰,也是我們陳姓宗親的盛事。每年我都會到福建漳州的開漳祖廟參訪,除了緬懷先聖先賢的豐功偉業,才有我們後世陳姓子孫的枝葉繁茂外,更代表著台灣與大陸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台生活的台灣人,追本溯源,都是從中國大陸漂洋過海而來,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開漳聖王-陳元光系河南光州人,盛唐年間隨父陳政率中原87姓將士兵卒,約3000餘人平定閩地、開發漳州,後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於武則天時期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寓兵於農、開墾荒地、興紡燒陶,注重民生;重教化、辦學校、行科舉;更鼓勵漢族與當地的原住民同婚,促進民族融合。
陳元光及87姓府兵後裔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等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87姓將士也成為所有在閩漢人的先祖。隨著時間的遷移,開漳後裔不斷向台灣、香港和東南亞地區遷徙,落籍當地的同時,也帶去了開漳聖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聖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全台估計開漳聖王廟約有近400座,都是開漳後裔在台灣設立的,昭示後代子孫的不忘本,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後代。我們陳姓的祖先可以追朔到舜帝後裔陳胡公,周武王滅商紂後,建周朝,封舜的三十三世後人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境內),諡號為胡公,又稱胡公滿。舜帝的後裔胡公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陳國公族後裔大都在潁川居住。潁川是郡名,秦王政17年設立,以潁水得名。潁水,也稱作潁河,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潁上、阜陽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故陳姓宗親多以潁川為堂號。而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可說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代表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藉由堂號的傳承,提醒後代子孫。堂號究竟有多少,現在已難確知;以前曾有單位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二堂、二百六十七姓,可作參考。
就像我的祖先來自漳州,臺灣陳姓宗親80%都來自福建的泉、漳、廈等閩南地區,20%來自福建汀州與廣東梅州客家地區。由於陳氏是福建、廣東的第一大姓,陳姓也是客家最大姓。故在歷次移民臺灣的總人數中,陳姓均佔相當大的比重。以前台灣習慣說「陳林半天下」,就表示姓陳的與姓林的佔有全台一半的人口。而以台灣內政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來看,前十大姓依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前十大姓人數為1244萬2876人,占總人口數52.78%,陳林兩姓雖然沒有佔一半人口,但也是前兩大姓氏。
從陳姓的演變,就可以了解到台灣與中國大陸密切的關係。而現在台灣在少數有心人士的煽動下,有許多人對中華文化的漠視,甚至不知,進而仇視,這就是很令我們憂心的事情。我記得以前曾經看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的《身份與暴力》一書,裡面描述了在他11歲時目睹的暴亂,原本和樂的生活,卻因宗教的原因而展開殺戮,然後幾年後同一個地方又因文化及語言而展開另一場暴亂。長大後他一直回想這件事,一個渾身流血的陌生男子突然跌跌撞撞地從大門闖進了他家的花園,那名男子一邊喊著救命一邊要水喝。阿馬蒂亞大聲呼叫父母,同時給他取來了一些水。他父親趕忙把那名男子送往醫院,最後那名男子因傷勢過重而不治身亡。
阿馬蒂亞在其書上寫著,對於一個目睹這一悲慘事件的 11歲的少年來說,這件事不僅成了名副其實的噩夢,而且非常令人困惑。為什麼有的人會突然被殺害?會被那些他根本不認識,也從來沒有冒犯過的人殺害?那名男子被看做僅有一種身份——既然他是“敵人”社群的一份子,就“應該”被打甚至被殺——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他在書裡談論到,我們人類都具有多元的身份,但卻會在突然間被煽動成為一個單一身份,而引起災難性的後果。
阿馬蒂亞談的事情,是印度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時期的事情,歷史的悲劇深深刻印在他心裡,同種族的人。只因宗教的不同、或因文化、語言的些許差異就彼此殺戮。生活在海峽兩岸的我們怎麼能不記取這樣的教訓呢?我們都是同一民族,同樣的文化、同樣的語言、信仰同樣的神明、如果我們只一而再、再而三強調分處海峽兩端的差異,刻意漠視海峽兩岸的許多相同點,硬把自己多元的身份,簡化成單一身份,只想為了某種單一的身份認同而瘋狂行事,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無法由我們兩岸共同合作一起達成。歷史殷鑒不遠,希望兩岸能夠齊心協力共為和平統一,開創中華民族新世紀一起努力。
(陈汀州辑录)
